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词,其中 “沁园春”是词牌,“秋思”和“雪”是题目。
B.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马说》、《核舟记》、《送东阳马生序》等文题中的“铭”、“说”、“记”、 “序”等就分别表明了各自文章的文体。
C.章回体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D.俄国的契诃夫是十九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高尔基则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著有自传性中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词,其中 “沁园春”是词牌,“秋思”和“雪”是题目。
B.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马说》、《核舟记》、《送东阳马生序》等文题中的“铭”、“说”、“记”、 “序”等就分别表明了各自文章的文体。
C.章回体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D.俄国的契诃夫是十九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高尔基则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著有自传性中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13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等。

B.《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作者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出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是法国诗人。

D.《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课文《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4分)

“三手烟”的危害

唐承革

①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最先提出“三手烟”概念的是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他们首先发表了“三手烟”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附着在人的身上,对儿童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也会伤害到长时间处于这样环境下成人的呼吸系统。后来研究证明,“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在不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②“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特别是孩子不在家时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如果在室内吸烟,开窗或开风扇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即使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旦人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或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就很有可能引发肺癌。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一)儿童的体重相对成人低,同样水平的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二)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人;(三)婴幼儿和儿童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他们的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

④针对“三手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格奥尔·马特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49名不满13个月大的婴儿。他们发现,即使父母只在室外吸烟,他们居室的空气和尘埃中还是能够发现尼古丁。检测婴儿的尿液和毛囊的尼古丁结果表明,被动吸入父母“三手烟”的婴儿,其体内尼古丁含量比不吸烟家庭的婴儿高7倍。一些研究表明“三手烟”会引起婴幼儿呼吸系统的问题,增加婴幼儿患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几率。

(选择《百科知识》2012年2期)

1.请根据第①段的介绍给“三手烟”下定义。(3分)

2.请概括第②段的内容。(2分)

3.下面句中划线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

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从人们只认识到“一手烟”“二手烟”的危害谈起,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体现了本文写作的必要性。

B.文章第②段开头具体列举了“三手烟”中所含的多种有毒成分的名称,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三手烟”危害的重视。

C.第②段结尾,“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句中“逗留”一词有有拟人意味,使语言增添了几分生动性。

D.第③段先后从儿童的体重特点、行为方式、抵抗能力等方面说明了儿童是“三手烟”最大受害者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南京浦口区初三下学期期中学情分析语文卷(1)(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4分)
“三手烟”的危害
唐承革
①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最先提出“三手烟”概念的是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他们首先发表了“三手烟”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附着在人的身上,对儿童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也会伤害到长时间处于这样环境下成人的呼吸系统。后来研究证明,“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在不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②“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特别是孩子不在家时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如果在室内吸烟,开窗或开风扇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即使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旦人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或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就很有可能引发肺癌。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一)儿童的体重相对成人低,同样水平的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二)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人;(三)婴幼儿和儿童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他们的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
④针对“三手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格奥尔·马特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49名不满13个月大的婴儿。他们发现,即使父母只在室外吸烟,他们居室的空气和尘埃中还是能够发现尼古丁。检测婴儿的尿液和毛囊的尼古丁结果表明,被动吸入父母“三手烟”的婴儿,其体内尼古丁含量比不吸烟家庭的婴儿高7倍。一些研究表明“三手烟”会引起婴幼儿呼吸系统的问题,增加婴幼儿患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几率。
(选择《百科知识》2012年2期)
【小题1】请根据第①段的介绍给“三手烟”下定义。(3分)
【小题2】请概括第②段的内容。(2分)
【小题3】下面句中划线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从人们只认识到“一手烟”“二手烟”的危害谈起,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体现了本文写作的必要性。
B.文章第②段开头具体列举了“三手烟”中所含的多种有毒成分的名称,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三手烟”危害的重视。
C.第②段结尾,“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句中“逗留”一词有有拟人意味,使语言增添了几分生动性。
D.第③段先后从儿童的体重特点、行为方式、抵抗能力等方面说明了儿童是“三手烟”最大受害者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江苏南京浦口区初三下学期期中学情分析语文卷(1)(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4分)

“三手烟”的危害

唐承革

①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最先提出“三手烟”概念的是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他们首先发表了“三手烟”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附着在人的身上,对儿童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也会伤害到长时间处于这样环境下成人的呼吸系统。后来研究证明,“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在不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②“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特别是孩子不在家时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如果在室内吸烟,开窗或开风扇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即使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旦人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或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就很有可能引发肺癌。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一)儿童的体重相对成人低,同样水平的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二)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人;(三)婴幼儿和儿童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他们的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

④针对“三手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格奥尔·马特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49名不满13个月大的婴儿。他们发现,即使父母只在室外吸烟,他们居室的空气和尘埃中还是能够发现尼古丁。检测婴儿的尿液和毛囊的尼古丁结果表明,被动吸入父母“三手烟”的婴儿,其体内尼古丁含量比不吸烟家庭的婴儿高7倍。一些研究表明“三手烟”会引起婴幼儿呼吸系统的问题,增加婴幼儿患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几率。

(选择《百科知识》2012年2期)

1.请根据第①段的介绍给“三手烟”下定义。(3分)

2.请概括第②段的内容。(2分)

3.下面句中划线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

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从人们只认识到“一手烟”“二手烟”的危害谈起,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体现了本文写作的必要性。

B.文章第②段开头具体列举了“三手烟”中所含的多种有毒成分的名称,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三手烟”危害的重视。

C.第②段结尾,“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句中“逗留”一词有有拟人意味,使语言增添了几分生动性。

D.第③段先后从儿童的体重特点、行为方式、抵抗能力等方面说明了儿童是“三手烟”最大受害者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4分)
“三手烟”的危害
唐承革
①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最先提出“三手烟”概念的是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他们首先发表了“三手烟”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危害的论文。他们的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附着在人的身上,对儿童的健康有很大影响,也会伤害到长时间处于这样环境下成人的呼吸系统。后来研究证明,“三手烟”中的有毒物质对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有造成癌症的影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在不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②“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十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或当家人特别是孩子不在家时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如果在室内吸烟,开窗或开风扇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即使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旦人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或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就很有可能引发肺癌。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一)儿童的体重相对成人低,同样水平的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二)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人;(三)婴幼儿和儿童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他们的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
④针对“三手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格奥尔·马特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49名不满13个月大的婴儿。他们发现,即使父母只在室外吸烟,他们居室的空气和尘埃中还是能够发现尼古丁。检测婴儿的尿液和毛囊的尼古丁结果表明,被动吸入父母“三手烟”的婴儿,其体内尼古丁含量比不吸烟家庭的婴儿高7倍。一些研究表明“三手烟”会引起婴幼儿呼吸系统的问题,增加婴幼儿患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几率。
(选择《百科知识》2012年2期)
小题1:请根据第①段的介绍给“三手烟”下定义。(3分)
小题2:请概括第②段的内容。(2分)
小题3:下面句中划线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从人们只认识到“一手烟”“二手烟”的危害谈起,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体现了本文写作的必要性。
B.文章第②段开头具体列举了“三手烟”中所含的多种有毒成分的名称,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三手烟”危害的重视。
C.第②段结尾,“致癌物质会在肺部‘逗留’”一句中“逗留”一词有有拟人意味,使语言增添了几分生动性。
D.第③段先后从儿童的体重特点、行为方式、抵抗能力等方面说明了儿童是“三手烟”最大受害者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与评价初中总复习与检测三年级(下) 题型:048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片段,完成有关练习。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燕昭王收破燕后①,即位,卑身厚币②,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③。故往见郭隗④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⑤,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⑥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⑦,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⑧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尚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⑨自魏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⑩。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收破燕后: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②卑身厚币:降抑自己的身份,拿出丰厚的礼物。币,指礼物。③报雠:指向齐国报仇。雠,同“仇”。④郭隗(w7i):燕国的贤士。⑤共国:共谋国政。⑥朝:谒见。⑦君人:即人君,国君。⑧涓人:国君的近侍。⑨乐(yu8)毅:魏国名将乐羊之后。入燕后,燕昭王重用他统兵伐齐,破七十余城。昭王死后,燕惠王中齐反间计,怀疑乐毅,乐毅乃奔赵。⑩乐佚(y@)轻战: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不怕为恢复祖国而打仗。闵王:齐宣王之子,一作“湣王”。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天下之士,必于燕矣   趋:奔赴。

B.买其骨五百金,以报君  反:反而。

C.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马:买马。

D.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师之:拜他为老师。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燕王吊死问生

D.与百姓同其甘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②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③隗尚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5.这两个文言片段都选自《战国策》,分别记载了齐国谋臣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和燕国谋臣郭隗劝说燕昭王要招致天下贤士先从郭隗开始的故事。邹忌和郭隗娴于辞令,他们运用设喻的方法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委婉而有极强的说服力。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邹忌和郭隗如何运用设喻的方法来达到劝谏国君的目的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譬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
B.俟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深远之韵。
C.手自笔录计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小题5: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2分)
看书:                                                                   
读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1分)
当语言死亡时……(有删改)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至90%则在未来的二百年间灭绝。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图表(见下图),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国家濒危语言数量存在区别。中国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五十六个民族现有大约130种语言,其中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20多种语言处于濒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等都面临完全消失的危险。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曾有1000万左右满语人,但如今能说满语的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离世,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了,人们都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其实,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和搭配的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伟大。”
⑥有关专家认为,导致语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语的人数太少,加之地区经济落后和自然环境欠佳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但也有人认为,语言本身就有优劣,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哈里森教授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⑧据统计,世界上几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种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医学、植物、历史、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个宝贵的“人类知识库”。
⑨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呼吁,希望各国政府努力拯救语言文化遗产,以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谈到她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时说:“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小题1: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话填入第⑦段横线处,使文意连贯。(3分)
A.的确,语言本来就存在优劣。
B.那么,语言的优劣如何界定呢?
C.不过,语言的优劣需要严格判断。
D.那么,语言到底有没有优劣呢?
小题2:第③段作者运用列图表的方式直观而准确地补充了文本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从图中获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写出两点即可)
小题3: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节通过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满语即将消失的事实,引人深思。
B.第⑤节哈里森的一番话让我们认识到不应该忽视语言的价值和伟大。
C.根据第⑧节可知,很多语言从未有过文字记载,因此存在意义不大。
D.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语言死亡所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并不可怕。
小题4:选文的题目“当语言死亡时……”意蕴丰富,请你根据上文,在省略号处补上一些内容,写出语言死亡带来的后果。(2分)
当语言死亡时,                    
小题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9分)
前不久,《申》报刊登了一则新闻:
“浦东南路华丰路到了,请配合从后门下车,当心开门。”近日,785路公交车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话报站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连声说好,希望推广,而有人则颇有微词,认为多此一举,甚至有人觉得“785路用上海话报站,是歧视外地乘客”。事实上,785路试行的是三语报站,但上海话报站所引起的争议,还在继续。
假设你是浦东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请结合相关内容,从三个不同角度对785路沪语报站一事进行解释,回应人们的质疑。
(1)      ;⑵    ;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广西柳州市九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譬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
B.俟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深远之韵。
C.手自笔录计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小题5】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2分)
看书:                                                                   
读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