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得天独厚 迎刃而解 再劫难逃 臭名昭著 B.杳无音信 横亘千里 可歌可气 悬而未决 C.防不胜防 谈虎色变 改邪归正 别出心裁 D.添衣无缝 鞠躬尽瘁 逆来顺受 挥洒自如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9分)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莫言说 ① “当代文坛没有出现大作家,才使我这样的人得以成名。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一些人比我有才华,个人经验比我丰富,但是没能在文学上获得太大míng shēng ,是机遇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讲我非常xìng yùn 。所以要经常向别人学习,不要忘本。”直到今天,他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地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 ② (A目空一切 B妄自菲薄),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zūn jìng 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
1. 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词语:(3分)
míng shēng xìng yùn zūn jìng
2.在横线①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
①处的标点应是 。
3. ②处的应填的成语是 (1分)
4.喜闻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锦江中学掀起了一股“读名著,诵经典”的热潮,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锦江中学团委决定邀请邓露参加本次活动,下面是小强同学拟写的请柬,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修改。 (2分)
|
(2)七(1)班班委也积极组织本班学生认真阅读名著和经典,开展读书活动。请仿照下面例子,再制定两个“活动方案”。(2分)
活动方案1:进行“名著伴我成长”征文竞赛
活动方案2:举行“唐诗宋词”诗歌朗诵会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通用奥林匹克ABC卷及解析(初二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面各题。
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又奇妙的现象。镶嵌天际的恒星、行星呈球状对称;小巧玲珑的雪花,精巧细腻的蜂巢呈平面对称;大多数花朵呈辐射对称;有中央叶脉的叶片呈左右对称,人和鸟兽的五官、四肢左右无不对称。
对称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的美感,但由此也造成变化少、不自由的状况,对称限制了灵动和飞跃。曹雪芹是古代第一个对“对称”显得不安分的人。如他笔下的芳官,连戴耳环也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显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事实上,正如古代有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仔细观察有中脉叶子的细微结构,两边叶脉的数量和颁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不对称,66%的人的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右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肩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纹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原生质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1、在括号里写出多音字的读音,在横线上组词。
(1)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脉( )________( )________
2、区分下列形近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组词。
3、第一自然段摆出自然界对称的主要类型有几种?选出正确的一项。
[ ]
4、第一自然段给对称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文中画线部分所举的例子各属于第一自然段中所说的哪些种对称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文的整体结构是
[ ]
7、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瑰丽多姿的自然界的对称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B.生物界的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
C.自然界是一个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的统一体。
D.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8、造成生物界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句子中的“至少”用与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沿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桎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1)第1段有三个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①和②________。 ②和③________。 ①和③________。
(2)第3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桎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重指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________。(不超过14个字)
(4)文中《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应该突破两重桎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二00六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镇长的总结报告
林木
三农会议闭幕式上午8:00准时在镇大会堂举行,主要议程是由资深的王镇长做总结报告。
主持人:“下面,热烈欢迎我们德高望重的王镇长给我们做总结报告——”
全场掌声雷动。
王镇长穿着一身意大利品牌正装,挺着微微发福的肚皮,像来访的国宾似的,挥手走上台来,在主席位置站定,双手下压,示意台下停止鼓掌,然后理了理那油光可鉴的飞机头,顺手将话筒嘴儿向上扳了扳,轻轻地干咳了一声,开了腔——
“同志们,历时3天的三农会议,于今天胜利闭幕了——”
全场300多位村镇干部起立鼓掌。
主持人:“请大家坐下——”
王镇长精神矍铄,面带笑容,等全场安定下来,又接着讲——
“我们的会议,贯彻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要指示精神,重点传达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原文,通过讨论消化,充实了我们的精神,鼓舞了我们的斗志,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不折不扣地完成使命……”
主持人将一瓶矿泉水打开,送到了王镇长的手边,王镇长接过来,浅浅咂了一口,从嗓子眼里挤出了矫揉造作的柔美情调——
“当然,我们在前一段时间,的确是存在有某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肃处理……”
说到这里,王镇长停了下来,全场一片寂静……突然,他两眼圆睁,脖子扬起,用高亢的音调,满怀激情地说——
“同志们,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在前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中,特别是招商引资方面,已经基本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主持人的带动下,全场又一次热烈鼓掌。
王镇长对台下摆了两下手,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王镇长端起了矿泉水,又慢慢地咂了两口,放下了瓶子,理了理话筒线,接着说:“虽然……我们的力度……还不……尽如人意,某些企业,出现了……负——增长……“
王镇长语调哽咽……蓦地,他扬起嗓子,举起了左手说:“但是——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王镇长的亮相定格了10秒钟,全场的掌声就这样持续着,一直到王镇长挥着手走下主席台。
主持人:“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同志们——王镇长的报告,非常及时,非常精彩,非常重要,是我们,今后的,工作的开展的,指导思想……为了吃透王镇长今天讲话的主要精神,现在我宣布——大家到镇北弘美大酒店三楼餐厅分组进行讨论……大家静一静……静一静……大家按饭桌上贴的名单就坐……大家静一静……静一静……讨论到11:30,原地就餐——
全场沸腾,叫好声,敲椅声响成一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小说不足千字,但题材重大,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讽刺了当今社会上部分官员不务实、回避问题的错误做法。
B.模式化的总结报告,这类事情我们司空见惯,但作者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把它放在具体的三农会议上去写的。
C.这篇小小说写王镇长时综合运用了动作、肖像、心理、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描写,使这个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D.在这篇小小说中,主持人是一个次要人物,没有他,对小小说的结构没什么影响。
E.作者写王镇长登台时,从对王镇长的肖像打扮和几个小动作的描写中,就透露出了王镇长的身份、修养、工作作风,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他的憎恶。
2.王镇长的总结报告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认为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6分)
3.王镇长作报告就像在演戏,内容不变,程序固定,但作者却把王镇长作报告时的神情变化写得有起伏有变化,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4.小说写到王镇长走下主席台就完全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加上了后两段,请联系全文思考,这两段可不可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中考一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
别把我当陌生人
①去年夏天,我去新疆开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间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
②刚走进包厢的一瞬间,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他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③晚上10点多,该休息了。锁好门,我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可以看到那个男人十分高大,样子很凶悍。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浑身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他将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那个人在半夜上车,身子还没进来,头就伸进来打探,恐怕也担心车厢内有“恐怖分子”。
④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还在。天已大亮,拉开窗帘,一片片赤裸的黄土坡,被疾驰的列车抛在身后,到陕西境内了。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我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⑤“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孩子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聊了会儿。小姑娘的爸妈都在乌鲁木齐做生意,老家是河北沧州的,孩子经常跟着奶奶,这次,爸爸回来接她到新疆。中年妇女是甘肃酒泉人,丈夫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教学,孩子在石家庄上小学。孩子刚放暑假,她带着孩子一起回酒泉探亲。半夜上车的男人,是河南的,做玉石生意。大人聊天,孩子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小房间里显得很热闹。
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突然间,觉得非常惭愧。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拿着荔枝,我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多么复杂,充满着猜忌。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着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
⑦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晶透, , 。孩子善良晶莹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人的心门,让彼此间敞亮了。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了,我是个母亲,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⑧第三日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终点站快到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来。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小姑娘的爸爸停下来,和我一起寻找接站的人。终于看到会务组的牌子了。
⑨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
⑩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小题1】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 。(3分)
【小题2】第⑥段“我”的手既“颤抖”又“僵硬”,原因是 。(4分)
【小题3】根据第⑦段内容,在该段划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分)
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晶透, , 。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6分)
【小题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赞美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充满爱意。 |
B.倡导人人都应“别把我当陌生人”。 |
C.揭示孩子的世界给成人世界的启示。 |
D.我对复杂成人世界的担忧。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中考一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
别把我当陌生人
①去年夏天,我去新疆开一个笔会。想要看看沿途不同区域间的风景,决定去时坐火车。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出发前,老公反复叮嘱我。
②刚走进包厢的一瞬间,一个男人也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我心里稍稍平静了些。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他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③晚上10点多,该休息了。锁好门,我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不知不觉,已到深夜。人们都睡熟了。突然,我在似睡非睡中听到窸窸窣窣开锁的响动,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我猛地打了个激灵,心跳到了嗓子眼儿。我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身体还在外面。不好,一定是小偷!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可以看到那个男人十分高大,样子很凶悍。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浑身哆嗦,头皮发麻。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内。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顿时从铺上弹坐起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他将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那个人在半夜上车,身子还没进来,头就伸进来打探,恐怕也担心车厢内有“恐怖分子”。
④昏昏沉沉的一夜过去了。早晨醒来,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还在。天已大亮,拉开窗帘,一片片赤裸的黄土坡,被疾驰的列车抛在身后,到陕西境内了。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了几次,回来后,我严格按照老公嘱咐的去做,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包厢里,孩子们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当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我没有。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我害怕遭遇被拒绝的尴尬。
⑤“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下铺的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笑着对我说。孩子把我从铺上唤下来,我就和他们几个聊了会儿。小姑娘的爸妈都在乌鲁木齐做生意,老家是河北沧州的,孩子经常跟着奶奶,这次,爸爸回来接她到新疆。中年妇女是甘肃酒泉人,丈夫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教学,孩子在石家庄上小学。孩子刚放暑假,她带着孩子一起回酒泉探亲。半夜上车的男人,是河南的,做玉石生意。大人聊天,孩子也不闲着,小姑娘唱歌,小男孩儿讲故事,我们的小房间里显得很热闹。
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赶忙说了声谢谢,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突然间,觉得非常惭愧。上车快一天了,我们都是各吃各的东西,谁都没给过孩子。拿着荔枝,我不敢面对孩子天真无邪、清澈透亮的眼睛。和孩子比起来,大人的世界多么复杂,充满着猜忌。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没有人拒绝她。看着大家一起分享着她的甜蜜,她笑得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
⑦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晶透, , 。孩子善良晶莹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人的心门,让彼此间敞亮了。我们的小包厢渐渐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让她坐在我腿上,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了,我是个母亲,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⑧第三日清晨,越过上千里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滩,终于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快看,天山!”人们指着远处峻拔高耸、白雪皑皑的群峰喊着。终点站快到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来。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出站了,外面人头攒动。小姑娘的爸爸停下来,和我一起寻找接站的人。终于看到会务组的牌子了。
⑨要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
⑩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1.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 。(3分)
2.第⑥段“我”的手既“颤抖”又“僵硬”,原因是 。(4分)
3.根据第⑦段内容,在该段划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2分)
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晶透, , 。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6分)
5.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赞美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充满爱意。
B.倡导人人都应“别把我当陌生人”。
C.揭示孩子的世界给成人世界的启示。
D.我对复杂成人世界的担忧。
6.作者写了孩子改变成人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在第③段写两个成人见面的场景?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80字左右)(8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
蓝色萝卜
毕淑敏
1有一天,我到商场的玩具柜台,为朋友的孩子过生日准备一份礼物。总是拿不定主意,挑来选去,很费时间,就听到了如下一番谈话。
2一位老妇人交了钱,把售货员为她精心捆好的橡皮泥桶抱着,预备离去。售货员向她扬扬手说,您老多保重吧。三十多岁的儿子,您还要为他买橡皮泥,该不会是有什么吧?老妇人笑了,说,谢谢你的关心。不过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病,他很好,很健康,是个很棒的电脑工程师。
3老妇人说,我儿子小的时候,手很巧。有一天,他捏了一个大萝卜,圆圆的,红红的,上面还长着翠绿的缨子。我喜欢极,把这个萝卜小心地带到单位,让同事们看。大家都说这不是那么小的孩子能捏出来的,没准是哪个工艺师随手的作品。我听了以后,心中甜似蜜呀。
4回到家后,儿子跟我要那个萝卜。我说,干吗呀?他毫不在意地说,把它毁了,重捏啊。红色的归到剩下的红泥堆里,绿的归绿的。我很可惜地说,那个萝卜不就没了吗?他睁大天真的眼睛说,可那些橡皮泥还在啊,我还可以捏别的呀。我说,不成,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单位里要是组织展览,这个萝卜就是上好的展品,你不能把它毁了,我要留作纪念。儿子很听话,不再要回他捏的萝卜了。
5过了一段日子,他悄悄问,你们单位开过展览会了吗?我说,今年没开。你问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回那个萝卜,让它回到那一堆各色的橡皮泥里,这样,我就可以捏其他的东西了。我不耐烦地说,这个萝卜我还想留着呢。你该捏什么就捏吧。儿子又怯生生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盒新的橡皮泥呢?我说,为什么?原来那盒不是挺好的吗?儿子说,那个萝卜走了,它的颜色就不全了。我敷衍地说,好吧,哪天我得空了,就给你买。
6那阵子,我一直很忙。更主要的是不把孩子的请求当回事,总是忘。孩子问过几次,我心里烦,就说,你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好了,颜色有什么要紧的?大模样像了就成。我儿子很乖,从此,他再也不提橡皮泥的事情了。
7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桌子上,看到了儿子用橡皮泥捏的新作品。我不知是不是他特地摆在那儿的——一个胡萝卜,身体是蓝色,叶子是黑色的。我当时应该警醒的,可惜忙于工作,就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
8从此,儿子再不捏橡皮泥了,我也渐渐把这件事淡忘了。直到他长大成人,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从未有一次再提过橡皮泥这个词。
9前几天搬家,从尘封的旧物中滚出一个铁蛋似的东西,我捡起一看,原来是那个蓝色的萝卜。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我把它放在手心,还感到儿子当年的无奈。我从中听到了强烈的抗议和热切的渴望。我想赎回我当年的粗暴和虚荣,想完成我曾经答应过的承诺……
10她说到这里,头深深地埋下了,花白的头发像一帘幕布,遮住了她的眼睛。老妇人抱着橡皮泥桶,缓缓地走了。我也随之选定了一件礼物,离开了商场。我决定,在送给小朋友生日礼物的同时,送给他的妈妈一个故事。只听得售货员在后头喃喃地低语,谁知道她的儿子还记得这回事不?会原谅他妈妈吗?
1..第3段从哪两个角度体现儿子的手巧:(2分)
2..老妇人当年的粗暴在文中具体表现为:(6分)
(1)
(2)
(3)
3..第10段“我”为什么决定要送给小朋友妈妈一个故事?(2分)
4..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我”指 ;另一个“我”指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 。(4分)
5..对以“蓝色萝卜”为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蓝色萝卜”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中心线索。 |
B.“蓝色萝卜”是儿子艺术才华消逝的转折点。 |
C.“蓝色萝卜”蕴含着儿子强烈的抗议与渴望。 |
D.“蓝色萝卜”是母亲多次拒绝与敷衍的结果。 |
6..请选择一点,谈谈你对文中老妇人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