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形近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A、年纪 记下
B、墓脾 碑气
C、奴婢 裨补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浮华的世风与文风

          苏叔阳

①世风的浮华必定唤起浮华的文风,大抵如此。

②不过,倘有人在浮华中努力寻求美,也会有几篇华丽的文章留传下来,内容虽不深刻,但那美文也会给人以享受。六朝的骈体文,毕竟还有传世的佳作,可当今呢?

③一向沉稳的民族,今儿忽地沉不住气。面对本世纪最后一次机遇与挑战,唤来了一种世纪末的情绪,挣俩花仨,过了今儿没明天,阔人的挣钱之道和资本主义的好处没学到先学会奢靡,于是赶紧有浮华的文风来渲染,来凑热闹。一批批攒出来的词儿辉煌出土,飞上天空,弄得倾国倾城皆华丽。

④“文革”前的文风已经每况愈下,歌功颂德,涂脂抹粉,华而不实。1958年,借“民歌”“民谣”之名,大兴浮华,与当时浮夸的世风相映照。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国人的想像力、浪漫主义,在诉说美丽的谎言上得到一次尽情的宣泄,连文豪们也抵御不住那强劲的风。那时候,谁不来几句漂亮的顺口溜儿,谁就不配写文章。

⑤“文革”中的“致敬电”,再度升温,空洞壮丽的空话形成一股比赛的热潮,你说:“海河两岸红旗飘”,他写“八闽大地尽舜尧”;你弄“燕赵儿女多奇志”,他谱“神州山河一片红”。更有憋好几宿,秀才们凑成的惊天地泣鬼神,连李白都晕头转向的吓人词儿,在报纸上向全世界炫耀。那文风自然与疯狂的秩序相呼应。

⑥近两年,除了“大款”“大腕”“盖帽”“走穴”这类旧日北京江湖黑话(谓之“臭春”)出土或演变而来的“新”京味儿话滥觞全国,更有西来的新词儿,借词语、语法、句法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半土半洋的文章横空出世,吓人出汗。“潇洒”与“辉煌”已经太滥,更有“派对”“奥非斯”“爹地”“舞林”登陆。美丽的空话再一次席卷大陆。拿起一篇文章,不念上三遍你绝不会明白词意。闹懂了他在说什么,也就闹懂了他原来什么也没说。连歌词这种需要过耳即懂的东西,也弄到正读倒读两茫然的地步。你倘若壮着胆子问一句:“这是说什么?”他会扔给你一个白眼球儿,而且声称:“这是风格!”于是:“我们辉煌成一个太阳”“读懂千年是你的眸”“植物生殖器的外缘似你的笑”“潇洒出黄色的外衣于风中”。如此文句赫然在你的眼前,把你按倒在永久糊涂的泥淖中。

⑦有年轻文友问我,看谁的文章有味道,我推荐汪曾祺、林斤澜、陆文夫,还有黄宗江、于是之,当然更有冰心、巴金、萧乾前辈的文章。几天后,他来一信,说:“你推荐的文章,拜读了,白而土。无味!”再荐钱钟书的大作,电话答曰:“唉,你还有新玩艺儿没有?您是不是吃错了药,感觉上不对了?”我惶然答曰:“兴许是。我得上安定医院。不是我聪慧成白痴,便是世界颠倒在电话里。”“哎哎,这两句还有点儿意思,”他说,“看来你还不傻,哈哈哈!”

⑧文字游戏,游戏文字,便是有意思的文章吗?李白、杜甫、司马迁,不行了。鲁迅、沈从文不行了,当代的巨匠不行了,该向谁磕头呢?总得有位祖师爷吧?

⑨或许该向钱鞠躬?金钱的闪光辉映着文字,文字也必得光怪陆离。

⑩将来大家都这么说话:“是否?有咸菜、稀粥充盈于你腹中,在今晨?”“我不知道,是孤寂还是温馨泛起在咖啡泡沫中,当你我相对?”

11这有多哏儿!

(选自辽宁教育出版社《苏叔阳文选》)

1.对世风与文风的关系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风影响世风            B.文风代表世风

C.世风影响文风            D.世风代表文风

2.世风浮华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3.文革前文风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近两年文风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6.第⑩节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13分)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3分)

                                                                              

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2分)

                                                                             

3.赏析理解语句。(4分)

(1)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2分)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说说第⑧段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头头是道。

                                                                             

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2分)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13分)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小题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3分)
                                                                              
小题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2分)
                                                                             
小题3:赏析理解语句。(4分)
(1)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2分)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说说第⑧段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头头是道。
                                                                             
小题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2分)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阅读散文,回答问题。(13分)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小题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3分)
                                                                              
【小题2】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2分)
                                                                             
【小题3】赏析理解语句。(4分)
(1)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2分)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说说第⑧段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头头是道。
                                                                             
【小题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2分)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母亲的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探究“母亲的书”,勾勒母亲的形象,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
B.第⑤段的“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这句话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写母亲的心理,表现外婆的爱触发了母亲绣花的灵感。
C.琦君的《春酒》与本文都是通过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母亲的形象,从而表达她对母亲的赞美。
D.作者将母亲的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平淡中注入深沉,温馨中透着爱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浅浅的愁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如果没有病毒

    病毒.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总是与疾病和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天花、鼠疫、埃博拉、变滋病、疯牛病等骇人听闻的病症都是因为某种病毒入侵的结果。其实,病毒也有可爱的一面.它在很多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地球上的病毒绝大多数能够与人类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有些自始至终就是成们的好朋友.为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病毒,世界将因之变色!

    过去,我们把人体内的病毒都视为致病病毒,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实际上,在人体内的所有病毒中,致病病毒只占少数,而且它们大多只在人体感染你的这段极短的时间内生存,在患者被治愈或死亡后,这些病毒也就随之死亡或“转移阵地”了。那些长时间待在人体内的病毒大多数对人体无害,并不会引起症状,而且还会对宿主产生一些有益的作用。例如,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 ,在进化过程中就与哺乳动物的细胞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并成为高级哺乳动物DHA的组成部分。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和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一百多种基因,这是病毒侵入人体和高级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结果。人类自身体内复制DNA的酶系统就有病毒的功劳。可以说,没有病毒,就没有人类和高级哺乳动物的今天。

    有一些对人体无害的病毒还可以成为“小医生”,能帮助消除有害病毒。美国科学家最近尝试试用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感冒病毒治疗老鼠的脑部肿瘤,取得良好疗效。这种引发普通感冒的腺病毒能够侵入并杀死老鼠脑中的肿瘤细胞,但并不影响老鼠体内其他健康细胞的正常功能。它能使患恶性脑肿瘤的老鼠多活一百二十多天,这一病毒疗法对60%的实验鼠有效。主持这一实验的科学家说,这一疗法为那些不宜接受手术的脑肿瘤患者提供了希望。提起艾滋病病毒,人们总会把它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然而,有的科学家却大胆试用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来“以毒攻毒”,开辟了一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方法。帕金森综合症和老年性痴呆症是两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科学家设想,用艾滋病病毒中携带的遗传因子,替代患者身体细胞内有缺陷的遗传基因。可以治疗这些疑难病症。

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在过去的35亿年间产生、繁衍和进化的,其中一些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病毒也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曾经“试探”了各种各样的宿主,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就在这漫长而又不断“磨合”的过程中,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系统也平衡下来。

19世纪,欧洲的兔予随着英帝国的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因为当地牧草丰富,又无高等食肉动物,致使兔子数量剧增。仅百年时问,当地野兔已达70亿只。兔子与羊争牧草,并打洞破坏草原,严重危害了草原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于是,澳大利亚政府在1950年“蓄意”引入了一种粘液瘤病毒,这种病毒一旦感染欧洲免,死亡率几乎达百分之百,而它的天然传播媒介是蚊子。开始时很成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有蚊子肆虐的地区,兔瘟疫像野火般蔓延,3年内就沿着南部海岸到达了澳大利亚西部.杀死各地99%的兔子。但好景不长,不久,杀死率逐渐降低,兔子数量渐渐回升。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实验表明,野兔身上病毒的毒性减弱。而且它们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可以说.澳洲人在不经意问做了一项大规模的“物竞天择”实验。

1.本文的主要说明内容是__________.

2.本文主要从__________、利用病毒治病、__________ 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只有对人体无害的病毒才可以帮助消除人体内的有害病毒。

    B.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指出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还有益,然后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病毒对世界的作用。

C.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要很好地利用病毒,需要人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比如利用病毒治病,仍然处在实验或设想阶段.

4.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有一些对人体无害的病毒还可以成为“小医生”.能帮助消除有害病毒。

5.下面说法与文章内容毫无关链的一项是

    A.从本文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地球上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缺少哪一环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B.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个道理:一些看起来有害的东西,只要善加利用.也会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C.澳大利亚利用病毒消灭兔子,告诉我们: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控制某物种的数量,甚至来选择物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