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立有间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 D、可以为师矣 何以战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56
阅读理解。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的书。
(2)下列四项句中的加粗词,其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呼?
莲,花之君子者也。
C.默而识之。
儿童相见不相识。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56
阅读理解。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的书。(
2)下列四项句中的加粗词,其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呼?莲,花之君子者也。
C
.默而识之。儿童相见不相识。
D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3)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治将恐深 深:加重 B.桓侯不应 应:理睬
C.火齐之所及也 齐:现写作“剂”,汤药 D.使人索扁鹊 索:捆绑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不治将益深 B.桓侯故使人问之
香远益清 去使契丹
C.司命之所属 D. 臣是以无请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战则请从
8.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这篇寓言,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见蔡桓公,主动为蔡桓公诊病,蔡桓公因不信任他而最终造成身亡的故事。
B.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本文表现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9.请将第二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海南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何苦而不平 苦:劳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把上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甚矣,汝之不惠!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