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选出下面不是反义词的一组

A、悲伤——欢乐 
B、镇静——慌张  
C、幽寂——寂静
D、忧郁——快乐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小题1:下列理解句中词语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B.“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C.“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D.“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小题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C.“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小题3:下面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B.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C.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D.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小题4:下面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B.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C.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D.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小题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课文一课一练 题型:013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他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他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2.选出对《礁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礁石的形象具有迎着风浪,不怕困难和挫折,顽强不屈的精神。

B.礁石的象征意义在于表现了它能包容整个世界的广阔胸怀。

C.这首诗表达出它所具有的一种不怕厄运,坚定不移的反抗性格。

D.诗人在这首诗中借礁石的形象,寄寓了自己的执著追求和观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他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他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2)选出对《礁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礁石的形象具有迎着风浪,不怕困难和挫折,顽强不屈的精神。

B.礁石的象征意义在于表现了它能包容整个世界的广阔胸怀。

C.这首诗表达出它所具有的一种不怕厄运,坚定不移的反抗性格。

D.诗人在这首诗中借礁石的形象,寄寓了自己的执著追求和观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一课一练 开明 初三(上下) 题型:048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选出下列各句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

A.退而甘其土之有

  谨

B.岁其二

  未若复吾不幸之甚也

C.吾恂恂

  吾蛇尚存

D.叫嚣东西

  今虽死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谨食之,时而献焉”中的“之”意义相同的是

[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太医以王命聚之
C.若毒之乎?
D.君将哀而生之乎?

3.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征于色,发于声
③苛政猛于虎
④积于今六十岁矣

⑤吾祖死于是

[  ]

A.①③
B.②⑤
C.④⑤
D.②④

4.“今虽死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旦旦有是哉”中的“是”指代的是________。

5.对下列文句理解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____。

A.若毒之乎?(你怨恨这件差事吗?)

B.君将哀而生之乎?(你是要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如我不干这差事,那么早就病了很久了。)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出去,也抵挡不了苛捐杂税。)

E.谨食之,时而献焉。(连平时吃饭也小心谨慎,到时候把它(蛇)献上去。)

6.对上面两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B.反映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

C.反映捕蛇给蒋氏一家带来的好处。

D.揭露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行。

7.下面是对选段中的“乐”字的几种理解,联系全文选出符合文意,准确体现作者意图的几项:________。

A.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旦旦有是”而言的,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

B.蒋氏以比受赋敛之苦的乡邻“后死”为乐,其实根本无乐可言,作者这里是以乐写悲。

C.蒋氏除一年两次涉死外,其余时间可以逍遥自在,苦尽甘来,也可算是乐事了。

D.蒋氏不愿“更役复赋”,是因为捕蛇虽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E.这个“乐”用得十分巧妙,含义深刻。捕蛇尽管非常危险,但可以免除官吏的骚扰,可以后死于不捕蛇的乡邻,由此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8.原文中与“若毒之乎”相呼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

9.蒋氏把自己一家过去和现在的情形同乡邻的遭遇作了对比,这样对比说明的问题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

10.对上面文字的中心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选文 ,回答问题。
  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①]过她,[②]过她,[③]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谢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掩盖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伟大的女性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人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她像巴贝斯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在她身上不乏诗才——在加里波第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大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带桂冠谁就招,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 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响声。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子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间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都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的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杀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自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
注: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作家。早期受卢梭影 响,写出《印象安娜》等小说,捍卫妇女权利。1848年法国革命期间,写出《法兰西木工互助会会员》等长篇小说,暴露资产阶级剥削工人、摧残妇女的真相,带有人道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1.依次填入[①][②][③]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慕 钦佩 崇敬
B、钦佩 爱慕 崇敬
C、崇敬 爱慕 钦佩
D、崇敬 钦佩 爱慕
2.“这真是崇高的变容”中“变容”的含义是(  )
A、脸色变了
B、改变容貌
C、改变后的容貌
D、另一种容貌
3.“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中的“荣誉等身”指的是(  )
A、荣誉等待着自身,指荣誉连接不断。
B、荣誉等于身体,指荣誉很宝贵。
C、荣誉加起来,同身体一般高,指荣誉很多。
D、荣誉和身体,都是值得珍惜和爱护的。
4.“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话中最能概括本文主要观点的一句是(  )
A、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非真正消失。
B、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C、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D、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向我们走来。
6.对全文的感情基调评述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沉而哀婉
B、深沉而昂扬
C、激越而悲壮
D、悲痛而凄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学习与评价  九年级上册 题型:048

读下边的两篇文章后,完成练习。

(甲)

创造性的阅读(节选)

  最欣赏美国人爱默生关于“创造性”阅读的这段话:

  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正像俗语所说:“要想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回家去,必须先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出来。”

  所谓“创造性的阅读”,可从王安石写作《泊船瓜洲》这样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例子去理解。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作动词,为春到江南传神,唐诗中已屡见先例;而人们却独赏“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出蓝”之胜,这不仅由于它表述得更为简洁,更因为“又绿”二字上接对第二故乡钟山的回望,下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悬想,产生了一种含蕴不尽的况味,不仅为春到江南传神,更为去思依依点睛,具有诗学上所说的“二重意味”;而如果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就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这便是“创造性的阅读”的一个范例。

  创造性作品的魅力,像藏在“西印度群岛的财富”,要把它“带出来”,不是任何机械的办法,比如我们习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三部曲所能奏效的(尽管这三部曲在基本训练上有一定作用)。你能仅以形容词作动词或用字精确的写作方法来解释王安石用“绿”字的佳处吗?显然不能;你能确切归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吗?同样很困难。“又绿”究竟是反映诗人东山再起,对变法前途的信心呢?还是流露他因前途未卜,担忧新“绿”如初度罢相时一样夭折的一息怅惘?如果你血气方刚,性格开朗,又处在顺遂的境况中,或许会作前一种理解;反之,如果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又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则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这两种理解都不错,但如果你更善于阅读,懂得诗歌创作中,景象未必是某种意念的形象比喻,那么在继续玩味“又绿”二字与前后句的相互联系中,你会体味到,它更多的是反映了某种并不指实的心境,交融着并不强烈的奋亢与稍带微漠的惆怅……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你的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的过程。它不能离开文本,因此,它有一定的客观规定性;它更如上面的例子那样,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当你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你个性中的一切都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起着作用,因此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三部曲”式的解析,也许能了解作品的骨架——如果这作品大抵是按这“三部曲”写作的话;但是它难以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那种魅力,只有当你个性中的某些成分与文本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碰撞在一起时,如同爱默生在同一本书中所说的,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审美的愉悦。这种读书境界,我们的先辈也曾有过精彩的表述: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其中“会意”,便是个性与文本意蕴的碰撞;“欣然忘食”,便是由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所产生的审美愉悦。

  对这段话,人们往往断章取义地舍后两句谈前二句,将它作为书不必细读精读的例证。其实,陶渊明读书,既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的泛读,又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之二)的精读。泛读以博趣增识,精读以谙熟文理,它们永远是读书人交互为用的两种手段。缺少任何一种,都难以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地。“好读书,不求甚解”,并非不顾文本,不求理解,而是对汉代以来繁琐的经解的反对,是以自己的个性(包含知识修养),直探文本意蕴的创造性读书法。

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________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________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________,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

(2)其实陶渊明读书,________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泛读,________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精读。

(3)________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________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

[  ]

A.如果  又  则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B.如果  那么  就  既  又  如果  那么

C.如果  又  则  既  又  如果  就

D.如果  那么  就  不但  而且  如果  那么

2.“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结合语境,概括“这样品味作品”的指代内容。

3.“爱默生说,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结合语境,用文中几个词语(至少4个)概括“秘密经验”的具体内容。

4.选出下列对“创造性的阅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不能离开文本,有一定的规定性;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

B.个性中某些成分与文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相碰撞时能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魅力。

C.“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是“创造性的阅读”。

D.“创造性的阅读”并非“三部曲”式的对文本的解析,而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

5.读过《创造性的阅读》(节选),相信你对“创造性的阅读”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你阅读中肯定也有过“创造性”的体验,那么,请举个例子说说吧。

(乙)

“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节选)

——中日学者《故乡》谈

  杨剑龙(以下简称杨):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乡土气息,《故乡》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龟田胜一郎将《故乡》誉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我们从中日学者的不同视角来重新研读《故乡》,分析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以怎样的手法予以表达的。为什么说《故乡》是“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工藤贵正(以下简称工):我第一次读到《故乡》是在中学时候,日本中学教材里选了鲁迅的《故乡》,当时我就很喜欢,我为小说中的许多有趣的事所吸引……大学的时候又读了《故乡》,理解深了一层。我对作品的第一个感觉是它关于“希望”的说法。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在他的诗《道路》中写道:“我前面本来没有路,我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我觉得这体现了日本人关于“路”的思想与中国人的“路”的思想的不同。

  杨:中日关于“路”的不同之处,您能展开说一说吗?

  工:日本人的“路”的思想是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而鲁迅先生的“路”的意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即是许多人走时才成了路。

  杨:《故乡》是一篇抒发情绪之作,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情绪发展的脉络。作品最初透露游子归乡的急切之情,真如古诗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临近故乡却“近乡情更怯”,临近故乡望着阴晦天气中萧索的荒村,“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因此,“我”不禁脱口而出:“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见到了杨二嫂、闰土,情绪又转入了悲哀。结尾对于路的议论,使作品具有了一个有亮色的结局。作品中“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情绪结构。

  工:作品还有着一个“思乡”的问题。美国学者若斯基认为:人的生活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有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过去生活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他就会觉得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比要好多了。这种今昔对比的方式就好像用望远镜观察风景一样,将过去的风景放大了,与现在荒凉的风景相比,过去的风景必定优美极了。今昔对比不是为了表达对现在的不满,而是为了探索将来的理想生活。

  杨:《故乡》具有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意蕴。对于人与人之间厚障壁的描画,对于地上的路的思考,都使作品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那种寻觅故乡旧梦与梦的幻灭情绪的更迭,那种对故乡现实的失望与对故乡人未来的希望情感的交织,那种看不见的高墙的悲哀与寻觅新路的渴望,都呈现了作品中情感的复杂与思想的深邃。《故乡》将故乡衰败的无奈与对故乡人麻木懦弱的不满,寄寓在中年闰土的身上了。

  工:契诃夫有一篇小说《田舍町》,鲁迅翻译成《省会》。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离故乡二十年后回归故里——乡下的一个小镇,他归乡的时候也是坐船,回乡后他看到故乡变化很大,已经不像他离开时那样美丽,所以他怀念起少年时代的岁月。他孩提时的一个朋友已经当上了警察署的署长,他扣押无辜的农民、压迫家乡的百姓,令他感到十分失望。这篇作品与鲁迅的《故乡》十分相似,《故乡》大概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

  杨:《故乡》能够为日本读者所喜欢,大概还由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作品对于绍兴民俗的描写:戴银项圈的习俗,大祭祀的民俗,五行缺土起名“闰土”的风习,夏夜看瓜路人摘瓜吃不算偷的民风,雪地支匾捉鸟雀的嬉戏,作揖打拱的礼仪,戴毡帽系裙的衣着形式等,都带着绍兴地方的独特风味。另外,作品中对乡镇风景的描绘,也具有乡土色彩:萧索的荒村,老屋瓦楞,海边的瓜地,别乡时的黄昏等,都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乡土色彩。

工:《故乡》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复杂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浓郁的乡土气息、简洁的白描手法等,抒写浓浓的乡土之情,所以被人称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1.本文标题是日本作家龟田胜一郎对《故乡》的称誉。中日两位学者对此称誉的态度是________的。他们的对话实际上是对《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进行探索。

2.根据两位学者的看法,“复杂的情感”是《故乡》成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的原因之一。请从对话中梳理出至少两种情感。

3.工藤贵正比较了鲁迅和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关于“路”的不同思想。你还知道其他关于“路”的格言警句吗?请写出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4.中日两位学者采用对话的形式分析《故乡》这篇著名的小说,依你看,他们在分析评价时有何共同特点?

5.杨剑龙在分析《故乡》包含的情感时引用了一些著名语句。有关“故乡”的诗文名句还有哪些?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两句默写。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俄国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了的,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在《故乡》中,夏夜看瓜,冬日捉鸟,大海边捡贝壳,分手时赠羽毛……都被“我”的记忆珍藏。请你从记忆中检索两件童年或少年时最快乐的往事,用美的语言写下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C.不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之           志:记住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忘路远近          徐公不若君美也
     B.见渔人,大惊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今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往       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5.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2)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7)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妄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丧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邹忌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偏爱

C.时时而进  间:按时间            

D.朝廷之臣不畏王 莫:没有,没有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皆以美徐公   

    每假借藏书之家

B.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由此观,王之蔽甚矣   而城居者未知也

D.皆美于徐公       不物喜,不以己悲

6.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在此有贬意,是“讥讽”的意思。

B.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C.邹忌的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D.学了这一课以后,让我们感到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妄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丧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邹忌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偏爱

C.时时而进  间:按时间            

D.朝廷之臣不畏王 莫:没有,没有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皆以美徐公   

    每假借藏书之家

B.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由此观,王之蔽甚矣   而城居者未知也

D.皆美于徐公       不物喜,不以己悲

6.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在此有贬意,是“讥讽”的意思。

B.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C.邹忌的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D.学了这一课以后,让我们感到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妄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丧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邹忌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私:偏爱

C.时时而进间:按时间   

D.朝廷之臣不畏王 莫:没有,没有人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以美徐公   

每假借藏书之家

B.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由此观,王之蔽甚矣   而城居者未知也

D.皆美于徐公       不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在此有贬意,是“讥讽”的意思。

B.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C.邹忌的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D.学了这一课以后,让我们感到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4.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分)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