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A、正确
B、错误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九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不知故乡

  ①我不知道我的故乡该在哪里。

  ②襁褓中,故乡可能就是慈爱的目光,远离了母亲我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的,不然,做母亲的有事离开何以要偷偷地走?有了记忆,故乡是________的家,高高的门槛把世界分作故乡与异地,好不容易跨了大门还要回首望一望家是否依旧。稍大故乡变作熟悉的村子,十里外的小镇是不敢去的,害怕忘了回家的路。

  ③我从来都不去想大西北的________,事实上却让我身临其境。于是,让我舍得为故乡流泪,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每每回家一趟,总会花些辰光走走旧地。

  ④而今,回来了,离家五百里,都在江南,给人感觉似乎就在村口。故乡不再是少时的内涵,它是爷爷山间的息地与父母的花发和病躯。

  ⑤故乡是酒,时久而味弥醇。

  ⑥我不知我的故乡该有谁。

  ⑦我知道乡下那时的干部很多,书记、会计、大队长、小队长……记得马成曾是大队长,脖子上挂只哨子,整天命令大伙今天怎么怎么,明天如何如何。现在他已没这份权力了,不过养了三四百只鸭子,照旧吆喝鸭子们从东到西,由南去北,每天拿百来斤谷子骗它们下蛋,据说收成也蛮好。

  ⑧二龙一家是村里的象征。他办一家建材厂和一家印刷包装厂,效益一直冒尖,镇子上好多人都想进他的厂。董事长、总经理是他的头衔,西装革履,戴副变色眼镜,手握大哥大,挺像回事的。这回叫我在城里帮他找辆车子,说“桑塔纳”差了些。要进口的,钱不在乎,要的是气派。

  ⑨故乡是春,朝气袭人。

  ⑩我找不着我故乡和我故乡的人,不管时空。

  我的故乡是低矮的民房与________的村路,穿着补丁衣裳的________的村姑村夫和到处瞎奔随地拉屎的猪羊。自来水与煤气灶,皮夹克和表弟的胯下的“马”,大婶指问的“星”,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可是,我有故乡。我曾经在那里生养,浓浓的乡音是不灭的印记,不然,有聊无聊时,怎会有意无意地念着它,护着它。

  故乡,一篇上乘的散文,形散神宛然。

1.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和睦  荒芜  曲折  舒适

B.温馨  荒凉  泥泞  闲适

C.和睦  凄凉  崎岖  闲适

D.温馨  凄清  坎坷  舒适

2.对“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一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极力粉饰自己的故乡

B.舍得资助自己的故乡

C.舍得花钱回故乡

D.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

3.对文章标题“不知故乡”的深刻含义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乡发生了大的变化,“我”找不到故乡了。

B.“我”从小离开了故乡,对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印象,所以“不知故乡”。

C.故乡发生了深刻变化,作者对故乡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朦胧的情怀,所以说“不知故乡”。

D.作者在很多地方生活过,故乡的内涵难以确定,所以说“不知故乡”。

4.对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烘托
B.象征
C.对比
D.联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厦门市2006年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59

完成下题

1.听一则“读书方法简介”,判断哪一种方法是冰心提出的?

A.独立思考法

B.创新法

C.三到法

2.听一则“天气小常识”,判断大雾天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A.引发各种交通事故。

B.影响人体健康。

C.能见度差、湿度大。

3.听下面一段话,判断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话中的含义是什么?

A.掌声和欢呼声太响了,所以演说的声音显得无力。

B.此时感慨万千,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C.没必要像别的获奖者那样全都说些多余的话。

听下面一则材料,回答第4题和第5题。

4.最早使用“OK”的人是谁?

A.现在的中学生

B.电报的签收者

C.美国的欧德·克利

5.对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是哪一项?

A.“OK”的用法来源于邮政。

B.“OK”是生活中十分流行的日常用语。

C.签写“OK”代表一种确认。

听下面一段争论,回答第6题和第7题。

6.刘艺和王晖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A.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可锻炼能力。

B.中学生要不要学好文化知识。

C.中学生是否应该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7.对他们争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8.根据下面的情境,请你向同学们转述班主任的话。

9.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你该在电话里对林鹏的妈妈说什么呢?

10.你想说服母亲让你参加观鸟夏令营,你会对母亲说哪些话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高科技污染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简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对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高科技污染”)具有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类多,分布领域广泛。                    B.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

C.危害人类比较严重。                        D.防治难度较大。

2、对这篇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同(    )

A.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    逻辑顺序

B.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    逻辑顺序

C.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    逻辑顺序

D.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    分类说明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一项是(  )

A.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

B.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

C.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D.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高科技污染仅指高科技垃圾造成的污染。

B.高科技垃圾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C.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却很大。

D.对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有很大困难,堆置对环境保护不利,因此,人类始终束手无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做一个终身读者
周国平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已有的过程。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做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持之以恒,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惟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略有删改)
1.解释“较高的读书品位”在文中的含义。
                                                                            
2.为什么说“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3.文中画线句子要说明的是:                              
4.本文对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殷切期望?
                                                                            
5.你赞成作者对畅销书和时尚书的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6.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    
B.养成了读书癖好的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读者。    
C.有没有较高的读书品位和一个人阅读的经验、灵魂的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D.读书和提高灵魂的品质二者之间是良性循环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丰图义仓》,完成后面小题。
①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丰图义仓”意为“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储粮备荒,防患于未然”,被御封为“天下第一仓”。
②丰图义仓在          、构建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忧患意识和高超的建筑技能。
③丰图义仓建在朝邑镇(今大荔县朝邑镇)黄河西岸南寨子老崖顶上。义仓坐东面西,东、南、西三面系悬崖绝壁。所在的朝邑县地处黄河洛河渭河三角洲。黄洛渭三角洲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为丰腴之地,可为仓储提供丰富的粮食资源。
④丰图义仓依山就势,雄伟壮观,似一座军防城堡,高出地面30多米,地势险要。仓基土层干燥,通风光照条件好,有利于粮食储存。丰图义仓分为内城和外城。【A】外城夯土筑城,三面绝壁,是义仓的第一道防线。【B】西城门顶及城角的角堡、西城墙外的护城水沟,均具有防御功能。【C】内城为城中城,坐北向南,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是仓城合一的构筑形式,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内城城墙环绕一周,东西两侧各开一门,分别为东仓门和西仓门。城墙内为仓洞,仓洞依墙而建,小而独立,相隔排列,共58洞。仓洞间有砖瓦结构的廊檐,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具有防雨、防潮以及临时储粮的功能。内城的中心是晾晒粮食的空地,空地边有一眼水井,供人畜饮水,方便至极。
⑤仓洞为砖窑式,对粮仓的防火、防盗、防入侵等都有独特作用。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由松木板铺成的仓洞地面,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为通风道,四周有四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排出潮气,保持仓体干燥。这种小而独立的仓洞,可将粮食按种类、分干湿分别储存保管。仓洞采取散粮储存的方式,洞门为插板式,随着洞内粮食的增高插板随着加高,顶端几个插板可以依据洞外天气打开,排出洞内湿气,保持仓内干燥。仓洞上面的地面由青砖铺成,四周高中间低,巧妙地将雨水汇集于中间,由分段水槽排向院内,院内地面同样是四周高中间低,雨水汇聚地沟,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由东小门砖砌水道排向崖下。仓顶、院内地面排水通畅,雨停即干。仓墙、仓顶均为厚实的砖体,使仓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年四季处于十七、八度的恒温状态,这种恒温状态符合粮食的低温、低湿、低氧的“三低”仓储要求。
⑥光绪二十六年和民国十八年关中遭遇大旱,丰图义仓开仓放粮,救人无数,阎敬铭也因此被百姓尊称为“救时宰相”。如今的丰图义仓作为国家粮仓朝邑粮站,仍发挥着储粮功能,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储食史上堪称一绝。
小题1:依据文章相关内容,给第②段横线处补充两个恰当的

 

 
词语。(2分)

丰图义仓在                        、构建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忧患意识和高超的建筑技能。
小题2:请判断下列句子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分)
(1)“外城西北角有砖砌走廊,是粮仓管理人员通往对面大寨子住宅区的通道。”这个句子应放在第④段的【A】【B】【C】三处中的【 A 】处。(3分)
(2)丰图义仓不仅建造了用于长期储存粮食的仓洞和环形回廊,还专门设计有晾晒粮食的空地和方便人畜饮水的水井。(3分)
小题3:丰图义仓的砖窑式仓洞设计,满足了粮食仓储哪些方面的要求?( 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广西贵港平南县九年级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在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民间看天经验,仍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②一是缺氧引起的动物异常。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天空云量增多、气压降低、
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
现象容易造成溶解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水生动物的生活需要,致使鱼虾将头浮出水面或跳出水面来呼吸氧气。因此。在群众中有“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等经验。同样,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等使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氧气减少,会出现“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的现象。
③二是带电粒子变化而引起的动物异常。实验证明,带正、负电的粒子对动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正离子吸入体内可使动物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离子则可使动物感到舒适、心情愉快。另外,雷雨、冰雹、大风、风暴、龙卷风、台风等天气都会产生次声波。根据研究得知,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是一种周期为4~8秒、近似正弦的振动。在1 000~2 000千米处,它的声压一般有几百帕。在台风外围的强风区可以产生10赫左右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往往被一些动物所感知。
④三是动物本能的反映。例如,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一般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近。不少地方在群众中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据说,甲鱼生蛋后一般20天左右会出现一场较大降水或河水猛涨的现象。
⑤四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例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家燕、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去越冬,一到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这种奇异的行为,有的说是候鸟的本能,有的说是由于候鸟具有适应空中生活的敏锐视力,并能记忆熟悉的广大范围。据说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千米,而飞翔在2000米高空中鸟的视野可达100多千米。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否认,候鸟迁徙时间的迟早是由自然天气季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利用候鸟的迁徙时间来判别当年天气季节变化的谚语。
⑥五是天气反常的影响。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行为异常。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它又叫变温动物。群众的经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异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后期天气变化。
⑦可见,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摘自《气象知识》)
【小题1】对全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动物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一举一动向人们揭示着气象的变化。
B.在今天,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民间看天经验,仍然不失为必要的参考资料。
C.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行为大致有五种。
D.动物测天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小题2】对全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比较举例子下定义B.列数字作诠释下定义
C.作引用分类别摹状貌D.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④段中划线的“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因为删去后不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B.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结构形式是“总—分—总”。
C.本文引用了许多谚语进行说明,所以本文属于生动说明文。
D.“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句谚语所表现的是动物因缺氧引起的异常现象。
【小题4】下列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感觉不到10赫左右的次声波,但次声波总被一些动物感知。
B.生在陆上、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都在夜间单独行动,但是大多数甲鱼生蛋的时期和生蛋的位置大体相同。
C.第⑤段中划线的“这种奇异的行为”是指“它们每年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又从越冬地到繁殖地,行程数千千米而不迷航,都返回到原来地区。
D.青蛙是恒温动物,在正月上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时,就意味着早稻育秧时期将有寒潮天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北京市东城区初三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吹尽狂沙始到金》,完成小题。(共8分)
吹尽狂沙始到金
王开林
①在自然世界,人类堪称最智慧的灵长动物。在社会组织中,个人也算是最活跃的单元细胞。但这并不能保证任何智者为人行事时时处处都能有正确无误的认识、精确无差的判断和准确无失的把握。出错和犯错在所难免。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也是不断认错、纠错的过程。总有吃不完的堑,长不完的智,吸取不尽的教训,积累不够的经验。
② 【甲】
③圣贤同样会犯错,甚至会犯下大错、特错之外的低级失误。就说孔夫子吧,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身处乱世,痛心礼崩乐坏1,他周游列国,宣讲仁义道德,不遗余力。然而他四处碰壁,几度受困,郑国人甚至当着其门徒子贡的面嘲笑他为“丧家之狗”。孔夫子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就因为他的判断出现了一个漏洞,在一个武力称雄、威权至上的时代,他竭力宣讲的仁义道德一钱不值。他向那些崇尚武力、内心阴暗的君王发表“仁者爱人”的高论,无异于对牛弹琴。于是孔子改弦易辙,调整思路,端坐杏坛2,收纳三千门徒,悉心传授六艺,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极一时之盛,垂千古之范,这才算纠错成功。
④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失误,及时总结教训,加以补救,永远都不算晚。 【乙】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大人物容易犯大错,小人物容易犯小错。小人物犯大错,纵然酿成伤身致命的祸患,毕竟荼毒不广。大人物收天下之铁,铸成大错,则可能贻害千秋。
⑤人的一生多半由错误构成。这话似乎很消极,其实不然。
⑥一个人成功与否,幸福与否,这要视乎他的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纠错能力的强弱和运气的好坏而定。他认识错误的程度越深,犯错之后的补救越及时,纠错越到位,获取成功和幸福的机率就越大。智慧的人能从一连串的小错中分辨出正确的路数,愚蠢的人则将一连串的小错零存整取。所以说, 【丙】 不能记住历史教训的民族是落伍的,也是不幸的。
⑦不忧黄沙一吨,且喜黄金一克。错误即黄沙,正确即黄金。“吹尽狂沙始到金”,怎么个吹法?如何从一吨错误中找获一克正确?如何从多次失败中捕获一次成功?对此,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法门是相通的,那就是:别闷头闷脑地蛮干,先看清前后左右,多参照古今中外。真正的大成就者,他们的高明之处并非不犯错误,而是不重蹈前人的覆辙,他们另辟蹊径,就算走错了路吧,也能欣赏到异样旖旎3的风景;就算办错了事吧,所收获的一大把教训也能兑换到比黄金更宝贵的觉悟。
(有删改)
1 礼崩乐坏:指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2 杏坛: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后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 旖旎:形容柔和美好。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2】说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什么能“垂千古之范”。(3分)
【小题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春秋时卫国的精英、孔子的好友蘧(qú)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反省之深,对自己要求之严,远远高出当时的名士。
②不能记住以往教训的个人是失败的,也是悲哀的。
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初三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吹尽狂沙始到金》,完成小题。(共8分)

吹尽狂沙始到金

王开林

①在自然世界,人类堪称最智慧的灵长动物。在社会组织中,个人也算是最活跃的单元细胞。但这并不能保证任何智者为人行事时时处处都能有正确无误的认识、精确无差的判断和准确无失的把握。出错和犯错在所难免。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也是不断认错、纠错的过程。总有吃不完的堑,长不完的智,吸取不尽的教训,积累不够的经验。

② 【甲】

③圣贤同样会犯错,甚至会犯下大错、特错之外的低级失误。就说孔夫子吧,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身处乱世,痛心礼崩乐坏1,他周游列国,宣讲仁义道德,不遗余力。然而他四处碰壁,几度受困,郑国人甚至当着其门徒子贡的面嘲笑他为“丧家之狗”。孔夫子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就因为他的判断出现了一个漏洞,在一个武力称雄、威权至上的时代,他竭力宣讲的仁义道德一钱不值。他向那些崇尚武力、内心阴暗的君王发表“仁者爱人”的高论,无异于对牛弹琴。于是孔子改弦易辙,调整思路,端坐杏坛2,收纳三千门徒,悉心传授六艺,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极一时之盛,垂千古之范,这才算纠错成功。

④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失误,及时总结教训,加以补救,永远都不算晚。 【乙】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大人物容易犯大错,小人物容易犯小错。小人物犯大错,纵然酿成伤身致命的祸患,毕竟荼毒不广。大人物收天下之铁,铸成大错,则可能贻害千秋。

⑤人的一生多半由错误构成。这话似乎很消极,其实不然。

⑥一个人成功与否,幸福与否,这要视乎他的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纠错能力的强弱和运气的好坏而定。他认识错误的程度越深,犯错之后的补救越及时,纠错越到位,获取成功和幸福的机率就越大。智慧的人能从一连串的小错中分辨出正确的路数,愚蠢的人则将一连串的小错零存整取。所以说, 【丙】 不能记住历史教训的民族是落伍的,也是不幸的。

⑦不忧黄沙一吨,且喜黄金一克。错误即黄沙,正确即黄金。“吹尽狂沙始到金”,怎么个吹法?如何从一吨错误中找获一克正确?如何从多次失败中捕获一次成功?对此,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法门是相通的,那就是:别闷头闷脑地蛮干,先看清前后左右,多参照古今中外。真正的大成就者,他们的高明之处并非不犯错误,而是不重蹈前人的覆辙,他们另辟蹊径,就算走错了路吧,也能欣赏到异样旖旎3的风景;就算办错了事吧,所收获的一大把教训也能兑换到比黄金更宝贵的觉悟。

(有删改)

1 礼崩乐坏:指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2 杏坛: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后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 旖旎:形容柔和美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说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什么能“垂千古之范”。(3分)

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春秋时卫国的精英、孔子的好友蘧(qú)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反省之深,对自己要求之严,远远高出当时的名士。

②不能记住以往教训的个人是失败的,也是悲哀的。

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