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即浅尝辄止;有的可以吞咽,即囫囵吞枣。只有少数需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B、这令我想到一则名言:“所谓的‘大人物’,使每个人觉得自己渺小;真正的大人物,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伟大。”(埃文·埃萨尔)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1. A.
    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2. B.
    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大地,也奉献给人们。
  3. C.
    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成为一种高尚的人生品质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4. D.
    我们应当选取那些有益于我们思想、启迪我们智慧的书籍来读。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B.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大地,也奉献给人们。

C.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成为一种高尚的人生品质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D.我们应当选取那些有益于我们思想、启迪我们智慧的书籍来读。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B.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气、真情奉送给大地,也奉献给人们。

C.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成为一种高尚的人生品质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D.我们应当选取那些有益于我们思想、启迪我们智慧的书籍来读。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通用奥林匹克ABC卷及解析(初二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叫做简或犊。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用朱笔写字,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穿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做“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但</PGN0039B.TXT/PGN>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藏于英国博物馆。

1.用“从……到……”的格式,为选段加一个标题,填入下列方格(每格一字)。

□□□□□□□□

2.根据语意,在第一段的方格里填入“和”或者“或”。

3.下列短语中加粗的“卷”字同“开卷有益”中的“卷”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卷土重来
卷帙洁繁
B.席卷八荒
手不释卷
C.风卷残云
席卷宇内
D.读万卷书
手不释卷

4.选段能够表达成语“苇编三绝”的意思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着眼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第三段中加粗的“还”,同第一段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必须有被定义的概念(又叫“属概念”)和定义的概念(又叫“种概念”)。例如:

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是被定义的概念,“能被2整除的数”是定义的概念。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概念加种差”,“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在括号里打“√”。

①帛书是我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

②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  )

③我国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  )

④竹简是我国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

⑤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穿编起来,形成“册”。(  )

7.第二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举事例和列数字的方法,分别从重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说明简牍的笨重。

B.采用举事例、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说明简牍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C.采用举事例和列数字的方法,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说明简犊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D.采用举事例、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重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说明简牍的笨重。

8.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的时间是

[  ]

A.东汉以前
B.东汉
C.不迟于唐朝
D.唐朝

9.帛书的优点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普遍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是因为它比竹片、木条________,比绸子________。

11.这几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标志性的词语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对前三段文字的说明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

A.说明我国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B.介绍我国早期的书籍采用的材料:竹片、木板、绸子。

C.说明我国早期的书的形式、制作方法和优缺点。

D.说明简牍和帛书才是正式的书籍,在此之前产生的书籍是书籍的雏形。

13.“一般5寸至2尺长”中的“一般”不能删掉,“至”不能改为“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端午的鸭蛋》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②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小题1:下列最能概括文章第二段内容的是( )
A.家乡鸭蛋的名声。
B.家乡鸭蛋的特色。
C.端午的一些习俗。
D.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小题2: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掩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1920年出生,1997年去世。
B.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诗论家。
C.“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诗句,意思是经过沧海就不喜欢水了。
D.“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事。
小题4:下列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B.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C.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买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D.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小题5:以下对选文内容的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特别”不能去掉,它起强调作用,强调家乡咸鸭蛋的出名,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情。
B.作者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掩蛋”一条,既介绍了高邮鸭蛋的特点及吃法,表明高邮咸鸭蛋有着悠久的历史,又使文章显得妙趣横生,增添了文章的内容和情趣。
C.我对异乡人称道咸鸭蛋不大高兴,不是因为鸭蛋不好,而是因为异乡人知道高邮咸蛋,其实高邮还有其他值得称道的东西。高邮的咸鸭蛋也确实好,这是肯定的态度,表明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特产的自豪之情。
D.作者称道家乡的咸鸭蛋——高邮咸蛋“质细而有多”的特点用了夸张的写法和用语言“造型”。
小题6:以下对本文语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般是敲破空头”句中的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用的方言表现的地方特色的语言方案。
B.“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语言断断续续,句式不够整齐,语言也不够生动,读来觉得没有滋味。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D.“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确实”“完全”“实在”三个程度副词连用,写尽了“高邮鸭蛋”独步天下的豪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一一移动阅读

《2011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随着3G无线互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移动阅读从内容单一的手机报,向在电纸书、智能平板、PSP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阅读方向发展。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这标志着,让阅读“飘”起来的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电纸书可以阅读PDF、TXT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汗牛充栋”,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飘”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正如《新民晚报》总编辑陈保平所言,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有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另据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摩尔定律预示着移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读量更大。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飘”起来阅读将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多,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14.请根据第2段文意,用简洁的语言给“移动阅读”下一个定义。(3分)

15.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移动阅读”使阅读“飘”起来的原因。(3分)

16.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3分)

A 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

B 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飘”起来阅读将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C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D 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17.请依据文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科学地对待“移动阅读”。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松江区2010届初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

梁文道

  ①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书先要学句读,自己去给文章加标点符号。这个任务是读者的,而不是作者的。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看来,不只中国,全世界的作者都喜欢折磨他的读者们。

  ②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读者?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

  ③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

  ④另外,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⑤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所以分段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

  ⑥很多人问我,如何读得快一点,但其实如何读得好更重要。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他们不是看,是反复地读,慢慢地读,读出声音来。朗读能让人沉浸到书里面去,这样一个沉浸的状态会产生一个重要的效果——这就是修炼的效果。

  ⑦我手中是一本《沉思录》,这本书目前在中国很热,因为温家宝总理在看,克林顿、布什、密特朗都看过。奥勒留并不是为出版而写的,他是写给自己读的——不断研读,修身养性。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修行集,他的写作本身就是修行,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写作,在英文里面就叫Spiritual Writing,所以它的读者也要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修炼来读,不断地读、反复地读。这些领导人一遍遍地读《沉思录》,就是在做精神修炼。古人读《论语》也是这样。所以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变化人格,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一点古人都是知道的。

  ⑧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发现今天大家只是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想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是我们已经失落的一个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恢复它,找一本书去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

(选自《城市画报》,略有改动)

(1)

阅读第②段,完成下列两小题。

(1)不改变句意,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

(2)作者认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是“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不需要读那么快”的理由是A.________;B.________。

(2)

第⑤段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的话,其作用是________。

(3)

本文的写作思路如下:首先论述________,其次论述分段使我们离开精读,最后论述________。

(4)

对题目“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只有读古书,才能修炼精神。

B.

读书,就是精神操练的过程。

C.

可理解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D.

用正确的读书态度促进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提高。

(5)

作者认为“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你同意吗?请根据你的看法完成相应的题目。

(1)(同意)补充论据______________

(2)(不同意)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奉贤区2012届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此话不虚。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

  ②入神者,一心一意、精神贯注之谓也。唯有一心一意,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忘味九成;唯有精神贯注,读经典的过程才有可能使书中之精义渗透到自己脑海中,继而生发出新的精神来。这个过程,也就是古人讲的:“________

  ③如何才能做到入神?《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即孔子是如何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的。孔子学了十几天,一直学同一首曲子,师襄对他说:此曲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答曰: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过了几天,师襄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回曰: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不紧不慢地又答曰: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过了一会儿,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惊失色,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这个故事也许有夸饰的成分,但孔子这种学习的认真程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到了入神的地步。

  ④可见,入神,先要专一。对于读经典来说,只有专一才可有功。否则,一目十行,一日百篇,看似读得多,但仅仅只是与眼睛打了个照面,如何能让经典中的道理、知识与智慧化为滋养自己的养分,从而长出精气神呢?古人说得好: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毕竟,经典在精专,研读贵纯一,既想左手画圆,又想右手画方,其结果必然是贪多嚼不烂。

  ⑤不仅如此,入神,更要玩味。玩味者,探索体味也。只有探索体味,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像食橄榄那样:咀嚼良久,才有回味;品赏回味,才会深深体会到真味久愈在始觉甘如饴的不同凡响之处。否则,经典即便如熊掌豹胎,如果只是生吞活剥一番,尽管其本身再稀缺、再珍贵,也不如平平常常的一蔬一笋那样实际、实在。毕竟,经典有神韵,神韵在道理,道理在彻底,彻底在抓住事物的根本。而对根本的东西,只有穷究之,才有可能水落石出而得之;只有玩味之,才有可能充分消化吸收之;只有充分吸收之,才有可能酿造出新鲜的血液、呼喊出新颖的话语,从而获取钢筋铁骨般的精神支撑。

  ⑥《易·系辞下》中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学习经典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用,对经典尽管能做到倒背如流,无非也是如搜索引擎一般,只是仓库、只是书柜,至多算是鹦鹉能言而已;用,不仅能强化记忆,而且能形成习惯,养成风格,使精神长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为的道德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是儒家经典的一个重要主张,古往今来的许多志士仁人皆以为追求目标。所以,当南宋王朝崩溃之际,作为右丞相的文天祥不仅能挺身而出,去抗击元军,而且在遭到元军突袭不幸被俘后,能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并以《过零丁洋》诗明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这种大智大勇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在典籍中以文化之的生动结果。这样看来,入神,说到底要致用。只有致用,才能长出真正的精神来。

  ⑦鲁迅先生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曾说过: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读经典更须如此。

(1)

阅读第①-③段,完成下列题目: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_____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出自这部作品的文章《________》

(2)

第②段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  ]

A.

书到用时方恨少

B.

腹有诗书气自华

C.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D.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

(4)

第⑥段中加粗字“此”指的是________,请你另举一例来论证画线句“古往今来的许多志士仁人皆以此为追求目标”。________。

(5)

根据本文的论述,要做到“入神”,首先要________,更要________,还要________。对这几方面的论述从思路结构看,属于________式。

(6)

对本文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读经典必须“入神”。

B.

只有致用,才能长出真正的精神。

C.

读经典必须“入神”,方可长精神。

D.

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