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不求闻达于诸侯 | B.行者休于树 |
C.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 D.信义著于四海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B.念/无与为乐者 |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D.庭下/如积水空明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新学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 题型:048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③。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④,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②山阴:今浙江绍兴。③皎然:洁白的样子。④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⑤剡(sh4n):县名,今浙江嵊州。⑥就:接近,靠近。这里是“拜访、访问”的意思。⑦经宿:一整夜。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果要解释“造门不前而返”的“造”,应该选择第________义项。(只填序号)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
③眠觉,开室。(觉:________) ④经宿方至。(方:________)
3.请把“……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提示:不等同于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夜寻好友的情景,试比较文中两个主人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记承天寺夜游》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