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请你说出这是哪一部作品?
①、鲁迅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该书是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130篇;
③、该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④、该书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A、《汉书》
B、《诗经》
C、《史记》
D、《战国策》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竞赛题 题型:问答题

请你说出这是哪一部作品?
A、鲁迅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该书是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130篇;
C、该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D、该书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1.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请问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章,完成问题。
【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6)“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9)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乙】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
芮成钢
  [1]从哪里寻找自信
  一所大学请我去演讲,我问了大学生一个问题:作为中国人,你有自豪感吗?大家一致回答,有!我问: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自豪感呢?有人回答是长江、长城,也有回答是经济的高速发展、5000年的文明、文字,奥运、火箭升空……
  我紧接着又问:假如清晨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菲律宾人,你还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吗?或者,你变成了一个卢旺达人,生活在非洲,经历过种族屠杀,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此时,你还能够自信地面对全世界吗?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我能体会到,学生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自信”的含义,大多数人都不能从自我中寻求自信。
  [2]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什么
  我刚到耶鲁大学时,同班同学互相做自我介绍,有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给我印象很深。他在介绍自己时,讲解得特别详细:“我的名字(VincentPerez)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词是典型的英语名,第二个词是典型的西班牙语名,我的名字包含着菲律宾曾作为殖民地国家受多国文化影响的痕迹。”
  他没有感到自卑,用平和的音调回顾了菲律宾的历史。他的自信来自于一种信念:没有人可以因为非我以外的东西来贬低我,没有人可以因为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贫穷来轻视我。
  2007年,我参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联欢会。孩子们各有各的故事,经济上的困难不但没有能带走他们的笑容与快乐,反而造就了他们超人的毅力和勤奋、朴素的态度与性格。在他们教室的墙角,小山似的堆满了空可乐瓶和饮料罐,这些都是从不喝饮料的他们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级和学校捡来的。这些废品让他们攒出了几百块钱的班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了一种自信。
  差异既然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真正的自信应该来自于深植于心的这种信念。
  [3]中国人的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独立的人格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通过强调历史,强调遗产,甚至强调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来的。四大发明怎么样,有四百大发明又怎么样?请到镜子中去看一下自己,从外套、上衣、裤子,到衬衣、内裤,上上下下,都不是我们发明的。因此简单地比较谁发明了多少东西没有意义。泰山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就在我的家乡,我热爱黄山,但是,我知道世界上还有比黄山更壮观、更雄伟的,难道因为世界上还有黄石公园、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我就自卑了?
  我们不用依赖历史的传承,不用依赖多么惊人的GDP增长速度,我们完全可以追求能够让自己幸福的目标。只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世界上的人不因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是否有悠久的历史,也不因为人口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而在自信上有所差异。自信最本质的来源是相信平等,相信自己。我们不用太在意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如何评价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选自《青年文摘》2009。4,有改动)
1.甲、医两文都谈到“中国人的自信”问题,但论证的重点不同。两文的论点分别是:
甲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原文,辨析甲、乙两文句子中的“中国人”所指的对象。
甲文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中国人的自信从何而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时代背景和协作对象不同,甲、乙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2)部分列举了两个例子(自菲律宾同学的自我介绍和宏志班孩子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乙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将目光转向自己,自信也许更加长久和坚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乙文,请你对那些因为生活不如别人,或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的同学说几句鼓励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1.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6分)

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结合文章,请问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6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结合文章,请问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度江苏省泰州地区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6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结合文章,请问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度江苏省泰州地区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1.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6分)

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结合文章,请问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6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结合文章,请问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

⑴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⑵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⑶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而伤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⑷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1.说说⑴段画线句子中“拥挤”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从⑵段画横线的句子看,“我”小时候的阅读条件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足够”了,这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3.⑵段画波浪线的“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4.作者在⑶段中说“伤疤”像“勋章”,并说值得“炫耀”,这是为什么?说说看。

5.结合文章标题和内容,说说作者借“我”的经历来“回忆”高尔基的好处是什么。

6.⑴段结尾处作者说“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极大的影响。”根据你所知道的鲁迅作品推测一下,说鲁迅作品“深刻”并给“我”以“极大的影响”是指哪一方面?

7.文中哪些阅读经验值得你借鉴?请用你的话概括成三条阅读建议,要求能说明阅读的好处或怎样阅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做1—5题:

回忆我的文学父亲

①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②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既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撞圻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③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而伤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就这样假设着、假设者,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④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1.从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看,“我”小时候的阅读条件是极为有限的,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足够”了,这是为什么?

2.第②段画波浪线的“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理解。

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伤疤”像“勋章”,并说值得“炫耀”,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4.第①段结尾处作者说“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请根据全文的理解并结合你所读过的鲁迅的作品,说一说给“我”极大“影响”的是哪一方面?

5.读了本文后,你对阅读有何认识,谈一谈阅读的好处。并说一说你从中借鉴到哪些阅读方法?请概括出三条。

方法:①                                                                                                               

  ②                                                                                                               

                                                                                                               

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