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否正确 ①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A、正确 B、错误 ②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A、正确 B、错误 ③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铁公鸡 A、正确 B、错误 ④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阶下囚 A、正确 B、错误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孙春龙的《救助》,完成后面的题。(20分)
①前些日子,我在长沙出差,有一次步行穿过侯家塘立交桥。
②这里是长沙城区的核心位置,人来人往。我低头刷着微博,无心留意这个城市的繁华。但当我路过那个坐在地上的老人时,她的衣着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扭头看了一眼。我瞥见在老人的怀里躺着一个瘦小的孩子,我看到了她那一双清澈而又机灵的小眼睛。孩子的旁边撑着一把伞,勉强为两人遮挡一丝寒风。
③看着那把被寒风吹得摇摆不定的雨伞,我下意识地拉上了棉衣的拉链,像很多路人一样,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
④走出去10余米的时候,我突然停下来,再次扭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我心想,那会不会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几秒,我决定转身去看看。
⑤我抱着一丝怀疑折返。
⑥那位老人看出了我的迟疑,于是拿出了一张残疾证。她说,残疾证是她丈夫的,她的儿子离了婚外出打工,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了,就带着3岁多的孙女外出乞讨。残疾证或许是假的,我想,这是骗子惯用的伎俩。老人又拿出了一张证明,是村委会写的,很简单,只写了她是这个村的村民,并没有写她的家庭状况。
⑦我看到残疾证上有村委会的电话,我想我可以打电话核实。正当我准备掏电话时,一阵寒风将雨伞吹开,孩子的奶奶爬着把雨伞拉回来,然后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
⑧或许老人感觉到,我并不是来施舍她的,便告诉我,她不愿意去救助站,因为在那里面吃不饱肚子,有一次孩子在里面还生了病,打了4天吊针。在老人的面前,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好心人不要给救助站打电话,我们不去。
⑨我掏出兜里仅有的3张20元纸币,塞到老人的手里。没想到,老人竟然失声痛哭,她苍老的脸颊上挂满了泪水。或许她能感受到,我不是在施舍。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执意只留下一张钞票,将另外两张塞回我手里,她说:“好兄弟,我听你口音也是我们那一方的人,你出门不容易,不能让你断了盘缠。”
⑩那一句话,让我突然湿了眼眶。
?钱被我们推来推去,很多路人奇怪地看着这一幕。我把钱塞到小女孩的手里,看着她从奶奶的怀里掏出钱包,拉开拉链,把钱抚平了一张一张地装进钱包里,然后再拉上拉链,把钱包塞回奶奶的怀里。之后,她对着我很羞涩地笑了笑。
?钱包里除了一张10元纸币,剩下的全是1元的零钞。
?老人说,这孩子很机灵。他们去过救助站,但在那里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出来乞讨,最起码能吃个饱饭,或许还能攒点钱,以后送孩子去上幼儿园。
?有饭吃,有学上,这本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奢望。
?就在我和老人交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女孩买来一袋糖果,放到了小女孩的怀里;我看到有人驻足,掏出身上的零钱放到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看到旁人的眼光里,不再是冷漠或嫌弃,而是悲悯与和蔼。
?离开长沙之前,我再一次前往侯家塘,不过并没有找到那个乞讨的老人和那个机灵的孩子。或许我再也见不到她们了,但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残存的悲悯是否已经开始苏醒。
【小题1】文中的“我”见到乞讨的祖孙俩后,内心情感发生变化。阅读全文,请用精练的词语概括。(4分)
【小题2】对于一面之识的祖孙俩,第⑦段写道:“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出表明“我”确是“多心”的依据。(4分)
【小题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 本文前后三次写到“寒风”,请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2) 本文中的祖孙俩需要救助,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你会发现生活在旧社会的孔乙己的命运更悲惨,更需要救助,如果让你去救助孔乙己,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救助他?(3分)
【小题4】有人认为末段画线句应该改为“重要的是,我内心的悲悯已经开始苏醒”,理由是这样写紧扣文章内容,文意更直白。请对此作出评析。(6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市崇文区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统一练习(二)语文试卷 题型:048
现代文阅读。(共29分)
阅读《替嫂》(刘心武),完成下题。
冯奶奶过春节有三怕:怕常年保姆回乡团聚找不到顶替;怕电话;怕花炮。
常年保姆香香,十年前来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现在却已经是有三岁儿子的小媳妇了,以往香香或者春节就跟冯奶奶一起过,或者回乡也不过十来天,这回因为老家事多,告了一个月的假,冯奶奶虽然答应了她,心里却发慌,提前就给各个家政服务公司打电话,都告诉她没有现成的,让她留下电话等待消息。
冯奶奶怕电话,是因为有烦有盼,而总是越烦越来、越盼越无。接近年关,就有来电话拜早年的,人家当然是好意,冯奶奶却最烦以“听出来我是谁了吗”起始的电话,那边一出此语,她应一声“听不出来”立刻挂断。盼的是远在海外的儿子来电,却总是满以为那个时间铃声响,是儿子算准时差打了过来,拿起话筒却还是些不咸不淡的多余来电。香香就要走了,她盼家政服务公司来电话,却总无音信。烦!
到头来,还是香香给她找了个顶替,冯奶奶问姓什么,笑答是跟《沙家浜》里那“态度不阴又不阳”的参谋长同姓,冯奶奶就拐杖杵地板:“那我怎么叫?叫刁嫂吗?哼,我就叫她替嫂吧!”
替嫂来了,四十多了,胖胖的,眯缝眼。冯奶奶上下打量她一番,问:“你怎么不回老家过年呢?”其实香香走前跟冯奶奶说过了,替嫂丈夫在建筑工地干活,是个钢筋工,替嫂是建筑队厨房的帮厨,原来也是要回乡的,偏他丈夫前些时伤了脚,他们两口子就跟一个留守的工友做伴,丈夫养伤,她正好来顶替香香挣份外快。(1)替嫂汇报完,拿出身份证,冯奶奶摆手:“你那个姓,不看也罢。”替嫂就爽朗大笑。
因为替嫂丈夫脚伤,还需要她照顾,冯奶奶就让她每天午后来,打扫完屋子,或洗完衣服,做晚饭,陪冯奶奶吃完,归置完,再把第二天早、午饭给冯奶奶事先准备好,就回去。几天过去,冯奶奶表扬一句:“替嫂还行。”替嫂笑说:“你家就您一口,事情好做啊。”冯奶奶恼怒:“什么?一口?还有杠杠呀!”杠杠是冯奶奶的宠物,黑白相间的花狸猫,白天陪冯奶奶在沙发上看电视,晚上在被窝里给冯奶奶暖脚,香香跟替嫂交代过,给杠杠加猫粮添水、换猫砂,要跟照顾冯奶奶一样周到,替嫂其实做得都到位,只是还不习惯把杠杠也当一口子。
三十那天,替嫂送来冯奶奶头天让买的东西,打扫完卫生,冯奶奶就让她回工棚去跟丈夫团聚,说自己能煮饺子吃。替嫂说您那速冻饺子有什么好味道!我来给你包鲜的!我陪你吃完,再回去跟我那背时的家伙聚去!冯奶奶说大过年的,你怎么能那样说你丈夫,替嫂就仰脖大笑,笑完说我每天呲儿他,他那腿伤好得才快呢!
替嫂捏的饺子确实可口。窗外花炮声渐多。冯奶奶让替嫂关紧窗户拉满窗帘。替嫂嘴里说好听好看着哩,手脚却麻利地执行冯奶奶命令。电话铃响,杠杠先跳过去,冯奶奶就坐过去接,这回果然是儿子,“背时的”,冯奶奶不由得在心里一声爱骂,她挥手让替嫂回避,替嫂去厨房了,她就跟儿子在电话里抬上了杠。
香香熟悉冯奶奶的性格,她对一个人的爱,往往会体现在找个话茬抬杠上,宠物猫取名杠杠,真正的原因也是出于爱。她有时候觉得香香尽责可爱,就会忽然跟香香抬杠,香香呢,也就故意跟她杠上一阵。
替嫂看冯奶奶握住电话说个没完,腿上没盖毯子,就过去把毯子给她盖上。(2)冯奶奶瞪了替嫂几眼,替嫂就摆摆头,指指自己两边耳朵,原来她懂得主人电话不能偷听,事先在两边耳朵眼里塞了两瓣大蒜。
十五那天晚上,吃完汤圆,替嫂说爆竹声是讨厌,可是烟花实在好看啊,就扶冯奶奶到阳台,先往冯奶奶两边耳朵塞蒜瓣,再拉开窗帘,给冯奶奶指点各处升起绽放的烟花。冯奶奶其实听不见替嫂的形容,却偏高声抬杠:“哪里像菊花!真是少见识,那样的花形叫龙爪兰!……”
香香回来了,春节成为记忆,问起替嫂,冯奶奶说:“快别提,笑着跟我杠,哼,就她,能杠得过我吗?”香香就知道,她必须更加尽心,否则,将来谁顶替谁,可就说不准了。
1.文章开头提到了冯奶奶的“三怕”,这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的文章,往往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从文章最后一段,你读出了什么潜在信息?你得出信息的文本依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塑造人物形象是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核心。请从下面三道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从全文看,替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概括事例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冯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概括事例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对香香着墨不多,但从有限的文字足以看出香香的为人。你认为香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概括事例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划线部分是两处细节描写,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你选的是第________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实生活中,由于角色的缺失,有时需要“替补”。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替补”这一现象的认识。(限80-120字)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