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首诗,所写的节日是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中秋 B.重阳 C.端午 D.除夕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②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暑,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③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④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⑤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等生动了大唐山水。(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1、第②自然段中“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_________诗人拒绝根的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他把生命看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③自然段,按要求分条表述。(每条不得超出四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自然段说“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为什么说是一个“妄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没有取得像鲁仲连那样的功名
B、李白也没有像鲁仲连那样拒绝功名富贵
C、李白像鲁仲连那样不追求世俗也不阿谈权贵
D、李白像鲁仲连那样追求世俗却不阿谈权贵
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传递到最遥远地方的山谷和旷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第⑤自然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填空回答。
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开篇从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着笔,以抒清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孤独的人生之路。
B、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侠”对李白的影响。
C、作者重走西域之路,目的不只在于欣赏地方性的人文地理风貌,其用心更多的是探寻当年的西域文化给李白带来的影响。
D、文章通过脱靴的力士、捧墨的贵妃、不仰视权贵的鲁仲连与李白的对比,充分渲染了李白洒脱不羁、蔑视权贵的个性。
E、文章的结尾形象而生动,含蓄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0-25题。
游侠李白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②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暑,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③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④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⑤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等生动了大唐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改)
20、第②自然段中“诗人拒绝根的存在”一句,“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 存在?(3分)
(1)“根”指的是
(2)诗人拒绝“根”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
因而他把生命看作
2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③自然段,
按要求分条表述。(每条不得超出四个字)(3分)
(1)
(2)
(3)
22.文章第④自然段说“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为什么说是一个“妄想”?分 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没有取得像鲁仲连那样的功名
B、李白也没有像鲁仲连那样拒绝功名富贵
C、李白像鲁仲连那样不追求世俗也不阿谈权贵
D、李白像鲁仲连那样追求世俗却不阿谈权贵
23.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
递到最遥远的地方,传递到最遥远地方的山谷和旷野。
仿句:
24.文章在第⑤自然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
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填空回答。(4分)
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的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口口口口口
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口口口口的影响。
2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的开篇从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着笔,以抒清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孤 独的人生之路。
B、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侠”对李白的影响。
C、作者重走西域之路,目的不只在于欣赏地方性的人文地理风貌,其用心更多的 是探寻当年的西域文化给李白带来的影响。
D、文章通过脱靴的力士、捧墨的贵妃、不仰视权贵的鲁仲连与李白的对比,充分 渲染了李白洒脱不羁、蔑视权贵的个性。
E、文章的结尾形象而生动,含蓄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 唐代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
(2)这首元曲反映的节令是_________,具体的时间是_________,这可以从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些语句中判断出来。
(3)这首元曲所描写的景物的氛围是凄冷的,从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4)小令描绘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应的景物有_________。
(5)小令前四句写_________,后一句写_________。前四句正好一行一组景象。抬头看第一行景物,_________视看第二行景物,_________头看第三行景物,_________望第呈行景物。四组景物,四颗明珠,被一根红线穿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根红线便是“_________”。
(6)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瑟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与景与人则是( )相映。
[ ]
A.背景与主体 B.明暗 C.动静
(7)这首小令的作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细细品味小令后,谈谈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所表达的感情最接近的一项
[ ]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D.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0)选出与“古道西风瘦马”所表现的时令特征相同的一项
[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C.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小品。
D.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1)本曲描写了九个细节,渲染了______上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___________之情。
(12)“夕阳西下”照应上文的“___________”字。
(13)全曲起“卒章显志”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标准大考卷·国标语文AB卷 苏教版 九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养成好习惯①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不是很容易的。
②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③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规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时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孩子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维持相当的礼貌。
④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陆放翁有句诗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⑤节俭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表示一个有志的人能耐得清寒。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奢侈。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⑥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作者梁实秋)
1.填空。
本文围绕________的话题,写了一早起、________、珍惜时间、________四个方面内容。
2.“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显然是个坏习惯,这两种习惯的不同结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好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坏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④节中强调了“惜时”的习惯。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两句。(抄写本文语句不得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在第⑤节画线句后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正面、反面的均可)来证明本节的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难点课课练 七年级 语文上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忆读书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到母亲针线笸萝里常放着的那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是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使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随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个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属哪种复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虽然越看越懂……”中“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黄石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篱笆青青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
①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初夏,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你从散发着草儿香气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在读一首清新的田园诗,________,像在听一支古典的乡情曲。
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轻轻地,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这篇散文不仅描写了乡村多个种类,各个季节的篱笆之美,还再现了母性乡村的人性之美。阅读全文,梳理出有关人性之美的具体事例,要求语言简洁。
2.上题中所梳理出的具体事例,反映了乡民的哪些美好品质?请简要概括。
3.在第⑧段画线处仿写,要求内容、句式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4.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摘抄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也有虚的含意。请认真品读第⑩段,说说画线处的“自己的篱墙”有什么深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