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补充下列词语,补充的完全正确的选项是
①______不及防    言简意_______    俗不可________
②______之如归    望洋兴_______    怨天_________人

A、①猝;赅;耐;②趋;叹;尤
B、①卒;赅;耐;②趋;叹;尤
C、①猝;赅;耐;②趋;叹;犹
D、①猝;该;耐;②趋;叹;尤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

    ①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知道了格尔木[注]城的这个望柳庄。可是,有谁知道格尔木城起始于望柳庄,有谁知道望柳庄的第一棵柳树何时栽下,又有谁知道一位将军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愀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④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  [甲]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馋。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⑥直到现在,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还历历在日。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我无法承受迎面扑来的风沙无情的撕打,便顺势走向路,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头,门楣的方砖上“望柳庄”三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也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将军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日了。这些树站在冬风与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他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他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⑴。此时,昆仑莽原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我的眼前仿佛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⑦风沙还是那么大,可它绝对吹不走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

    ⑧听说,当风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树苗-棵-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乙]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

    ⑨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的午后,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围着一个坟堆默默静立,空气好悼凝固了一样。埋的什么人?我心中疑惑着。

⑩弄清真相后来的事。望柳庄有三株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丙】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术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墓。这戈壁滩上死去的树,人们没有遗忘它,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晓醒了死去的柳材。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夭一个样.由小变大_由低变高……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 

(12)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杨柳成林,浓密成荫……

     (13)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丁]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4)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

(15)随着将军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16)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作者:王宗仁原文较长有删改)

[注]格尔木:现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选文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将军带领大家护树;               ;将军与树同在。

2、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请根据文意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达了他哪些心愿。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请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选文明写树扎根的经过,暗写人扎根的经过,写树扎根的艰难暗示了人扎根的艰难。

B.选文第⑦段中“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是指此时的望柳庄已经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C.选文表现了以将军为代表的一代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D.选文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突出了将军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选文善用修辞,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划线的⑴⑵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5、下而的链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慕生忠将军,请综合文中【甲】【乙】

【丙】【丁】四处对将军语言的描写和链接材料,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

人们这样评价慕生忠-他是青藏套路的缔造者,更是格尔木的莫基人。整个修路过程中,他和筑路工人们同吃同住,甚至还在医疗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共同用缝衣针缝合脚后跟上的裂口。青藏公路开通后,在拉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刚刚从工地上下来的将军还没来得及换上军装,穿着一件和工人们一样的旧棉袄,风尘仆仆来到会场,那一幕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1分)

当语言死亡时……(有删改)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至90%则在未来的二百年间灭绝。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图表(见下图),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国家濒危语言数量存在区别。中国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五十六个民族现有大约130种语言,其中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20多种语言处于濒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等都面临完全消失的危险。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曾有1000万左右满语人,但如今能说满语的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离世,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了,人们都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其实,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和搭配的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伟大。”

⑥有关专家认为,导致语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语的人数太少,加之地区经济落后和自然环境欠佳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但也有人认为,语言本身就有优劣,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哈里森教授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⑧据统计,世界上几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种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医学、植物、历史、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个宝贵的“人类知识库”。

⑨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呼吁,希望各国政府努力拯救语言文化遗产,以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谈到她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时说:“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1.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一句话填入第⑦段横线处,使文意连贯。(3分)

A.的确,语言本来就存在优劣。

B.那么,语言的优劣如何界定呢?

C.不过,语言的优劣需要严格判断。

D.那么,语言到底有没有优劣呢?

2.第③段作者运用列图表的方式直观而准确地补充了文本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从图中获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写出两点即可)

3.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节通过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满语即将消失的事实,引人深思。

B.第⑤节哈里森的一番话让我们认识到不应该忽视语言的价值和伟大。

C.根据第⑧节可知,很多语言从未有过文字记载,因此存在意义不大。

D.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语言死亡所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并不可怕。

4.选文的题目“当语言死亡时……”意蕴丰富,请你根据上文,在省略号处补上一些内容,写出语言死亡带来的后果。(2分)

当语言死亡时,                    

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9分)

前不久,《申》报刊登了一则新闻:

“浦东南路华丰路到了,请配合从后门下车,当心开门。”近日,785路公交车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话报站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连声说好,希望推广,而有人则颇有微词,认为多此一举,甚至有人觉得“785路用上海话报站,是歧视外地乘客”。事实上,785路试行的是三语报站,但上海话报站所引起的争议,还在继续。

假设你是浦东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请结合相关内容,从三个不同角度对785路沪语报站一事进行解释,回应人们的质疑。

(1)      ;⑵    ;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中考模拟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环保“新兵”——玉米
①塑料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曾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能源的日渐紧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这一杰出的发明也暴露出“杰出”的缺点:第一,制造塑料,要用去大量宝贵的石油资源。第二,塑料需要千百年才能降解,大量塑料垃圾加重了地球的负担。第三,就算千百年后塑料降解了,也污染了土壤,影响地下水质和农作物生长。
②谁来代替“劣迹斑斑”的塑料呢?经过不懈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很好的“替身”——玉米。
③科学家从饱含淀粉质的玉米中,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出乳酸,再经过特殊的聚合反应,生产出颗粒状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它可以替代化工塑料,因此,被称为“玉米塑料”。
④它能做瓶子、盒等日用品,还可以制造矿泉水瓶子!
⑤英国的一家公司刚刚进行了一场“瓶子革命”。他们用“玉米塑料”制造的矿泉水瓶,通体透明,和化工塑料制成的瓶子一模一样。而且,短短3到9个月,便能完全降解,降解后还能充当肥料。一举多得,难怪有人说这是瓶子的“革命”! 
⑥“玉米塑料”的本领还有好多哩!
⑦日本的几家电器厂商,就用“玉米塑料”制成了DVD光盘。这种光盘价格贵了些,但非常环保。随着电脑的大量普及,废弃的、不可降解的光盘也成了一大“公害”。“玉米光盘”却不一样,埋进土里,一年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绝对环保。
⑧手机,居然也可用玉米制造!国外推出的“玉米手机”,除了电子器件,其他材料都是“玉米塑料”。只需把机芯等少数零部件拆下,报废的手机就可以往花坛中一埋,没多久,花花草草更鲜艳亮丽了。手机成了花草的“补品”,你说妙不妙啊?到目前为止,全球手机使用量已超过15亿部,报废的更多,“玉米手机”为手机找到条不错的“后路”,真是妙呀!
⑨美国的一家公司别出心裁,推出了玉米袜子。
⑩现在,几乎所有的袜子都是化纤材料制成的,不可生物降解。研究人员从玉米身上提取纤维,织成袜子,既时髦又环保,外观漂亮,穿着舒适,透气性、牢固度和普通袜子一样好。谁会想到玉米竟然还能穿在脚上哟!
11玉米,新型的环保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制作成农用薄膜,为瓜果蔬菜出力,薄膜老化了,又可作肥料,功劳真不小呀!玉米还能制成各种器具,连狗狗爱啃的“狗咬骨”都用上了它,味道挺不错哩!许多玩具也让“玉米塑料”出场。宝宝们玩得更安全,大人更放心。
12骨折是很痛苦的。有时要开刀用钢钉固定,等骨头长好了,再开刀取出钢钉。要是用“玉米骨钉”,就不用“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开一次刀植入骨钉,断骨长好后,“玉米骨钉”也会慢慢降解,消失在体内,多棒啊!
13玉米,是传统粮食,现在,它又变成瓶子、盒子和袜子,多神奇的科技啊!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小题1】从文章内容看,与普通塑料相比,“玉米塑料”有哪些优越性?(3分)
答: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3】第⑩段加点的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①段先介绍普通塑料的缺点,引出下文对“玉米塑料”优越性的介绍。
B.玉米不能直接替代化工塑料,必须借助现代科技,利用玉米生产出乳酸,然后才可以替代。
C.文章第⑧段划线句主要采用了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玉米塑料”制成的手机不但无污染还能给花草增加养分的特点。
D.本文从“玉米塑料”的由来谈到“玉米塑料”的特点和用途,遵循了逻辑顺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模拟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环保“新兵”——玉米

①塑料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曾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能源的日渐紧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这一杰出的发明也暴露出“杰出”的缺点:第一,制造塑料,要用去大量宝贵的石油资源。第二,塑料需要千百年才能降解,大量塑料垃圾加重了地球的负担。第三,就算千百年后塑料降解了,也污染了土壤,影响地下水质和农作物生长。

②谁来代替“劣迹斑斑”的塑料呢?经过不懈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很好的“替身”——玉米。

③科学家从饱含淀粉质的玉米中,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出乳酸,再经过特殊的聚合反应,生产出颗粒状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它可以替代化工塑料,因此,被称为“玉米塑料”。

④它能做瓶子、盒等日用品,还可以制造矿泉水瓶子!

⑤英国的一家公司刚刚进行了一场“瓶子革命”。他们用“玉米塑料”制造的矿泉水瓶,通体透明,和化工塑料制成的瓶子一模一样。而且,短短3到9个月,便能完全降解,降解后还能充当肥料。一举多得,难怪有人说这是瓶子的“革命”! 

⑥“玉米塑料”的本领还有好多哩!

⑦日本的几家电器厂商,就用“玉米塑料”制成了DVD光盘。这种光盘价格贵了些,但非常环保。随着电脑的大量普及,废弃的、不可降解的光盘也成了一大“公害”。“玉米光盘”却不一样,埋进土里,一年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绝对环保。

⑧手机,居然也可用玉米制造!国外推出的“玉米手机”,除了电子器件,其他材料都是“玉米塑料”。只需把机芯等少数零部件拆下,报废的手机就可以往花坛中一埋,没多久,花花草草更鲜艳亮丽了。手机成了花草的补品,你说妙不妙啊?到目前为止,全球手机使用量已超过15亿部,报废的更多,“玉米手机”为手机找到条不错的“后路”,真是妙呀!

⑨美国的一家公司别出心裁,推出了玉米袜子。

⑩现在,几乎所有的袜子都是化纤材料制成的,不可生物降解。研究人员从玉米身上提取纤维,织成袜子,既时髦又环保,外观漂亮,穿着舒适,透气性、牢固度和普通袜子一样好。谁会想到玉米竟然还能穿在脚上哟!

11玉米,新型的环保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制作成农用薄膜,为瓜果蔬菜出力,薄膜老化了,又可作肥料,功劳真不小呀!玉米还能制成各种器具,连狗狗爱啃的“狗咬骨”都用上了它,味道挺不错哩!许多玩具也让“玉米塑料”出场。宝宝们玩得更安全,大人更放心。

12骨折是很痛苦的。有时要开刀用钢钉固定,等骨头长好了,再开刀取出钢钉。要是用“玉米骨钉”,就不用“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开一次刀植入骨钉,断骨长好后,“玉米骨钉”也会慢慢降解,消失在体内,多棒啊!

13玉米,是传统粮食,现在,它又变成瓶子、盒子和袜子,多神奇的科技啊!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1.从文章内容看,与普通塑料相比,“玉米塑料”有哪些优越性?(3分)

答:                                                      

2.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答:                                                      

3.第⑩段加点的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①段先介绍普通塑料的缺点,引出下文对“玉米塑料”优越性的介绍。

B.玉米不能直接替代化工塑料,必须借助现代科技,利用玉米生产出乳酸,然后才可以替代。

C.文章第⑧段划线句主要采用了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玉米塑料”制成的手机不但无污染还能给花草增加养分的特点。

D.本文从“玉米塑料”的由来谈到“玉米塑料”的特点和用途,遵循了逻辑顺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请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以“兴复汉室”。全文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B.诸葛亮在分析蜀国内外形势时,既指出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也提出了振兴国家的有利条件。可谓析理精辟,全面透彻。
C.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第三条。
D.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写出了诸葛亮预感北伐失败的忧虑悲伤。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对于诸葛亮的“忠”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板。②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③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④欲印,则改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⑦每一字皆自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加粗字的意义注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字为一(活字)   欲,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印刷)

  B.持火炀之(靠近)   瞬息可(完成)

  C.又活板(成为)    满铁范一板(制成)

  D.持就火炀(代词指排好字的铁板)

    更互用(代词,指排好字的铁板)

(2)下面的句子有几种不同的译法,选出正确的一项,把字母填入括号

[  ]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A.这个印的人才完成,而第二块铁板已经准备好,轮流着使用它,一会就可以完成。

  B.这块铁板刚刚印刷完毕,而第二块铁板已经具有了,更加方便,互相补充,一会儿就可以完成。

  C.这块板刚刚印刷完毕,而第二块铁板已经具有了,更加充分利用它,一会就可以完成。

  D.这块板刚刚印刷完毕,而第二块铁板已经准备好,轮流着使用它,一会就可以完成。

(3)选段中③——⑥句的内容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活字印模的制作方法及其优点。

  B.说明活板的使用方法。

  C.说明活板的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及其功效。

  D.说明活字印刷的方法及其特点。

(4)解释句子中加粗的字,然后翻译句子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①解释加粗的字:以纸之 帖:______ 每韵为一 帖:______

  ②翻译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⑦后面的语句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浪漫去哪儿了
——聚焦转型期社会的“过度现实”
刘维涛
①中国人不懂浪漫,似乎已是被坐实的事情。打开搜索,输入“中国人+浪漫”,结果大多是“中国人天生不浪漫”“中国人为什么不浪漫”……
②中国人之所以给人“不浪漫”的印象,愿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性格,一个民旅的文化性格只能从大概上说,身体里流淌着儒家文化血脉的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讲究“发乎情止乎礼”。如果进一步,把“浪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那么说中国人不浪漫,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样子。当“压力山大”成为网络流行词,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不只是“80后”“90后”年轻人,整个国家都处在负重爬坡的状态,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发展,接踵而至的变化让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成为普遍情绪。因此,尽管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生活方式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很多人还只是延续以前的习惯——“过日子”。如果为我们的生活找些关键词,“忙”“急”“快”“躁”之类的词入选的几率应该很高。“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这些词背后的生活态度,恰恰是浪漫的死敌。
③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秉持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是一群不懂浪漫为何物的“可怜虫”:他们对生存事实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过度迷恋,对征服自然有着痴迷的兴趣,以为掌握着生活的真理,却总是视缺乏创意,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
④当下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乏市场。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少国人有“补课”意识和“赶超”意识。于是,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却令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甚至有奢侈品品牌分析报告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土豪”一词,应运而生。
⑤与此相映照,是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忽视。畸低的国民阅读率徘徊不前,便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人被物化的隐忧。要重拾浪漫,必频超越现在的生活方式,找回自我。
⑥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赓续传统,一是开拓新路。
⑦中国人真的不浪漫吗?尽管“浪漫”一词基本是外来语,但实际上,“浪漫”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搭配,早已被中国古代的文人使用过,苏东坡有诗云:“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只是在古人那里,词义略有不同,更强调与自然相亲和心灵的自由。
⑧事实上,不管是文人还是民间,中国人的古典生活中都充满着浪漫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让中国人的生活充满惊奇与灵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物皆有生命,组成一个顾盼神飞的有机世界,精神故乡与现实故乡合二为一,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⑨开拓新路,则必须引入诗性与创意,来对抗功利和平庸。因此,对年轻人中流行的“小清新”“小确幸”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待之,毕竟是他们反抗物质主义、冲破整齐划一,追求更有意义生活的一种姿态,尽管他们仍然缺少一种更为广大的情怀。
⑩有一种看似非常“理性”的人,这种人在甘地那里被描述为:心肠刚硬、想象力匮乏、同情心萎缩,受过良好的理性教育,“就像用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他们具有显微镜般精细的特点,然而一遇到大事就变得呆若木鸡……”
11有学者犀利地指出:“这种毫无灵性,感性匮乏的‘两脚书橱’,注定与浪漫无缘。”
(选自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当下中国人不浪漫的根本原因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C.“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也可放在第⑧段作论据。
D.⑨-11段,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浪漫去哪儿了
——聚焦转型期社会的“过度现实”
刘维涛
①中国人不懂浪漫,似乎已是被坐实的事情。打开搜索,输入“中国人+浪漫”,结果大多是“中国人天生不浪漫”“中国人为什么不浪漫”……
②中国人之所以给人“不浪漫”的印象,愿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化性格,一个民旅的文化性格只能从大概上说,身体里流淌着儒家文化血脉的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讲究“发乎情止乎礼”。如果进一步,把“浪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那么说中国人不浪漫,更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样子。当“压力山大”成为网络流行词,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社会心态。不只是“80后”“90后”年轻人,整个国家都处在负重爬坡的状态,经济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发展,接踵而至的变化让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成为普遍情绪。因此,尽管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生活方式却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很多人还只是延续以前的习惯——“过日子”。如果为我们的生活找些关键词,“忙”“急”“快”“躁”之类的词入选的几率应该很高。“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这些词背后的生活态度,恰恰是浪漫的死敌。
③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秉持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是一群不懂浪漫为何物的“可怜虫”:他们对生存事实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过度迷恋,对征服自然有着痴迷的兴趣,以为掌握着生活的真理,却总是视缺乏创意,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
④当下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乏市场。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少国人有“补课”意识和“赶超”意识。于是,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却令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甚至有奢侈品品牌分析报告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土豪”一词,应运而生。
⑤与此相映照,是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忽视。畸低的国民阅读率徘徊不前,便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人被物化的隐忧。要重拾浪漫,必频超越现在的生活方式,找回自我。
⑥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赓续传统,一是开拓新路。
⑦中国人真的不浪漫吗?尽管“浪漫”一词基本是外来语,但实际上,“浪漫”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搭配,早已被中国古代的文人使用过,苏东坡有诗云:“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只是在古人那里,词义略有不同,更强调与自然相亲和心灵的自由。
⑧事实上,不管是文人还是民间,中国人的古典生活中都充满着浪漫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天人合一的朴素信仰,让中国人的生活充满惊奇与灵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物皆有生命,组成一个顾盼神飞的有机世界,精神故乡与现实故乡合二为一,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⑨开拓新路,则必须引入诗性与创意,来对抗功利和平庸。因此,对年轻人中流行的“小清新”“小确幸”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待之,毕竟是他们反抗物质主义、冲破整齐划一,追求更有意义生活的一种姿态,尽管他们仍然缺少一种更为广大的情怀。
⑩有一种看似非常“理性”的人,这种人在甘地那里被描述为:心肠刚硬、想象力匮乏、同情心萎缩,受过良好的理性教育,“就像用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他们具有显微镜般精细的特点,然而一遇到大事就变得呆若木鸡……”
11有学者犀利地指出:“这种毫无灵性,感性匮乏的‘两脚书橱’,注定与浪漫无缘。”
(选自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当下中国人不浪漫的根本原因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C.“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也可放在第⑧段作论据。
D.⑨-11段,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0分)

①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在21世纪将继续明显变暖,其中中国北方冬天的变暖趋势最为明显。

②与1961年到1990年的平均气温相比,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将升温1.3℃到2.1℃;2030年,年平均升温为1.5℃到2.8℃;到2050年,年平均升温将达到2.3℃到3.3℃——作为对比,过去100年中,中国的升温幅度仅为0.5℃到0.8℃。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到3%,到2050年可能增加5%到7%。北方降水天数增加,但受到气温上升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状况还会加剧。

  ③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10%。到本世纪后半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在未来20年到50年中,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④由于气候暖干,三江平原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都将减少,濒危物种增加,大面积沼泽湿地将变成草甸湿地。长江三角洲附近的湿地,则将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导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潮滩地被淹没和侵蚀。未来50年,青藏高原80%到90%的岛状冻土会发生退化,表层冻土面积会减少10%到15%。内陆湖泊将加速萎缩,那些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湖泊,比如西藏、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些湖泊,可能先因冰川融水而扩大,后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萎缩。预计在未来50年中,中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

  ⑤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因此,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洪涝灾害都将加剧,旱涝等灾害出现的频率也会增加。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沿海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群都有可能遭到破坏,咸潮入侵以及土地盐渍化都将发生。

⑥随着热浪频袭,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会增加。此外,心血管疾病、疟疾、登革热以及中暑等疾病发生范围和程度也都会增加。

⑦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中国的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温度升高导致冻土融化,也会影响到青藏铁路的安全。

1.通读全文后,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2.第④段除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3.通读全文,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进行了大胆的科学预测,说明了中国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

B.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的。

C.本文使用了“可能”、“左右”等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准确、严密的特点。

D.未来50年中国平均气温的升温幅度将比过去100年大得多。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如何有效控制全球变暖,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至少答出两条)(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