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古诗文中有些字词的读音和现在相差很大。请选出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读音。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A、yuè
B、shuō
②客问元方:“尊君在?”

A、bù
B、fǒu
③乡音无改鬓毛

A、cuī
B、shuāi
A,B,A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古诗文中有些字词的读音和现在相差很大。请写出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读音。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   )
②客问元方:“尊君在?”(   )
③乡音无改鬓毛。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古人服装中的口袋》一文,完成1—5题。

古人服装中的口袋

朱筱新

①古人的服装与今人的服装差异很大。其中,在古人的服装外表,是见不到口袋的,这与古人的物质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古代的许多生活用品、用具都比较大,无法装在身上。如作为古代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文房四宝”,就不能装在衣服内的口袋里。

②古人外出远行时,行李及“文房四宝”等一些体积、重量较大的物品,多放在随身携带的行囊中。行囊是一个缝制的长方形口袋,可以斜挎在肩上。此外,个人亦可将这些物品装入包袱,捆扎后背在肩上。

③除背负的行囊、包袱外,在古人的服装中,也有口袋。古人穿着的服装,有一种交领服,如:交领衫、交领袍等。穿着时,交领服的两襟于胸前相交后,需在腰间系带。于是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就形成了一个口袋。这个口袋可以盛放一些稍大的物品。如果还有随身携带的一些首饰等细小轻巧的贵重物品,即“细软”,则可以放在袖子内的口袋中。

④古人服装的袖子比较长,一般以垂臂时手不外露为宜,故常称为“长袖”“修袖”等。而且袖子还很宽大,故又称为“大袖”“广袖”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廖传》)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见袖子的宽大。正是因为古人衣服的袖子比较宽大,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动作时往往见不到手,见到的只是袖子的摆动,所以古代诗文中便有“拂袖”“挥袖”“奋袖”等描绘。

⑤置于袖子里的口袋,其位置是在肘部的上方,即肘后部位。而非一些影视剧作品中所表现的,拿取物品只是将手伸到袖筒内很浅的位置。古人将袖中的口袋缝制到肘后,是很科学的,也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这是考虑到日常手臂的动作对口袋的影响,可以避免因手臂的动作导致口袋内物品的滑落。因为诸如戴冠、正冠、插钗等动作,小臂往往要向上抬举。如果将口袋缝制在距袖口很近的小臂处,一旦小臂抬起,口袋中的“细软”就会掉出来。而缝制在肘后的部位,因大臂在日常生活中高抬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不会出现“细软”掉落的现象。

⑥将口袋缝制在肘后,虽然拿取东西也不是很方便,但因在这个口袋里盛装的只能是些细小、轻便的贵重物品,加之袖子比较宽大,手伸到袖内口袋里取物,也还是可以轻易做到的。如:东晋时期的医学家葛洪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用于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后,编成《肘后备急方》。其医书的名称就使用了“肘后”一词,意在表明书是放在肘后的口袋中。是可以随身携带、查阅的,具有应急救助的寓义。由此亦说明,古人上衣中的口袋位置是在袖内的肘后。

⑦此外,由于古人的袖子比较宽大,古代的一些微型兵器,也能藏在袖内,故称“袖器”,或称“暗器”。如“袖刃”“袖箭”等。这些兵器所藏的位置,则是位于袖内小臂处,以便拿取或投掷。这与袖内的口袋无关。

⑧正是因为放在袖内的物品都具有细小、轻便的特点,所以便引申出“袖珍”之名,诸如袖珍词典、袖珍收音机等。冠以“袖珍”之名,就在于表示其小巧之意。

⑨现在,我们服装中口袋的位置和功能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反映了服装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百科知识》总第406期,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填写下表:

口袋名称

在服装中的位置

可以盛放的物品

怀揣口袋

袖内口袋

3.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从说明内容来看,第⑦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可否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填空:

(1)文章第①②段中的“文房四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各写一个含有“囊”“袖”字的成语: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心“灵”的追求(15分)

⑴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的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⑵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⑶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这是自然的另一面。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然的大怀抱中。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但它厚爱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⑷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⑸《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⑹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笼统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书写对象的敬重。

⑺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自然跟我们交流的惟一渠道是心灵。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⑻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⑼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14、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有何作用?(3分)

15、第⑸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考?(3分)

16、如何理解第⑺段中“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这句话的含义?(3分)

17、文末写“懂得怎样贫穷的生活”,有评论者认为,作者是希望人们安于贫穷的现状,你对此怎么理解?(3分)

18、请你用至少一种修辞方法,拟一句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命的广告词。(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八年级版 2009-2010学年 第11期 总第167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43

分组合作:全班先讨论,确定几个主题,同学们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成小组。

  第一站:绘桥之形

  主持人:桥梁的外形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宏伟壮观,有的精致小巧。下面就请同学们亮出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吧!

  第一组:我们要介绍给大家的是全国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的雄姿。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118日正式动工,19681229日全面建成通车。大桥铁路桥全长6700多米,公路桥全长4500多米,是我国最大的一座跨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共有9个桥墩,最高的桥墩从底部到顶部高85米,底面积约400平方米,和一个篮球场差不多大。正桥的桥孔跨度达160米,桥下可行万吨巨轮。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

  主持人:第一组的同学果然出手不凡,不仅了解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动工及竣工时间,而且还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大桥的概貌,值得表扬。

  第二组:我们要介绍的是有“近代桥梁工程奇迹”之称的金门大桥。金门大桥是世界著名大桥之一,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金门海峡之上。大桥两端各有一座高1124英尺的钢塔,钢塔高出水面的部分为746英尺,相当于70层楼高;两座钢塔间悬挂着两条直径为36.5英寸的钢索,大桥就是凭借着两条钢索高悬半空。钢塔间的大桥跨度为4200英尺,是世界大桥中少见的长跨度之一。桥孔高200英尺,大型船只也能畅行无阻。大桥还向两端延伸出去,使整个大桥全长达到6500英尺,为此又修建了两座辅助钢塔,使大桥更加雄伟壮观。

  主持人:金门大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二组同学的描述突出了金门大桥“雄伟壮观”的特点,值得肯定。

  第三组:老师,我们收集到的是两副描绘桥的对联:

  天津长江道立交桥: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

  上海南浦大桥:中华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

  主持人:第三组同学别出心裁,这两副对联不但写出了桥的形态特点,还突出桥的声名、功能,不错不错。亲爱的同学,你要描绘的是哪座桥呢?它又有什么特点?也请与大家分享吧!

我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站:赏桥之韵

  主持人:“桥”的身影在文学史上可说得上是异常活跃的,它们有时出现在古诗词中,有时又会出现在俗语谚语中,哪一组的同学先来展示一下收集到的成果?

  第一组:我们收集到的是古诗词中的“桥”,请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

  2.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

  主持人:第一组同学收集了这么多好诗句,读来真是满口余香,但觉得不太“过瘾”,哪组还有补充?

  第二组:我们也收集了一些,也是古诗词中的“桥”——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宋·秦观)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宋·陆游)

  主持人: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进入了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那画面中的桥,沟通起作者和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入到诗的意境中,真是一种享受。下面,请第三组同学来展示一下成果吧。

  第三组:我们组收集的是“俗语谚语”中的桥——

  1.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困难一定会有办法克服。

  2.桥归桥,路归路——两种事物不能混在一起谈。

  3.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朋友多了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主持人:这些谚语俗语也很有警示作用,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第三组同学还对收集到的谚语作了解读。亲爱的同学,相信你一定也收集了不少诗句谚语吧?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的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站:讲桥之事

  主持人:关于桥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是相当丰富的,哪一组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呢?

  第一组:我们讲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故事。1936530日,红四团抵达泸定桥边。桥上的所有木板都被抽掉了,只剩铁索。下午四点,红军开始总攻。22位突击英雄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十二颗手榴弹,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他们除携带的武器外,每人扛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突击队刚冲到对面桥头,突然烧起冲天大火,敌人企图用火把战士们挡在桥上。英雄们奋不顾身地继续向前冲,后面的队伍也冲了上来。经过两小时的激战,两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敌人狼狈逃窜。

  第二组:我们讲的是关于西湖“断桥”的传说。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桥板经常断裂,游人感到很不方便。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一对姓段的夫妇。他们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请求留宿一夜。段家夫妇热情地留他住下,第二天老人临走时,送了他们三颗酒药。把这酒药放入酒缸里,土酒立刻香醇无比。段家夫妇感念白发老人的恩情,想要回报他。老人却只要他们把无名小桥修好,然后飘然离去。

  于是段家夫妇出资将那座小木桥改造成青石拱桥。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也不用怕路滑桥断。乡亲父老为纪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与“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主持人:故事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不知同学们还收集了哪些故事和传说呢?你家乡有没有桥?这座桥修建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或传说?相信讲出来一定也很精彩。试试吧!

我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亲教我的歌
席慕蓉
  从前,常听外婆说,五岁以前的我,是个标准的蒙族娃娃。虽然生长在中国南方,从来也没有见过家乡,却会说很流利的蒙古话,还会唱好几首蒙古歌,只可惜入小学后,就什么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隐约感觉到外婆语气里的惋惜与责备,可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以后外婆偶尔提起,我虽然也觉得有点可惜和惭愧,但是年轻的我,却不十分在意,也丝毫不觉得疼痛。
  那强烈的疼痛来得很晚,很突然。
  那年夏末,初次见到了我的内蒙古故乡。这之后,一到暑假,我就像候鸟般往北方飞去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们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聚会,大家互相敬酒,在敬酒之前都会唱一首歌,每一首都不相同,都很好听。当地的朋友自豪地说:鄂尔多斯是“歌的海洋”,他一个人就可以连唱上七天七夜也不会重复。那高亢明亮的歌声和杯中的酒一样醉人,喝了几杯之后,我也活泼了起来,不肯只做个听众,于是举起杯子,向着众人,我也要来学着敬酒了。
  可是,酒在杯中,而歌呢?歌在哪里?
  在台湾,我当然也有好朋友,我们当然也一起喝过酒,一起尽兴地唱过歌。从儿歌、民谣一直唱到流行歌曲,可以选择的曲子也真不算少,但是,此刻的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喝着故乡的酒,面对着故乡的人,我忽然非常渴望也能够发出故乡的声音。不会说蒙古话还可以找朋友翻译,无论如何也能把想表达的意思说出七八分来。但是,歌呢?用故乡的语言和曲调唱出来的声音,是从生命最深处直接迸发出来的婉转呼唤,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无法转换的啊
  在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疼痛与欠缺,好像在心里最深的地方纠缠着撕扯着的什么忽然都浮现了出来,空虚而又无奈。
  因此,从鄂尔多斯回来之后,我就下定决心,非要学会一首蒙古歌不可。真的,即使只能学会一首也好。但是,事情好像不能尽如人意。我是有几位很会唱歌的朋友,我也有了几首曲谱,有了一些歌词,还有人帮我用拼音字母把蒙文的发音逐字逐句地拼了出来。但是,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又一年夏天,和住在德国的父亲一起参加了一次蒙古学学术会议。在回程的火车上,父亲为朋友们轻声唱了一首蒙古民谣,那曲调非常亲切。我就立即央求父亲教我。父亲先给我解释歌词大意,然后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起初,我虽然有点手忙脚乱,又要记曲调,又要记歌词,还不时要用字母或者注音符号来拼音。不过,学习的过程倒是出奇地顺利,在莱茵河畔父亲的公寓里,我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学会了一首好听的蒙古歌。
  第二年春天,和姐妹们约好了在夏威夷共聚一次,那天晚上,我忍不住给她们唱了这首歌。
  南国春日的夜晚慵懒而又温暖,窗外送来缕缕的花香。
  她们斜倚在沙发上,微笑地注视着我,仿佛有些什么记忆随着这首歌又回到眼前。我刚唱完,姐姐就说:“是姥姥!姥姥很爱唱这首歌。我记得那时候她都是在早上,一边梳着头发一边轻轻地唱着这首歌的。”
  原来,答案在这里!
  哦!在我的幼年,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清晨,当外婆对着镜子梳头的时候,当她轻轻哼唱着的时候,依偎在她身边的我,一定也曾经跟着她一句一句唱过的罢?不然的话,我怎么可能学得这么容易这么快?
  一切终于都有了答案。原来,此刻在长路的这一端跟着父亲学会的这首歌,我在生命之初启程的时候就曾经唱过
  【注】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1.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1)五岁前会唱好几首蒙古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个字以内)
(3)向朋友学唱蒙古歌,没效果。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个字以内)
(5)为姐妹们唱父亲教我的蒙古歌。
2.文章第3段和第8段提到“强烈的疼痛”。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12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诗人席慕容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故乡的歌。请反复品读她的《有一首歌》和本文画线句,比较一下两篇文章主题的细微差别。
有一首歌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风沙特别大的黄昏,或者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的草原,或者在刚亮起灯来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驶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
  我有一个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写,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三语文 人教社(新课标2001-2通过) 人教实验版 题型:048

阅读《父亲教我的歌》,完成下题

父亲教我的歌

毕淑敏

  ①从前,常听外婆说:五岁以前的我,是个标准的蒙族娃娃。虽然生长在中国南方,从来也没有见过家乡,却会说很流利的蒙古话,还会唱好几首蒙古歌,只可惜一入小学后,就什么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②隐约感觉到外婆语气里的惋惜与责备,可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以后外婆偶尔提起,我虽然也觉得有点可惜和惭愧,但是年轻的我,却不十分在意,也丝毫不觉得疼痛。

  ③那强烈的疼痛来得很晚,很突然。

  ④那年夏末,初次见到了我的内蒙古原乡。这之后,一到暑假,我就像候鸟般往北方飞去。

  ⑤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们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聚会,大家互相敬酒,在敬酒之前都会唱一首歌,每一首都不相同,都很好听。当地的朋友自豪地说:鄂尔多斯是“歌的海洋”,他一个人就可以连唱上七天七夜也不会重复。那高亢明亮的歌声和杯中的酒一样醉人,喝了几杯之后,我也活泼了起来,不肯只做个听众,于是举起杯子,向着众人,我也要来学着敬酒了。

  ⑥可是,酒在杯中,而歌呢?歌在哪里?

  ⑦在台湾,我当然也有好朋友,我们当然也一起喝过酒,一起尽兴地唱过歌。从儿歌、民谣一直唱到流行歌曲,可以选择的曲子也真不算少,但是,此刻的我,站在原乡的土地上,喝着原乡的酒,面对着原乡的人,我忽然非常渴望也能够发出原乡的声音。不会说蒙古话还可以找朋友翻译,无论如何也能把想表达的意思说出七八分来。但是,歌呢?用原乡的语言和曲调唱出来的声音,是从生命最深处直接迸发出来的婉转呼唤,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无法转换的啊!

  ⑧在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疼痛与欠缺,好像在心里最深的地方纠缠着撕扯着的什么忽然都浮现了出来,空虚而又无奈。

  ⑨因此,从鄂尔多斯回来之后,我就下定决心,非要学会一首蒙古歌不可。真的,即使只能学会一首也好。但是,事情好像不能尽如人意。我是有几位很会唱歌的朋友,我也有了几首曲谱,有了一些歌词,还有人帮我用英文字母把蒙文的发音逐字逐句地拼了出来。但是,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⑩又一年夏天,和住在德国的父亲一起参加了一次蒙古学学术会议。在回程的火车上,父亲为朋友们轻声唱了一首蒙古民谣,那曲调非常亲切。我就立即央求父亲教我。父亲先给我解释歌词大意,然后开始一句一句地教我唱。在起初,我虽然有点手忙脚乱,又要记曲调,又要记歌词,还不时要用字母或者注音符号来拼音。不过,学习的过程倒是出奇地顺利,在莱茵河畔父亲的公寓里,我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学会了一首好听的蒙古歌。

  第二年春天,和姐妹们约好了在夏威夷共聚一次,那天晚上,我忍不住给她们唱了这首歌。

  南国春日的夜晚慵懒而又温暖,窗外送来缕缕的花香。

  她们斜倚在沙发上,微笑着注视着我,仿佛有些什么记忆随着这首歌又回到眼前。我刚唱完,姐姐就说:“是姥姥!姥姥很爱唱这首歌。我记得那时候她都是在早上,一边梳着头发一边轻轻地唱着这首歌的。”

  原来,答案在这里!

  哦!在我的幼年,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清晨。当外婆对着镜子梳头的时候,当她轻轻哼唱着的时候,依偎在她身边的我,一定也曾经跟着她一句一句唱过的罢?不然的话,我怎么可能学得这么容易这么快?

  一切终于都有了解答。原来,此刻在长路的这一端跟着父亲学会的这首歌,我在生命之初启程的时候就曾经唱过。

选自《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答:(1)五岁前会唱好几首蒙古歌。

(2)________________(15个字以内)

(3)向朋友学唱蒙古歌,没效果。

(4)________________(15个字以内)

(5)为姐妹们唱父亲教我的蒙古歌。

2、文章第③段和第⑧段提到“强烈的疼痛”,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分析⑿段中“南国春日的夜晚慵懒而又温暖,窗外送来缕缕的花香”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和《父亲教我的歌》中的“我”一样,诗人席慕容的心里,一直也有一首原乡的歌。请反复品读席慕容的《有一首歌》和文章画线句,比较一下两位作者所要表达主题的细微差别。

有一首歌

席慕容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风沙特别大的黄昏,或者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的草原,或者在刚亮起灯来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驶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

  我有一个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写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故乡。

(选文有删节)

  注:席慕容,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答: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
7.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宜昌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笑谈先生之平生,品味大师之维度

笑谈大先生①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

  [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

7.积累链接:在鲁迅的《自嘲》中曾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和对朋友的不同人生态度。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9年湖南省永州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题型:043

  “古、奇、灵、秀”的阳明山,积淀着深厚的“和”文化,被海内外誉为“万和之山”。

  由永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第三届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正在筹办中。

  “和”文化旅游节主题口号是:“世界因和而美”、“和美阳明,博爱天下”、“两岸和、中国和、世界和”。

  “和”文化精神载体是:“中华万和大鼎及”和”文化主题公园。“中华万和大鼎及”上铸有以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为代表的万余名海内外人士题写的一万个“和”字;“和”文化主题公园融聚山水和美、生态和谐的寓意。

  请你参加第三届“‘和’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工作。

1.筹备组选取了一些体现“和”文化的经典名句,请你补全。

①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③故人________,________,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礼记大道之行也)

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2.“‘和’文化旅游节”志愿者招聘正在进行中。应聘者江林递交的自我推荐书如下,其中有多处错误,请你给以指正。

①我叫江林,高一学生,永州市人,体魄强建,能吃苦耐劳,懂英语善交际。

②对阳明山,我有一定的了解。它挽日月辉光,聚山川灵气。登顶峰,可以北跳衡岳,南望九嶷,潇湘秀色尽收眼底。每逢5月,山顶如精心修剪一般高矮一致的野生红杜鹃,有的裹着花蕾正待怒放,有的开满鲜花迎风摆动,堪称“天下第一杜鹃红”。

③对阳明山的“和”文化,我有较深的研究。阳明山的“阳”“明”二字是天地之“和”、阴阳之“和”;阳明山的优美生态是自然之“和”;阳明山佛、道共处,是宗教之“和”;双牌阳明山、台湾阳明山,同名同姓,更是两岸关系之“和”。

如果本届“‘和’文化旅游节”能让我成为一名志愿者,将是我的荣幸。

(1)第①②段中加粗的词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不够简洁,请用两个成语替代,这两个成语依次是:

________  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为考查江林的解说水平,评委要求他朗读下面一首小诗,他有些为难,请你给以指导。

如果所有人都害怕而离开了你,那么,你,一个不幸的人,就敞开心扉,孤军前进!如果无人在狂风暴雨的茫茫黑夜里高举火把,那么,你,一个不幸的人,让痛苦点燃你心中的明灯,让它成为你惟一的光明。

(1)诗中有两个加粗的字,他不会读,请你帮他注音。

(  )开心(  )

(2)诗中画线句子,他不会停顿,请你用“/”帮他划分节奏。

如 果 无 人 在 狂 风 暴 雨 的 茫 茫 黑 夜 里 高 举 火 把

面试结束后,一位评委对陪他去的母亲说,“你的孩子语言能力太差,我怀疑他从来没有好好上过语文课。”母亲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然而回到家里却对儿子说:“________”听了母亲的画,他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

(1)这位评委对他母亲说的话,表达很不得体,请你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请将文中横线处母亲所说的话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中华万和大鼎”落成庆典祝词中的语句,依次填入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与时俱进,和谐化生。

①天地人和 ②地和物丰 ③天和雨顺 ④国和人定 ⑤家和事兴 ⑥万物繁盛

A.⑥①③②⑤④

B.①③②④⑤⑥

C.③②⑤④①⑥

D.⑤④③②①⑥

6.“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为宣传”和“文化,如果请文化背景相契合的古今名人来代言下列四则广告,最不恰当的一组是:

A.请陶渊明代言  “自然阳明,和美自然”

B.请柳宗元代言  “和美阳明,博爱天下”

C.请安南代言   “世界因和而美”

D.请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代言  “两岸和,中国和,世界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