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对课文《落日的幻觉》第一节引文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
B.引文揭示了人们不喜欢日落的原因。
C.引文使文章生动有趣,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D.文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课文《落日的幻觉》第一节引文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
B.引文揭示了人们不喜欢日落的原因。
C.引文使文章生动有趣,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D.文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学习与评价  九年级上册 题型:048

读下边的两篇文章后,完成练习。

(甲)

创造性的阅读(节选)

  最欣赏美国人爱默生关于“创造性”阅读的这段话:

  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正像俗语所说:“要想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回家去,必须先把西印度群岛的财富带出来。”

  所谓“创造性的阅读”,可从王安石写作《泊船瓜洲》这样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例子去理解。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作动词,为春到江南传神,唐诗中已屡见先例;而人们却独赏“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出蓝”之胜,这不仅由于它表述得更为简洁,更因为“又绿”二字上接对第二故乡钟山的回望,下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悬想,产生了一种含蕴不尽的况味,不仅为春到江南传神,更为去思依依点睛,具有诗学上所说的“二重意味”;而如果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就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这便是“创造性的阅读”的一个范例。

  创造性作品的魅力,像藏在“西印度群岛的财富”,要把它“带出来”,不是任何机械的办法,比如我们习惯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三部曲所能奏效的(尽管这三部曲在基本训练上有一定作用)。你能仅以形容词作动词或用字精确的写作方法来解释王安石用“绿”字的佳处吗?显然不能;你能确切归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吗?同样很困难。“又绿”究竟是反映诗人东山再起,对变法前途的信心呢?还是流露他因前途未卜,担忧新“绿”如初度罢相时一样夭折的一息怅惘?如果你血气方刚,性格开朗,又处在顺遂的境况中,或许会作前一种理解;反之,如果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又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则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这两种理解都不错,但如果你更善于阅读,懂得诗歌创作中,景象未必是某种意念的形象比喻,那么在继续玩味“又绿”二字与前后句的相互联系中,你会体味到,它更多的是反映了某种并不指实的心境,交融着并不强烈的奋亢与稍带微漠的惆怅……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你的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的过程。它不能离开文本,因此,它有一定的客观规定性;它更如上面的例子那样,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当你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你个性中的一切都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起着作用,因此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三部曲”式的解析,也许能了解作品的骨架——如果这作品大抵是按这“三部曲”写作的话;但是它难以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那种魅力,只有当你个性中的某些成分与文本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碰撞在一起时,如同爱默生在同一本书中所说的,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审美的愉悦。这种读书境界,我们的先辈也曾有过精彩的表述: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其中“会意”,便是个性与文本意蕴的碰撞;“欣然忘食”,便是由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所产生的审美愉悦。

  对这段话,人们往往断章取义地舍后两句谈前二句,将它作为书不必细读精读的例证。其实,陶渊明读书,既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的泛读,又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之二)的精读。泛读以博趣增识,精读以谙熟文理,它们永远是读书人交互为用的两种手段。缺少任何一种,都难以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地。“好读书,不求甚解”,并非不顾文本,不求理解,而是对汉代以来繁琐的经解的反对,是以自己的个性(包含知识修养),直探文本意蕴的创造性读书法。

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1)________你多愁善感,性格内向,________处于不惬意的心境中________,多半会作后一种理解。

(2)其实陶渊明读书,________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泛读,________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精读。

(3)________你知道王安石两度拜相的背景,________更会感受到这“又绿”二字更似乎隐隐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其意味又不仅两重而已。

[  ]

A.如果  又  则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B.如果  那么  就  既  又  如果  那么

C.如果  又  则  既  又  如果  就

D.如果  那么  就  不但  而且  如果  那么

2.“而当你这样品味作品时,你实际上就进入了‘创造性的阅读’”。结合语境,概括“这样品味作品”的指代内容。

3.“爱默生说,当作品的形象,为你的‘秘密经验’所拴缚的时候,你才能感知到这种魅力”,结合语境,用文中几个词语(至少4个)概括“秘密经验”的具体内容。

4.选出下列对“创造性的阅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不能离开文本,有一定的规定性;永远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与心境,更有着强烈的主观性。

B.个性中某些成分与文中深藏的某种意蕴相碰撞时能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间的魅力。

C.“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是“创造性的阅读”。

D.“创造性的阅读”并非“三部曲”式的对文本的解析,而是读者以自己的个性——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对文本进行自己的阐释。

5.读过《创造性的阅读》(节选),相信你对“创造性的阅读”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你阅读中肯定也有过“创造性”的体验,那么,请举个例子说说吧。

(乙)

“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节选)

——中日学者《故乡》谈

  杨剑龙(以下简称杨):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乡土气息,《故乡》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龟田胜一郎将《故乡》誉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我们从中日学者的不同视角来重新研读《故乡》,分析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以怎样的手法予以表达的。为什么说《故乡》是“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工藤贵正(以下简称工):我第一次读到《故乡》是在中学时候,日本中学教材里选了鲁迅的《故乡》,当时我就很喜欢,我为小说中的许多有趣的事所吸引……大学的时候又读了《故乡》,理解深了一层。我对作品的第一个感觉是它关于“希望”的说法。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在他的诗《道路》中写道:“我前面本来没有路,我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我觉得这体现了日本人关于“路”的思想与中国人的“路”的思想的不同。

  杨:中日关于“路”的不同之处,您能展开说一说吗?

  工:日本人的“路”的思想是自己走的时候就有路了;而鲁迅先生的“路”的意思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即是许多人走时才成了路。

  杨:《故乡》是一篇抒发情绪之作,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情绪发展的脉络。作品最初透露游子归乡的急切之情,真如古诗所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临近故乡却“近乡情更怯”,临近故乡望着阴晦天气中萧索的荒村,“心禁不住悲凉起来”,因此,“我”不禁脱口而出:“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见到了杨二嫂、闰土,情绪又转入了悲哀。结尾对于路的议论,使作品具有了一个有亮色的结局。作品中“我”的情绪起起伏伏,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情绪结构。

  工:作品还有着一个“思乡”的问题。美国学者若斯基认为:人的生活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有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过去生活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他就会觉得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比要好多了。这种今昔对比的方式就好像用望远镜观察风景一样,将过去的风景放大了,与现在荒凉的风景相比,过去的风景必定优美极了。今昔对比不是为了表达对现在的不满,而是为了探索将来的理想生活。

  杨:《故乡》具有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意蕴。对于人与人之间厚障壁的描画,对于地上的路的思考,都使作品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那种寻觅故乡旧梦与梦的幻灭情绪的更迭,那种对故乡现实的失望与对故乡人未来的希望情感的交织,那种看不见的高墙的悲哀与寻觅新路的渴望,都呈现了作品中情感的复杂与思想的深邃。《故乡》将故乡衰败的无奈与对故乡人麻木懦弱的不满,寄寓在中年闰土的身上了。

  工:契诃夫有一篇小说《田舍町》,鲁迅翻译成《省会》。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离故乡二十年后回归故里——乡下的一个小镇,他归乡的时候也是坐船,回乡后他看到故乡变化很大,已经不像他离开时那样美丽,所以他怀念起少年时代的岁月。他孩提时的一个朋友已经当上了警察署的署长,他扣押无辜的农民、压迫家乡的百姓,令他感到十分失望。这篇作品与鲁迅的《故乡》十分相似,《故乡》大概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

  杨:《故乡》能够为日本读者所喜欢,大概还由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作品对于绍兴民俗的描写:戴银项圈的习俗,大祭祀的民俗,五行缺土起名“闰土”的风习,夏夜看瓜路人摘瓜吃不算偷的民风,雪地支匾捉鸟雀的嬉戏,作揖打拱的礼仪,戴毡帽系裙的衣着形式等,都带着绍兴地方的独特风味。另外,作品中对乡镇风景的描绘,也具有乡土色彩:萧索的荒村,老屋瓦楞,海边的瓜地,别乡时的黄昏等,都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乡土色彩。

工:《故乡》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复杂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浓郁的乡土气息、简洁的白描手法等,抒写浓浓的乡土之情,所以被人称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

1.本文标题是日本作家龟田胜一郎对《故乡》的称誉。中日两位学者对此称誉的态度是________的。他们的对话实际上是对《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进行探索。

2.根据两位学者的看法,“复杂的情感”是《故乡》成为“东方产生的最美的抒情诗”的原因之一。请从对话中梳理出至少两种情感。

3.工藤贵正比较了鲁迅和日本诗人高树光太郎关于“路”的不同思想。你还知道其他关于“路”的格言警句吗?请写出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4.中日两位学者采用对话的形式分析《故乡》这篇著名的小说,依你看,他们在分析评价时有何共同特点?

5.杨剑龙在分析《故乡》包含的情感时引用了一些著名语句。有关“故乡”的诗文名句还有哪些?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两句默写。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俄国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了的,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在《故乡》中,夏夜看瓜,冬日捉鸟,大海边捡贝壳,分手时赠羽毛……都被“我”的记忆珍藏。请你从记忆中检索两件童年或少年时最快乐的往事,用美的语言写下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 (27分)

余杰
    你有过感动的时候么?拿这个问题去问那些娴熟地操作电脑、收入丰厚的计算机专家,或者在流水线上手脚不停,从早忙到晚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也许会异口同声地问你:什么是心灵深处的感动?
    是呵,什么是心灵深处的感动呢?我一下子地哑口无言了,一个人挣扎在信息与商业的漩流中,绝难有从自己心灵深处涌起的感动。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年科技突飞猛进,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理性思维,但对人的情感世界却越来越细致和琐碎的分割,我们把与广大世界对话的能力寄托在表层的知与识上,却极大地忽略了生命本体的感性与触动。尽管我们能建造一百层的摩天大楼,能生产拥有多种智能的机器人,但我们自身却日益退步和缺乏。匆匆的脚步踏过深秋的落叶时不会有时光流逝、人世沧桑的遐思,冷冷的眼光观看莎翁的悲剧时不会有悲天悯人、热血沸腾的情怀。电影院里惟有刺激性的镜头才能引起津津乐道,雪天街道上冻得发抖的乞丐早已司空见惯。这是一个物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裕的时代,也是一个情感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贫乏的时代。这个时代定会有日新月异的发明创造,使我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惟独让感动脱离躯体,在黑暗的街角徘徊。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愚昧并不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进步等等让路,恰恰相反,它正随着进步一道成长。我们面临的不是无知,而是麻木和无感觉。那些纯理性的观念被大众传媒增值,从而造成的巨大力量,将辗碎一切感性,进而取消人类文明的特质。”
     感动与人的肉体一同诞生,它的显现与遮蔽同人的生存处境密切相关。世事如棋,人生如子,感动在生命的张弛缓急中产生;岁月似衡,心灵似秤,感动在生命的矛盾对立中深化。阮籍处于魏晋乱世,反而有闲情逸致驾牛车访山问水。行至水尽山穷处乃“大哭而返”。他认识到自然无法成为人类精神的归宿,一种悲壮和惨烈的感动便涌上心头。正是在断裂和绝望的焦灼中,阮籍的生命本体与诗歌世界迫近同一。东晋桓温把持朝政,南征北战,可谓一世之枭雄也。当他北伐收复金城,发现自己当年手植的小树苗已亭亭如盖时,不禁涕泪纵横:“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再伟大的英雄也无法与无情的时光对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少英雄在有限与无限、希望与失望、把握与无法把握的冲突中流露出的真性情真风流!作为渺小短暂的生命个体存在,惟有让感动的利锋穿透空间与时间,才能在幻化无常中真实而执著地把握与显示生命本质。心灵深处的感动源于个人的神秘的感性世界,张爱玲的灵感正是来自于她独特的爱好——美味的小吃、艳丽的服装、热闹的碰碰戏、街上稀奇古怪的橱窗和车辆留下的汽油味儿。她把握人生的方式也许正是我们所匮乏的:“在时代高潮来临之前,感觉到异样的一切有点不对,便抓住一点最真实的感动,让自己生活在亲切的记忆里。”

     《魂断蓝桥》的时代已经隐没在地平线下,今天那些浓妆艳抹、一心想找个有钱有权的丈夫的女孩们,重新观赏这部经典影片时再不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了。她们的眼光挑剔,好奇而节制,她们会为费雯丽的美丽而惊羡,却不会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感动。她们用冷漠的价值判断拒绝感动的介入,从而拥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清醒。我不禁想起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第一层地狱》:正直的工程师瓦格勒因不满斯大林的独裁而被判入狱20年。经过8年期盼与煎熬,妻子获得了一次探监的机会。40分钟的会面还有凶狠的卫兵监视,这对仅过一年新婚生活的夫妻隔着一张大桌子,一时间无语泪成行。瓦格勒要求妻子离开自己,而妻子却发誓要等待丈夫归来,他们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向前倾着身子,情不自禁地来了个天长地久的吻。冷酷的卫兵立刻因他们“违反规定”而中止了会面。这一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感动由冰点升到沸点,再由沸点降到冰点的全过程,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不知令多少善良而坚强的、与暴政与厄运抗争的俄罗斯人潸然泪下。剧变之后的俄罗斯已被金钱至上的喧嚣所淹没,索氏的不朽著作从地下正式摆在书店里时却备受冷落,这是不是因为今天的俄国人已经忘记苦难、丧失感动了呢?

今日,一些东西不断地被发现,一些东西同时又在不断地被放弃,现代人原本是想扔下沉重的精神包袱轻装上阵,前进得快些。殊不知放弃感动也就意味着放弃生存的独特性和崇高性。只有感动的回归,我们才能拥有一块建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的奠基石,否则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旅途上躲避暴风雨的屋檐。哈代说过:“将来总有一天,在整个自然界里,只有山海原野那种幽淡无华卓绝之处,才能与那些富有思想的人的感动绝对和谐。这种时刻即使还没有到来,却也不很遥远了。”心灵深处的感动是眼甘甜的井,将滋润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每个匆匆的过客。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熟(    )   (2) 思(    )   (3)焦(    )   (4)喧(    )
2.你认为作者要寻回的心灵深处的感动是怎样的感动?(2分)
3.作者为什么要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2分)

4.“惟独让感动脱离躯体,在黑暗的街角徘徊。”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含义是什么?(3分)

5.你怎样理解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愚昧并不为科学、技术、现代化、进步等等让路,恰恰相反,它正随着进步一道成长。我们面临的不是无知,而是麻木和无感觉”?(3分)
6.你怎样看待阮籍在行至水尽山穷处的“大哭而返”,和桓温在发现自己当年手植的小树苗已亭亭如盖时的“涕泪纵横”?(2分)
7.东晋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结合课内学过的一位东晋时的诗人的诗或文,谈谈这位诗人对待生活有着怎样的态度?(4分)
8.《魂断蓝桥》是一部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的十分感人的影片,作者为什么说现在的女孩子在看这部影片时不再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4分)
9.写出课外阅读中最让你感动的一部文学名著及作者,写出最让你感动的一个情节或人物,并谈谈令你感动的原因。(5分)
作品:                          作者:                               
人物或情节:                    感动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