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各组中加粗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安求能千里也 真不知马也
B.虽有千里之 安求其千里也
C.先生不知何人也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D.故有名马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南“鹞”北“鸢”话风筝(节选)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③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④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故称为曹氏风筝。

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⑥“扎”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氏歌诀中“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然后是扎,就是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起来,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⑦“糊”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皱巴。歌诀中讲到“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要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⑧“绘”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表达人们祈福,盼望美好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色彩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⑨“放”,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所以说在放飞上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就有一段放风筝的描写,“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绳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⑩北方人喜欢燕子,称它为喜鸟,所以曹式风筝以沙燕居多。曹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结构的特点,大风小风往来自由。曹氏风筝用拟人手法创造的燕子家族颇为有趣:肥燕、瘦燕、幼燕、雏燕、对燕、半瘦燕,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地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各有千秋。例如,“蛱蝶寻芳”和“百蝠骈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画上两只大狮子,在剪刀尾巴上画上两只小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讨个吉祥。

5.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我国风筝的相关知识,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

A.风筝的传说与风筝的起源            

B.北京风筝的发展过程

C.曹氏风筝的制作流程                 

D.曹氏风筝的特点

6.整合全文信息,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筝是汉朝的韩信发明的,在楚汉垓下之战时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B. 曹氏风筝的制作,讲究扎、糊、绘、放四大工艺。

C.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放风筝已经成为清明节时的一种民俗活动。

D.曹氏风筝以沙燕居多,不仅形似,更求神似。

7.下面的说法与文本内容不吻合的一项是

A.清代高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即是风筝。

B.风筝起源我国战国时期,据说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C.明清时北京人制作风筝的技术很娴熟、精巧,其中“曹氏风筝”是指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制作的风筝,在扎、糊、绘、放四个方面更独特。

D.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据说汉朝大将军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非常讲解·教材全解全析 语文 九年级下 (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3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

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生者

万钟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心也

亦不可以已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3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素质教育新学案·语文·八年级·下册 题型:048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1.解释词语,给加粗字注音。

2.给本语段加上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组中有总领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段中的对歌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

5.试联系下文体会“唱的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这一句语言的准确性。

6.此语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地工笔描绘,试说说这样做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题网八年级上语文语文版 语文版 题型:048

  公(鲁庄公)与之(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加粗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________

(2)公将之________

(3)既____________

(4)望其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短文《用兵人法》,完成下题。

用兵之法:高(山头)勿(仰攻),背(高地)勿(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追逐),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留出路),穷寇勿(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人中归纳出战场上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金题金卷丛书 初中毕业班热点测试金卷、语文 题型:048

“平台”,书面语中新热点

  时下,“平台”一词成了人们书面用语中的新热点,日渐流行开来。“信息平台”“交易平台”“技术平台”“政务平台”等举不胜举,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平台”一词并非新造词,古已有之。唐李白诗《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诗《玉台观》之二:“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这里的“平台”指的是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这种用法现今也有,如“记者现场看到,经过修复,绿荫中的苏州河亲水平台里新焕发出了风采”。但这并非本文要说明的时下流行的“平台”。

  流行的新“平台”是什么意思呢?

  改革开放后,电脑大量涌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它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许多电脑中的专业术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频频出现,如“菜单”“因特网”“点击”等。“平台”原先也是电脑中的专业术语。《电脑常用英语》中有个词语“systemplace”,解释为“系统平台”,意思是系统为应用软件所提供的基础的支持。这样的“平台”在许多电脑科技书中都可以看到。可见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平台”,意思是电脑操作系统。由于电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普普通通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热衷的一个“新词”,一个与高新信息技术相关的时髦词语。

  这个“平台”在电脑行业中运用最广泛,如:“构筑这数字化的多彩生活平台(1),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实现和高科技生活接入的方式,那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2)。”

  如今,“平台”的运用范围日益宽泛,扩展到电脑业以外的许多行业。同时它的意义也从“电脑操作系统”扩大到“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在物流业,“上海构建国际物流运输平台”;在科技界,“西门子运用Javs技术平台为手机用户开发多种无线服务”;在文化艺术界,“上海、巴黎架起交流平台,卫星双向传送音乐会将举行”,“‘阳光新浪’并购共建国内最大跨媒体平台”;在工商界,“共建企业电子商务智能平台”;在卫生、教育界,“国内外中医药共建平台”,“为孩子们提供平台”。

  电脑的普及促使了“平台”在许多领域中的流行。由于它简洁又形象,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

1.第5段中两个加粗的“平台”各有怎样的含义?(用选文中现成的话作答)

平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许多电脑中的专业术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频频出现”中的“许多”一词能否省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段一连列举了“上海构建国际物流运输平台”等6个例子,是否有点重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电脑术语之外,其他行业的某些行业用语也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频频出现,如“导演”本是演艺界用语,指组织演出,引申为策划指挥并带有贬义。又如“渲染”本是绘画的一种技法,引申为夸大的形容。请你也举一个这样的词语,并解说它语义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B.一食尽粟一石   或: 有时 
C.才美不外   见:通“ 现 ”     
D.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伯乐不常有   以衾拥覆,久乃和
B.虽有千里能   祇辱于奴隶人
C.策之不其道   不千里称也
D.骈死槽枥之间   每假借藏书之家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4.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5.填空: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之       :面对
B、一食尽粟一石     :有的
C、能求其千里也     :怎么
D、且欲与常与不可得   :一样
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也/不能前时之闻
B、食之不能其材/一食或粟一石
C、执策而临/策不以其道
D、鸣之不能通意/真无与邪
3、下列关于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B、《马说》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事,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千里马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C、文中“伯乐”指擅长相马之人,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指日行千里的马,比喻人才;“食与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D、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金题金卷丛书 初中毕业班热点测试金卷、语文 题型:048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各组中加粗的词与其他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

(1)(  ) (2)(  ) (3)(  )

(1)A.在必醉 B.君问归未有期 C.盈缩之 D.度已失

(2)A.或置酒而招 B.怅恨久 C.人怜 D.又数刀毙

(3)A.亲旧知如此 B.两膝相比者 C.比彰咎 D.真无马邪

2.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文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6年四川达州高中阶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各组中加粗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

(1)(  )  (2)(  )  (3)(  )

(1)A、在必醉

B、君问归未有期

C、盈缩之,不但在天

D、度已失

(2)A、或置酒而招

B、怅恨久

C、楚人怜

D、又数刀毙

(3)A、亲旧知如此

B、两膝相比者

C、以彰

D、真无马邪

2、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陶渊明“好读书”,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统,做到“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作者、人物形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名称:《________》;作者:________

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