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根据意思选出词语。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

A、照搬照抄
B、引经据典
C、班门弄斧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小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小题3】第③、④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⑥之间
【小题5】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2分)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       (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浙江省八里店二中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小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第③、④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⑥之间
【小题5】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       (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浙江省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第③、④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5.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       (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湖北省中考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3.第③、④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5.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2分)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       (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陈毅市长>选场》中的片段,完成各题。
陈毅   我认为,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
齐仰之  什么?我齐仰之研究化学四十余年,虽然生性驽钝,建树不多,但凡举化学,不才总还略有所
     知。
陈毅   不,齐先生对有门化学确实无知。
齐仰之  学者以无知为最大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请!
    (齐仰之又请陈毅坐下)
陈毅   好,我是说齐先生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全然不知。
齐仰之  共产党人的化学?唷,这倒是一门新学问。
陈毅   不,说新也不新哦。从《共产党宣言》算起,这门化学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了。
齐仰之  那么请问,所谓共产党人的化学,研究些什么?
陈毅   社会。
齐仰之  社会?
陈毅   正是,就以中国而言,这门化学就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社
     会;就是要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就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
     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个,就是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
齐仰之  这种化学,与我何干?不知亦不为耻!
陈毅   先生之言差矣。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
     学变化。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研究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
     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想当初,齐先生从海外学成归国,雄心勃勃,一心想振
     兴中国的医学工业,可是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先生奔走呼告,尽遭冷遇,以致
     心灰意冷,躲进书斋,闭门研究学问以自娱,从此不再过问世事。 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
     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
齐仰之  (深有感触)是呀,是呀,归国之后,看到偌大一个中国,举目皆是外商所开设的药厂、药
     店,所有药品几乎全靠进口:S.T.来自美国礼来药厂,叶酸全是日本武田药厂所出,酒精是
     荷兰的,盘尼西林是英国的。这真叫我痛心疾首。我也曾找宋子文当面谈过兴办中国医药工业
     之事,可是他竟说外国药用也用不完,再制中国药岂不多此一举?我几乎气昏了……
陈毅   (激情地)可是如今不一样了。你推开窗子往外看一看嘛,窗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科学也有了光明的前途。如
     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
齐仰之  你们真的要办药厂?
陈毅   人民非常需要。
齐仰之  希望我也……
陈毅   否则我怎会深夜来访?
齐仰之  (兴奋得不知如何回答)这……
陈毅   我知道齐先生是学者,是专家,只可就见,不可屈致,所以我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
     三顾。
齐仰之  不不不,陈市长一片赤诚,枉驾来访,如此礼贤下士,已使我深为感动。在此以前我之所以未
     能从命,一是我对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毫无所知,二是……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着不少酸性……
陈毅   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
齐仰之  (大笑)妙,妙!陈市长真不愧是共产党人的化学家,没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多年不问政
     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
陈毅   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哟!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
1.文中画线句子引用了一个典故__________,它出自_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书名)。下文齐仰之的对话与之呼应的词语是___________。
2.陈毅的第一段话的观点是
[     ]
A.先生之言差矣       
B.大而化之之谓圣
C.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
D.齐先生一心想振兴中国的医学工业
3.陈毅说“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仰之所说的“酸性”和陈毅说的“碱性”“中和”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我只是一个剂,是一个催化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齐仰之对陈毅市长的来访说是“礼贤下士”,这种说法符不符合陈毅的身份?使用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出于礼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齐仰之为什么说:“你们真的要办药厂”,而不说“我们”?陈毅为什么回答“人民非常需要”,而不说“我们”呢?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陈毅和齐仰之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艺术形式和表演手法分,这个剧属于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1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4、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15、第③、④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17、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2分)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        (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        (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失误。

揭晓:动词 公布(事情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
(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

(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练习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题型:048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

  他以82岁的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人们悲痛地将他从阿斯塔波沃送回玻里亚纳。

  82岁是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高龄,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念头他已经忍了13年。13年前,他69岁。当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妮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

  一年一年,无比激烈的心灵搏斗,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去追求“言行一致”。他是以82岁的高龄,无比执著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他虽然没有完成,但他有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开始。

  细雨中,我从思考中回来,注视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讲托尔斯泰与诺贝尔文学奖如何失之交臂。1901年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第一年。有三部不朽巨著蜚声全球的托尔斯泰,被公认是最具实力的竞争者,但那一年,俄罗斯作家没有参与角逐,没有报名。1902年,托尔斯泰正式获得提名。他的名气也如日中天,获奖是众望所归。但瑞典科学院的评委们没有把奖授给他。原因是这些评委们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晚年的世界观不符合入选的标准。1903年,这个奖又授予非常敬佩托尔斯泰作品的挪威剧作家。

  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们还真有“眼光”,他们还真明白了托尔斯泰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感到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很危险,让他们恐慌。但用他们的“眼光”评出来的书,有几部可以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比美?又有多少作品并不被评委之外的读者承认!

  我在托尔斯泰的故居里参观了他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房间。那间房在整幢房子的最下层。室内两侧各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有点像储藏室。他写作的桌椅还在。一个很平常的小木桌子。桌面大概只有三尺长、二尺宽。一把很平常的木椅子。真是想不到。正是坐着这把木椅,伏在这简陋的小桌子上,托尔斯泰以艺术形象提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从这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连连。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选自2002年11月《中华读书报》杨牧之文)

1.根据全文大意,你以为托翁晚年出走而未曾实现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托尔斯泰到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句,独立成段。试简要分析这样的作用和“到底”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说,本文结构行文颇为注意前后照应的话,那么,首段的“浮现”与末段哪个词语意义关联比较紧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前的练习中,引导作用多表示特指和直接引用。本文使用的引号是否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呢?如果有超出,请举例简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托翁的三部名著,你是否有所阅读?假如读过,你获得的印象是怎样的?可否将故事梗概向未读过的同学传播传播?(字数在80字左右,此题可加分,5分为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语文 七年级下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度,中国儿童心目中的经典童话人物形象是小红帽、阿凡提、白雪公主、皮皮鲁和鲁西西等,他们善良、机智、勇敢、幽默。尽管也不乏巫婆、大灰狼、恶毒皇后之类的阴暗角色,但是,童书总体上是以温馨的气氛作基调的。而自J·K·罗琳将她的哈利·波特带到中国后,少儿图书市场便日见“鬼怪妖魔”大行其道,“恐怖”作品铺天盖地。《鸡皮疙瘩》《幽灵街》、“妖湖怪谈”系列、“恐怖俱乐部”系列、《吸血鬼达伦·山传奇》……

  各出版社使出千般本领,从书名拟制到装帧设计,极度尽渲染之能事,以期吸引小读者的注目。

  在此之前,恐怖小说在人们看来还是儿童阅读的一大禁区。只要一听到“恐怖”二字,为数不少的家长便有如遭遇洪水猛兽,他们担心吓坏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几十年前,尽管寒毛倒竖却仍要缠着大人讲鬼故事的,不也恰恰是我们自己吗?”一位在“国林风”购买《鸡皮疙瘩》系列丛书的作者R·L·斯坦有自己的对策,他提出了“安全恐怖”理论,又称之为“过山车理论”,意思就是孩子们读他的恐怖小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虽然会有惊险,但终会安全着陆。这一理论,与其说是为了招徕胆怯的孩子,倒不如说意在说服那些阻拦孩子看恐怖小说的大人。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金波认为,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磨砺过程,生活阅历中的挫折,情感体验中的悲喜,精神世界中的追求,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里程。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它可以给予我们胆识、睿智、想像力。要做一个智者、勇者,就要敢于经历心灵的探险。

  “恐怖小说”把握住了当今儿童爱奇幻、好探险的性格特征,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神奇、惊险、魔幻的艺术世界,让孩子们在体验恐怖刺激的同时,也得到了历练胆识和挑战想像力的奖赏。也许,这些“另类”的儿童作品正在以独特的方式丰富孩子们多方面的知识。

1.“另类”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根据文中语境,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另类”所具有的特征做一简要描述。你见过或听过属于“另类”的人或事吗?请列举一例。

________

2.除了文中提到的经典童话人物,请再举出两例,并从中任选一例,简要介绍一故事片断。

________

3.“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磨砺过程,生活阅历中的挫折,情感体验中的悲喜,精神世界中的追求,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里程。”体验,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生活中你有过对你的性格形成具有影响作用的体验吗?请略作简述。

________

4.你的父母在你阅读课外作品时,对你提出过什么样的要求,你认同吗?为什么?暑假即将开始,请简要说说你的课外阅读打算。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