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有误的一项是

A、问女何所(思念)
B、愿为鞍马(卖)
C、北买长鞭(集市)
D、万里赴戎机(战争)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色笔记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①蹊(xi):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傅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听辄默记(完毕)

B.冕因,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之(不同)

D.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居(相当于“而”)

君之力(凭)

B.安阳韩性闻而异(这)

侍卫臣不懈于内(的)

C.暮归,忘牛(他的)

真无马耶(难道,表反问语气)

D.录弟子

齐无人耶?使子使(做)

3.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王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或牵牛来责蹊田。(谁牵牛?)

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易不听其所为?(听:听便,任凭)

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

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5.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回答问题。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①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②;章惇、京、卞③岂不工书,后人类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章惇、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下列句中加粗“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粗“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弛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

   C.杂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一钱不

   直:________

   ②后世见者必

   宝: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________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

   ②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选段,回答问题。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 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1 、结合句子解释词语
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2 、文中加粗“那时”指____      ,“那样”指                
3、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          
4、“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          
5 、体会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1 )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
                                  ___________          
(2 )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
                                     ___________       
6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19 世纪初叶,法国孟奇解释了“魔鬼的海”之谜,从此这一魔鬼的幻术被戳穿,这一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
B 、“魔鬼的海”这一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因为夏天中午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旅行其中的人们渴不可耐,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错觉,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
C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这两种现象都是在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上层与下层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D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一种奇异现象的产生都能找到科学的解释,我们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努力探索宇宙的一个又一个奥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题网九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1)落英缤纷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便还家________  (4)及郡下,太守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文中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5)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忽然想起这副对联呢?因为有几位朋友在谈话中认为,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都是为读书而读书,都是读死书的。为了证明这种认识不合事实,才提起了这副对联。而且,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颇有介绍的必要。

  ②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这11个字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雨声和人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令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东林书院中,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了一片朗诵和讲学的声音与天籁齐鸣。

  ③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这11个字充分表明了当时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那个时候的人已经知道天下不只是一个中国,还有许多别的国家。他们把天下事与国家事并提,可见天下事是指的世界大事,不限于本国的事情了。

  ④把上下联________起来看,它的意思更加________,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而且,上联的“风声、雨声”也可以理解为语带双关,兼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这副对联的意义________是相当深长的。

(1)第④节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双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节加粗的“这种认识”是指________。

(3)第②节划线句可用“________临其境”来形容。(横线上限填一字)

(4)对联中的“________”就是天籁。

(5)“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一句中,“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是:①从意思上讲,________。②从句法上讲,________。

(6)第①节中“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为什么不能改成“很少的人知道这副对联”?

(7)第④节中的两个“风雨”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后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

(8)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可多项选择)

[  ]

A.作者提及这副对联是为了证明朋友认为古人读书都没有政治目的的看法是错误的。

B.作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副对联才提到这副对联。

C.通过对对联的分析,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本文的论点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事事关心”。

E.这副对联证明中国古人读书都不是读死书的。

F.作者对上联意思进行解释时,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体现了杂文文艺性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未识书具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4)泯然众人矣

11.下列加粗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1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一语文 人教社(新课标2001-2通过) 人教社(新课标2001-2通过) 题型:048

  金溪民方仲永,世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仲永环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前时之闻。又七年,还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

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①隶(  )  ②异(  )  ③为(  )  ④扳(  )

⑤谒(  )  ⑥从(  )  ⑦称(  )  ⑧自(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于”的用法。

①环谒邑人(  )  ②舅家见之(  )  ③贤材人远矣(  )

④则其受人者不至也(  )

(3)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文: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B.

父利其然也。译文: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C.

余闻之也久。译文:我听说这件事也有很久了。

D.

泯然众人矣。译文:(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4)

翻译下列语句的大意。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文: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文:________

(5)

“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试概括分析。

答: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你谈谈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早慧儿童,有的三岁能背百首唐诗,四岁能出色地演奏钢琴,甚至不到十岁就能洋洋洒洒写出几十万字的小说,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对这类孩子的教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粗词:
(1)未识书具_____________                   
(2)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粗词:
(1)未识书具
_________________                   
(2)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闻   
D.于舅家见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注】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杀死)   
C.适(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对……说)偷日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皆服能 空乏身   
B.弓手者事至村步 罔不势象形   
C.曳矛而斗 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决生死 时人莫许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