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陕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 (越过,经过)
(2)北堕小谭(落入) (4)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评分标准:每词1分,计4分。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有泉幽幽然 B.其侧皆诡石怪木
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答案】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2分)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答案】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2分)
评分标准:每句句意翻译准确通顺,得2分。共4分。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评分标准: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双基培养与训练(初一·下) 题型:048
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紫藤萝花开得这样茂盛,这样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心动神往。
B.紫藤萝花开得这样茂盛,就像瀑布流进了人们的心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C.紫藤萝花开得如此茂盛,它那顽强不息、流动不止的生命力,就像瀑布流进人的心里,滋润人的心田,给人启迪,令人振奋。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怎样理解这句话?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我”对花和人的不幸有了新的认识,从中得到了向前奋进的力量。
B.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花和人的不幸的慨叹,对永无止境的生命的赞扬。
C.不幸是暂时的,生命是永恒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永无止境的生命的赞扬,以及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
3.“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说明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小女儿杜娟3岁时就很喜欢吃石榴。有一天,她爸爸说:“你喜欢吃石榴,咱们种棵石榴树吧。以后树结了果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于是父女俩在一个小花盆里埋下了一粒石榴子。没过多久,石榴子发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石榴芽长成了石榴树。这父女俩把小小的石榴树从花盆里带土挖出来,种在了楼前的空地上。又过些日子,石榴树长高长大了,经过剪枝留下了七八条树杈。
年复一年,那粒石榴子长成的石榴树长得日益茁壮,那七八个树杈上长出了许多小树枝,到了夏天,满树的叶子绿油油,那火红火红的石榴花鲜艳夺目。秋天,大石榴就挂上了枝头,收获的石榴仍然像我女儿3岁时吃的那种石榴一样,甜甜之中带点酸。多美的石榴,多漂亮的树。如今石榴树24岁了,女儿27岁了,树成长得好,女儿也成长得好。
吃石榴、种石榴,岁月的流逝也带上了美丽的色彩。这父女俩给生活增添了美的感受。
1.按要求填写下表:
2.这篇短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有状物的句子。请把描写石榴树长得茁壮的句子抄录下来。说说这些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凤蝶
①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②它飞走了,轻小的身影在白雾中渐渐变成小黑点,远了,消失了。我呆呆地望着,心中荡起异样的感觉。
③昨天,它曾经属于过我。或许是我的琴声把它吸引了,它在窗外,随着我弹奏的乐曲,翩翩起舞,从一朵花旋转到另一朵花上,我为它优美的舞姿而心喜,发出了赞叹。突然,一个念头在头脑中掠过:逮住它,做个标本!对,就这么办。于是,我猫着腰,轻手轻脚准备打开纱窗。谁料窗子刚开一点,它就触电似的飞走了。我真遗憾,便又回去弹琴。谁知,它又恋恋不舍地飞回来了,我又来了兴趣,更加小心地打开窗,又回到钢琴边。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我几步蹿到窗前,关上纱窗,找来捕网,准备擒住它。
④此时此刻,它才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再也不能回到大自然,不能再飞翔于树林花丛中,不能再与同伴嬉戏追逐。它疯一样扇动两片小翅,身子紧贴在纱窗上,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⑤当我把它装在透气的玻璃瓶里时,才发现它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凤蝶:黑丝般的大翅上点缀着蓝色、红色和黄色,尾巴上有两条长长的飘带,上面隐约有深绿色的纹线。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美丽的凤蝶。
⑥但是,它愤怒了,尽管它那么小巧,但这小精灵总是在飞,在挣扎,尽管它知道它不可能冲出这个牢笼,但它不会向人屈服!我被它震撼了!
⑦早晨,当我捧着它来到林中,它仍在瓶中飞腾。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我打算让它回去,回到大自然去,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做标本,这不公平!它应该有它的自由。它飞出玻璃瓶,恢复了它原有的生机,又快活了,轻轻地飞着,它转着圈子飞,仿佛要告诉一切万物说:“我回来了,我自由了,我又可以尽情地飞了。”
⑧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儿,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忽高忽低,停停飞飞,飘飘悠悠地在林中消失了……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萦绕( ) |
②翩翩( ) |
③姗姗( ) |
④擒住( ) |
⑤震撼( ) |
⑥无辜( ) |
2.判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画“T”,错误的画“F”。
①它……像一个五彩的精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萦绕。
(萦绕:盘旋往复)
( )
②果然,爱听音乐的它姗姗地飞进屋来。
(姗姗:走路缓慢)
( )
③无辜地让一个这样美丽、而又为生存挣扎的小精灵去作标本,这不公平。
(无辜:没有缘故)
( )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比喻 |
B.拟人 |
C.排比 |
D.反问 |
E.设问 |
①这小东西,昨天一夜都在瓶中飞,难道它不累吗?
( )
②它,就像一朵飞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树叶,在弥漫着薄雾的山中、林中,飞着、飘着。时低、时高,时快、时慢,时落、时飞。
( )
③它分明在呼唤,呼唤朋友,呼唤自由,呼唤大自然!
( )
④它没有谢我,就那么轻轻的,悄悄的,像一朵飞花。
( )
4.全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选出准确的一项。
[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5.第④段中的加粗词语表现了凤蝶怎样的情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主要从________方面描写了凤蝶的美丽?
7.“我被它震撼了”,原因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
A.被它的美丽和顽强挣扎所震撼。
B.被它的愤怒所震撼。
C.被它的不向人屈服所震撼。
8.全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黄冈学霸九年级语文/全一册(苏教版) 题型:048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二三篇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不能构成反义词的一组是
[ ]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非死则徙耳
B.而乡邻之生日蹙——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3.对下列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积于今六十岁矣:(我)到现在已活了六十岁了。
B.饥渴而顿踣:饥渴交加而倒地死去。
C.呼嘘毒疗:呼吸着有毒的疫气。
D.今其室十无二三焉:现在他们十家中已经消灭了两三家
4.依次对文中两个加粗“食”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5.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弛然:_______ 犯:_______
6.释译划——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蒋氏“以捕蛇独存”与______________作对比,将_______与乡邻“_______”作对比,将_______与_______作对比。运用对比是为了_______,为后文发出“_______”的议论作铺垫。
8.朗读这段文字,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
[ ]
9.下面是对选段中的“乐”字的几种理解,联系全文选出符合文意,准确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项(多项选择)
[ ]
A.蒋氏所说的“乐”是相对于“乡邻旦旦有是”而言的,是一种不幸之中的自我庆幸。
B.蒋氏以比受赋敛之苦的乡邻“后死”为乐,其实根本无乐可言,这是作者以乐写悲。
C.蒋氏除一年两次涉死外,其余时间可以逍遥自在,苦尽甘来,也可算是一大乐事。
D.蒋氏不愿更役复赋,是因为捕蛇虽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E.这个“乐”用得十分巧妙,含义十分深刻。捕蛇尽管非常危险,但可以免除官吏的骚扰,可以后死于不捕蛇的乡邻,由此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奔/奔走相告 |
B.任意东西/词不达意 |
C.俟其欣悦/心悦诚服 |
D.望峰息心/不负众望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 ; ,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奔/奔走相告 |
B.任意东西/词不达意 |
C.俟其欣悦/心悦诚服 |
D.望峰息心/不负众望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作者描写“奇山”的时候,用“ , ; , 。”这句以动写静,将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极富动感,形象生动。(用文中句子填空) (4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猛浪若奔/奔走相告 | B.任意东西/词不达意 | C.俟其欣悦/心悦诚服 | D.望峰息心/不负众望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8)题。王冕者,诸暨①人。幼贫,父命牧牛垄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③田者,父怒,挞④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⑤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⑥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⑦。
注:①诸暨(
zh& j@):县名,今属浙江省。②垄(l%ng):田边高地。③蹊(x9):践踏。④挞(t4):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⑥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⑦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辄
[ ] 冕[ ] 琅[ ]琅 通儒[ ] 佛[ ]像 狞[ ]恶 恬[ ]若不见(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结合文意,选择解释加粗词语正确的一项。①窃入学舍
[
]A
.偷窃 B.偷偷地,私下 C.声音细小②听已
[
]A
.完毕 B.已经 C.停止③辄默记
[
]A
.总是,常常 B.却,表转折 C.立即④儿痴如此
[
]A
.无知 B.入迷 C.呆傻⑤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1]因
[ ]A.因为 B.于是 C.凭借[2]去
[ ]A.赴,前往 B.舍弃 C.离开⑥琅琅达旦
[
]A
.明亮 B.早晨 C.日,天⑦恬若不见
[
]A
.淡漠 B.安详的样子 C.习惯⑧录为弟子
[
]A
.成 B.收 C.做(
4)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只有剩骨 |
B .满坐寂然 |
C .坐佛膝上 |
D .可爱者甚蕃 |
(
5)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B .必以分人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
D .以刀劈狼首 |
(
6)“儿痴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7)翻译下面句子。①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届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猛浪若奔/奔走相告 | B.任意东西/词不达意 | C.俟其欣悦/心悦诚服 | D.望峰息心/不负众望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
C.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直接抒发了作者沉湎山水、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
D.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善于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中山市2012届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