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指出下列句子刻画人物的方法。
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     ) 

A、外貌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问答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所刻画的人物性格。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填空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所刻画的人物性格。
⑴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①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②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③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④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⑤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⑥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⑦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第①段中加横线的一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骂“我”的一番话,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从语段中找出反映“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语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中正面描写了四个人物。在刻画人物时,分别运用了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刻画“他”(于勒)时,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②刻画“我”时,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③刻画“父亲”时,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④刻画“母亲”时,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父亲”使了个眼色,“母亲”没再往下说,是因为怕被女婿听到而失面子。

(  )

②选文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夸张。

(  )

③选文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在我们面前”。

(  )

④“那就是哲尔赛岛了”,“那”指代“一片紫色的阴影”。

(  )

6)选文第⑦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句话是整则故事的哪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理解

黄山挑夫

张玉庭  陶志坚

  听朋友说。到了黄山,首先要去看日出。日出是黄山最神圣的。你能通过日出得到黄山的真谛。带着这份真谛,你再去看山看景,那份感受就会领悟到灵魂里,领悟到骨子里。于是,按照朋友的指点,我首先来到北海的清凉台,听说这是黄山观日出的绝佳去处。

  离天亮还早,北海的观景台就挤满了等待日出的游客。人们翘首等待在那无际无涯的云海深处,出现一个庄严的奇迹。终于,极远处的云海渐渐地透出亮光,红日朝气勃勃的露出了笑脸!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当朝霞把人们簇拥在怀里,所有的人都被太阳溶化了,感染了,激动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太阳的共同感受,真切地问候太阳:太阳,你早!

  其实,在黄山,比太阳起得更早的,是挑夫。与其说太阳是升起来的,还不如说是黄山挑夫挑起来的。

  在黄山,我有幸认识了一位每天都挑着太阳上山的老挑夫。老挑夫不善辞令,表情凝重。满脸深深的皱纹能使人想起历史的沧桑。老挑夫老了,但只要一提起自己的行当,一提起挑着担子上山,脸上就写满了灿烂,荡漾着自信的笑容。这自信的笑容使我想起了永远巍峨着的黄山和永远挺拔着的黄山松!这些长在山巅、长在绝壁、长在石缝、长在悬崖的松树,尽管千年磨砺,饱经风雪,但无一不是虎虎生气,飒飒英姿。黄山松绝美,而且是一种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的生命之美。

  经老人的引荐,我们又认识了他的儿子。这是个中年汉子,也是挑夫。这汉子厚厚的脊梁,那么结实,那么沉稳!看到他不禁使人想起黄山的奇石。黄山的奇石也像黄山松一样的出色,在黄山无石不成景,无景不成石。

  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他最喜欢黄山奇石就是“仙人晒靴”。为什么晒靴?想必是仙人登山累了,脱下靴子歇脚。黄山的挑夫也要歇脚,而且他们歇脚的样子极独特。把手中的木杖往扁担上一支,身子往扁担外一抽,不蹲不坐,稳稳的,站着歇脚,像黄山的飞来石。造物主的神奇,也许就在于此,在造就黄山石的同时也造就了黄山的人,让石有人的灵性,人有石的风骨。

  尤其有趣的是,也正是这一天,我们又有幸见到了汉子的女儿,一个黄山背女。这是一个18岁的黄山妹子,有着黄山的质朴和美丽。当我们见到她时,她刚刚撂下背篓,在山泉边休息。她捧起山泉喝了一口,然后解开了长发,山风吹过,长发飘飘,宛然淙淙的泉水。

  黄山的泉水是清亮的、清甜的、清纯的;纯得让人不敢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她,不舍得用手去碰她。和青松、奇石相比,黄山泉水显得更青春,更亮丽,更时尚,更有活力和灵性。

  一路黄山,无论走到哪儿,我眼前、脑海里总是这一家三代的影子。就像这黄山的云海,既虚虚渺渺,又实实在在,一会儿潮一般涌来,一会儿又潮一般退去。有人把云海比作黄山的母亲。因为只有她有着博大的胸襟,能容纳黄山的万千景色;只有她有着温柔和慈祥,把黄山的七十二峰,天天沐浴得光彩照人。突然,我领悟到,黄山挑夫这一家三代,不正是这片云海吗?

(1)作者说“日出是黄山最神圣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因为日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第1段和第2段的语句回答)

(2)本文将老挑夫和他的儿子、孙女一家三代人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山挑夫这一家三代,不正是这片云海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与其说太阳是升起来的,还不如说是黄山挑夫挑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山松“是一种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的生命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写老挑夫着重体现“沧桑”,写中年汉子重点在“结实”“沉稳”,写黄山妹子则侧重“活力和灵性”。

B.文中对黄山泉水“更青春,更亮丽,更时尚,更有活力和灵性”的赞美,实际上是对黄山妹子的赞美。

C.第3段是一个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写观看黄山日出的经历和感受过渡到对黄山挑夫的刻画。

D.文章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抒写了作者对黄山和黄山挑夫的独特感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理解

黄山挑夫

张玉庭  陶志坚

  听朋友说。到了黄山,首先要去看日出。日出是黄山最神圣的。你能通过日出得到黄山的真谛。带着这份真谛,你再去看山看景,那份感受就会领悟到灵魂里,领悟到骨子里。于是,按照朋友的指点,我首先来到北海的清凉台,听说这是黄山观日出的绝佳去处。

  离天亮还早,北海的观景台就挤满了等待日出的游客。人们翘首等待在那无际无涯的云海深处,出现一个庄严的奇迹。终于,极远处的云海渐渐地透出亮光,红日朝气勃勃的露出了笑脸!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当朝霞把人们簇拥在怀里,所有的人都被太阳溶化了,感染了,激动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太阳的共同感受,真切地问候太阳:太阳,你早!

  其实,在黄山,比太阳起得更早的,是挑夫。与其说太阳是升起来的,还不如说是黄山挑夫挑起来的。

  在黄山,我有幸认识了一位每天都挑着太阳上山的老挑夫。老挑夫不善辞令,表情凝重。满脸深深的皱纹能使人想起历史的沧桑。老挑夫老了,但只要一提起自己的行当,一提起挑着担子上山,脸上就写满了灿烂,荡漾着自信的笑容。这自信的笑容使我想起了永远巍峨着的黄山和永远挺拔着的黄山松!这些长在山巅、长在绝壁、长在石缝、长在悬崖的松树,尽管千年磨砺,饱经风雪,但无一不是虎虎生气,飒飒英姿。黄山松绝美,而且是一种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的生命之美。

  经老人的引荐,我们又认识了他的儿子。这是个中年汉子,也是挑夫。这汉子厚厚的脊梁,那么结实,那么沉稳!看到他不禁使人想起黄山的奇石。黄山的奇石也像黄山松一样的出色,在黄山无石不成景,无景不成石。

  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他最喜欢黄山奇石就是“仙人晒靴”。为什么晒靴?想必是仙人登山累了,脱下靴子歇脚。黄山的挑夫也要歇脚,而且他们歇脚的样子极独特。把手中的木杖往扁担上一支,身子往扁担外一抽,不蹲不坐,稳稳的,站着歇脚,像黄山的飞来石。造物主的神奇,也许就在于此,在造就黄山石的同时也造就了黄山的人,让石有人的灵性,人有石的风骨。

  尤其有趣的是,也正是这一天,我们又有幸见到了汉子的女儿,一个黄山背女。这是一个18岁的黄山妹子,有着黄山的质朴和美丽。当我们见到她时,她刚刚撂下背篓,在山泉边休息。她捧起山泉喝了一口,然后解开了长发,山风吹过,长发飘飘,宛然淙淙的泉水。

  黄山的泉水是清亮的、清甜的、清纯的;纯得让人不敢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她,不舍得用手去碰她。和青松、奇石相比,黄山泉水显得更青春,更亮丽,更时尚,更有活力和灵性。

  一路黄山,无论走到哪儿,我眼前、脑海里总是这一家三代的影子。就像这黄山的云海,既虚虚渺渺,又实实在在,一会儿潮一般涌来,一会儿又潮一般退去。有人把云海比作黄山的母亲。因为只有她有着博大的胸襟,能容纳黄山的万千景色;只有她有着温柔和慈祥,把黄山的七十二峰,天天沐浴得光彩照人。突然,我领悟到,黄山挑夫这一家三代,不正是这片云海吗?

1)作者说“日出是黄山最神圣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因为日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第1段和第2段的语句回答)

2)本文将老挑夫和他的儿子、孙女一家三代人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山挑夫这一家三代,不正是这片云海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与其说太阳是升起来的,还不如说是黄山挑夫挑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黄山松“是一种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的生命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写老挑夫着重体现“沧桑”,写中年汉子重点在“结实”“沉稳”,写黄山妹子则侧重“活力和灵性”。

B.文中对黄山泉水“更青春,更亮丽,更时尚,更有活力和灵性”的赞美,实际上是对黄山妹子的赞美。

C.第3段是一个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写观看黄山日出的经历和感受过渡到对黄山挑夫的刻画。

D.文章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抒写了作者对黄山和黄山挑夫的独特感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

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只想快点离开。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怕妈妈再说什么,培德赶紧把妈妈“扶”出了房间。

培德拉着母亲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3.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 …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培德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写下表。(3分)

情节

回房间看见蛋糕

心理

希望母亲早点离开

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

15.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写出了培德在得知妈妈到来后内心的惊喜和急于见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B.齐姆森“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的质问未必是因为不知道培德为什么让妈妈离开,而是包含着对培德拥有母爱而不知珍惜的一种不满。

C.“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描写表明培德仍然沉浸在妈妈的到来给他丢了面子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内心痛苦异常。

D.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培德这个爱慕虚荣而且不知悔改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强烈批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完全解读 九年级语文 (下册) (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理解

秋天的音乐

  ①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它不再是远远呆在那里、无动于衷的样子,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这些景物也全部神会地感应到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这是真正知友心神相融的交谈……它河弯、山脚、烟光、云影、一草一木,所有细节都浓浓浸透你随同音乐而流动的情感,甚至它一切都在为你变形,一幅幅不断变换地呈出现你心灵深处的画面。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不具体、不成形、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

  ②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③“秋天的音乐。”

  ④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⑤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磨擦磨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⑥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木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于是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弘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聚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⑦我陡然想起一句话:

  ⑧“我一扑向你,就感到无限温柔啊。”

  ⑨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里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部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了遥远了。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⑩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飚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藏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忙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送还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他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1.文章第①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文章的第②~⑤段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有何作用?

3.文中第⑥段加粗的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所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写出一个具有你所判断的修辞方法的语句。

4.第⑥段中说“有时风云聚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这“哲理”是指什么?(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5.第⑨段加粗句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写出两个包含这种思想感情的古诗文的句子。

6.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

7.读完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谈出至少两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