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经之谈 混世魔王 衔玉而涎 惫懒人物 B、懵懂顽童 妩媚风流 陈抟老祖 牲醴香烟 C、标致人物 风流倜傥 万几宸翰 孽根祸胎 D、烟霭密布 瘦削不堪 沉寂钝响 少不更事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8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2 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胳膊 些须 遍体鳞伤 自言自语
B、坚韧 辜负 漫不经心 不经之谈
C、诱惑 放诞 心安理得 理曲词穷
D、伶俐 布让 奋不顾身 星罗棋布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胳膊 些须 遍体鳞伤 自言自语
B、坚韧 辜负 漫不经心 不经之谈
C、诱惑 放诞 心安理得 理曲词穷
D、伶俐 布让 奋不顾身 星罗棋布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西桂林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题型:现代文阅读
笔 墨 祭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②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③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深化的结果已经汇聚、熔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④“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胜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一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⑤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众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途·笔墨祭》,有删改)
1.第③段末尾:“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要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4
答:
2.第⑤段说:“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请用原文词语回答这“两种力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15字) (4
答:这“两种力量”是指:
(1)
(2)
3.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为什么说是“可敬可叹”的?请摘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4
①说“可敬”是因为
②说“可叹”是因为
4.下面列有一些对本文内容的理解,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几项(6( )
A.文品与人品、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曲折错综
B.傅青主认为,赵孟頫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C.包世臣说:“乍看全是赵孟頫”这个“赵孟頫”和后面的“一种字形”所指相同
D.文章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很不容易
E.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个人的名和利等等
F.文章最后说:“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一支毛笔”比喻“书法”,“文人”泛指所有的“文化人”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拓展。
喜欢苏东坡(节选)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皇帝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三段中“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跳跃性较大,初读时似觉多余,但仔细琢磨又觉得与前面浑然一体,请具体分析这一段的作用及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写得成功,除文辞优美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夸张,又有比喻;既有总写,又有分写。
B.第二段具体列举,先列举苏东坡写庐山,写西湖、写中秋的诗句,后列举神宗、章元弼的例子,角度不同,但目的一致。
C.“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一句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苏东坡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悟性。
D.“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一句描写极有新意,毫不夸张的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
E.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气势:布局方面,从古代的苏东坡写到作者自己及家中先生,丝毫不乱;语言方面,多用排比句,层层推移。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拓展。
喜欢苏东坡(节选)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皇帝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三段中“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跳跃性较大,初读时似觉多余,但仔细琢磨又觉得与前面浑然一体,请具体分析这一段的作用及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写得成功,除文辞优美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夸张,又有比喻;既有总写,又有分写。
B.第二段具体列举,先列举苏东坡写庐山,写西湖、写中秋的诗句,后列举神宗、章元弼的例子,角度不同,但目的一致。
C.“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一句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苏东坡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悟性。
D.“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一句描写极有新意,毫不夸张的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
E.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气势:布局方面,从古代的苏东坡写到作者自己及家中先生,丝毫不乱;语言方面,多用排比句,层层推移。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 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善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人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
作者在第三段中“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0字)
文章最后一段跳跃性较大,初读时似觉多余,但仔细琢磨又觉得与前面浑然一体,请具体分析这一段的作用及好处。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写得成功,除文辞优美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夸张,又有比喻;既有总写,又有分写。
B、第二段具体列举,先列举苏东坡写庐山、写西湖、写中秋的诗句,后列举神宗、章元弼的例子,角度不同,但目的一致。
C、“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一句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苏东坡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悟性。
D、“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一句描写极有新意,毫不夸张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
E、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气势:布局方面,从古代的苏东坡写到作者自己及家中先生,丝毫不乱;语言方面,多用排比句,层层推移。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巷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是那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着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她无比的悠闲,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苏,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燥,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正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1.(1)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分明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出它的各自的特点。
答:乡村的陋巷 、 、 。
上海的里弄 、 、 。
(2)这些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来表达。
答:衬托了“巷”的 、 、 。
2.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
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第三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第四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一本哀乐帐,一部辛酸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感。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偕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作者爱悦直书纸上。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
巷
柯 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布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是那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汪汪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她无比的悠闲,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儿,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奖励,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正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1.(1)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分别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乡村的陋巷 、 、 。
上海的里弄 、 、 。
(2)这些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来表达。
答:衬托了“巷”的 、 、 。
2.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第三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第四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一本哀乐账,一部辛酸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感。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偕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作者爱悦直书纸上。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