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全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

A.五十者可以帛矣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然而不逐北
C.王无至尊而制六合
D.假舟楫者,非能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8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全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
[     ]
A.五十者可以帛矣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然而不 逐北
C.王无 至尊而制六合
D.假舟楫者,非能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8年上海市十校《高三》语文测试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题。

  (1)“景观”(1andscape)一词,建筑师和地理学家都曾使用。在地理界,是德国人首先使用了这个词,表示地上所见到的一切,表意很广,一度成了“地理”一词的代名词。在英语国家,美国的索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体系时,强调了景观的文化的一面,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索尔说,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的支配下,在其长期所活动的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文化地理就是要鉴别与区分不同的文化区域,探索文化历史,研究人类介入环境、运用环境、改造环境的方式,尤其要研究自然景观是怎样向文化景观转化的。在此过程中,“文化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文化景观是结果”。文化景观概念的强调,意义在于大地不仅仅被看作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舞台,而也是人类的“塑造”对象。而人类在对大地表面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伴随着浓厚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趋向。也就是说,人们既有利用大地为自己服务的一面,又有在大地上表现自身的一面。文化景观是人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人。

  (2)文化景观的概念不难理解,指的不外是地面上的文化面貌,或者实一点说,是文化的“地貌”,文化的“地形地物”。习惯于用地图来表示地理内容的地理学家对于景观问题,除了画几幅文化地物的分布图以外,就没什么可做了。但是在“人的地理学”看来,画分布图是远远不够的。对景观的观察,不仅要从上到下的看(地图上的东西都必须是这样看的),更要“横看”。我们看惯了城市平面图,那些大体相似的街道格子,并不能告诉我们城市甲和城市乙有什么文化上的区别。只有“横”看了城市的景观,我们才会惊讶北京和纽约的不同,才会抱怨说“老北京的风貌给毁了”。所以,看一个地方的文化地理,不横看不行。另外,对文化景观光是上下左右看了还不算,还要在解译(interpretation)上狠下功夫。要说一说景观的来历、内涵、意义等等。地理学中传统的地貌学也要解释自然地貌的来历,但用不着说那些丘陵岗阜的内涵和意义。但在文化地貌(景观)这里,解译它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必要的、致命的。比如对老北京景观的研究,如果不阐明故宫与民居的色彩涵义,就会掩去了天子与庶民的景观界限;如果不对比官府外墙的素肃和内廷的繁缛,就失掉了一次对为官者心态作描写的机会;如果不指出胡同的幽静、严整、含蓄,则缺漏了京师百姓礼俗的一个恒久形态。没有以上这些对景观的入微的“人文关怀”,焉能说清说全这座帝都的地理文化和人文风貌?

  (3)文化景观的内涵是丰富的,储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政治的、历史的、思想的、伦理的、美学的无所不容。,难怪美国“新文化地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邓肯(James Duncan)把文化景观列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text)之一。文化景观是写在大地上的文本。他还认为:言有万语,书有万卷,地有万里,均“读”不尽也。文化景观既然是一种文本,那么它就有了文字的属性,那么阅读它的奥妙、麻烦、困难、复杂就都来了。一方面,“读”景观有它方便的地方。不通中文的老美,只要来中国看一看景观,就能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略知一二。不懂英文的老中,也只消看了美国的照片,就可以对没看过照片的朋友侃几句美国文化。但另一方面,“读”景观虽不受语言的制约,却被“读者”的文化背景、经验背景、心理趋向搞成五花八门。看一看《马可。波罗游记》,其中记了不少城市如何繁荣女人如何漂亮,可就是不记泰山如何神圣黄河如何伟大。喜欢城市和女人的意大利商人与爱山爱水的中国志士仁人不可同日而语。“人与景观”已成为人地关系中新的研究主题。

(1)

第(1)段中,强调“文化景观”的概念,其意义在于________。

(2)

第(2)段中的“横看”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德国人首先使用了“文化景观”这个词语,一度成为“地理”一词的代名词。

B.

研究人类介入环境、运用环境、改造环境的方式,是文化地理最重要的课题。

C.

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另外两大文本分别是指口头的文本和书写的文本。

D.

文化景观既然具有文字的属性,那么人们阅读它时也肯定会受到语言的制约。

(4)

第(3)段中的划线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

(5)

文章的结尾说:“人与景观”“已成为人地关系中新的研究主题。”通观全文,请从两个层面概括出“人地关系中新的研究主题”的内容要点。

(1)________;(2)________

(6)

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上海文化景观,并简要“解译”其内涵和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 同步跟踪导学 语文高一(下) 配人教版 题型:048

巴尔扎克葬词

雨 果

各位先生:

  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

  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察希留之后一样椌拖裎幕?⒄怪校?鱿至艘恢止媛桑?偈咕?裢持握呒坛辛宋淞ν持握咭谎??/P>

  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

  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有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放雕像的责任。

  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不时有伟大的死亡刺激充满了疑问与怀疑论的心灵。因而对宗教发生动摇,这也许是适宜的,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使人民面对着最高的神秘,对死亡加以思维,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一个崇高的心灵,气象万千,走进另一个世界,他本来扇着天才的看得见的翅膀,久久停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人看不见的另外的翅膀,骤然投入了不可知。这时候个个人心所能有的,只是庄严和严肃的思想。

  不!不是不可知!不,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枢,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1)

第4段“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指的是巴尔扎克的著作《________》。

(2)

第11段中“不时有伟大的死亡刺激充满了疑问与怀疑论的心灵。”请用“‖”划出该句的主谓宾。

(3)

第5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

(4)

第6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放雕像的责任。”请解释这句话的原意。

(5)

第12段的两个“翅膀”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6)

本文可下面的方式划分层次,请按这种分法整理本义的思路条理,写出各层大意。

(1)(2)/(3)(4)(5)(6)/(7)(8)(9)(10)(11)/(12)(13)

(7)

本文与《巴尔扎克之死》可谓姊妹篇,请从文体、内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方面谈谈两者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诚: 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安庆三中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诚: 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黑龙江省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诚: 如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辽宁盘锦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诚: 如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诚: 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辽宁省开原高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王 若 虚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诚: 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辽宁省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王 若 虚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仙府造:制造

D.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诚: 如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 

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 

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