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

A.吾从而
B.而学于师
C.余其能行古道
D.孔子郯子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08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
[     ]
A.吾从而
B.而学于师
C.余其能行古道
D.孔子郯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直面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汪品先
  ①华夏文化有着历史上的辉煌,但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阻碍科学创新的因素很多,有物质上的、文化上的;但根子还在文化,这是科学创新的土壤。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说不大清楚却又无所不在的特征,往往习惯到不能自察,只有和别的民族比较才能发觉,但又深入血脉之中,好比文化细胞里的基因;虽经千年流散,性格鲜明依旧。创新文化就是属于这种层面的东西,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得向这样的深层次里反思。   
  ②如果拿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文化源头的代表进行比较,孔子谈的主要是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到生物学都有兴趣,现代科学之产生于西欧,不无文化历史原因。自然科学的产生,源自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是为了实用。但这种兴趣在中国古文化里比较淡薄。中国人感兴趣的,一种是儒家之道,另一种是技术的应用。科学研究只为实用服务,“为科学而科学”是受批判的。这种重实用、轻精神的科学观容易导致浮躁、肤浅。科学____是生产力,____是文化,对科学有如痴如醉的热爱,____会有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创新。
  ③东西方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权威崇拜”。基于农耕经济的华夏文化,特别主张尊师敬祖,学子的任务在于“替圣人立言”,只需引据“子曰”“诗云”,并不要求科学论证。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好背道而驰。如果在学术上只会师承、“紧跟”,对国内外权威唯马首是瞻、看脸色行事,创新就无从谈起。
  ④近百年来中国经历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反复,又对创新形成了新的障碍。170年前的鸦片战争,逼出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讨论。与之伴随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百年来快速、频繁的文化反复,“尊孔”和“批孔”就是一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像我们那样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里,对自己的主流意识全面否定和再否定,让是非、善恶的概念,如此频繁地经历180度的翻转。反复过多的后果,一方面是文化支柱的损坏和精神信念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历史表明,文化多样性才是创新的最佳环境,相互交流而又相对独立,对外开放又保持特色,例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或今天的西欧。当今世界在文化上的一边倒,并不见得是好现象。
  ⑤随着亚洲经济的复兴,东方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将被重新确定,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在新条件下对传统古文化作重新认识和“信息挖掘”,是中国创新路上的“法宝”之一。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这固然不利于早期分析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今天的系统科学整合研究,这种思维方式有没有优势可以发扬?
 ⑥而中国的当今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文化反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提上日程的国家大事。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令全世界同行羡慕的科学春天。然而要使科学投入变为科学创新,不但要有规划,还要有推进创新文化的系统举措。
  ⑦科教和文化单位,对创新文化最为敏感。导向最重要,学校的特色各有不同,但决不可以去培养扭曲了的“社会人”。担负着科技传播责任的媒体,不少却患有趋同和广告化的通病,把科学家当模特儿宣扬,把研究成果当商品炒作,这种陋习有待主管单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加以纠正。从文化角度发展科学,重要的发力点在于科普的质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迫切需要将科学进展用非专业的语言进行传播。其中的关键在人。
  ⑧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会是一个各地齐步走的过程。德国以“科学城市”的评比来促进科普,中国能不能也提倡建设创新型城市?例说,“海派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果能重新定位、去芜存菁,上海能不能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
 ⑨总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和建设小康国家一样具有历史意义、而又不可分割的宏伟目标。那时候的中国不单是经济腾飞,而且在精神上一扫暮气旧习,新意盎然地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前景!
1.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词语“这样”在文中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入最合适的选项( )
A.不但/更/就    
B.不但/更/才 
C.既/又/就    
D.既/又/才
3.本文主要从那两个角度“直面”我国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比较,阐明了古代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的观点。
B.作者认为,是否重视“技术应用”和“权威崇拜”,是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标尺。
C.第④段以“尊孔”和“批孔”的例子来证明我国近代文化主流意识曾屡遭颠覆。
D.文章结尾论证了创新型国家和小康型国家的关系,认为两者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5.从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严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⑧段作者提出上海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请你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直面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汪品先  
  ①华夏文化有着历史上的辉煌,但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阻碍科学创新的因素很多,有物质上的、文化上的;但根子还在文化,这是科学创新的土壤。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说不大清楚却又无所不在的特征,往往习惯到不能自察,只有和别的民族比较才能发觉,但又深入血脉之中,好比文化细胞里的基因;虽经千年流散,性格鲜明依旧。创新文化就是属于这种层面的东西,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得向这样的深层次里反思。
  ②如果拿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文化源头的代表进行比较,孔子谈的主要是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到生物学都有兴趣,现代科学之产生于西欧,不无文化历史原因。自然科学的产生,源自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是为了实用。但这种兴趣在中国古文化里比较淡薄。中国人感兴趣的,一种是儒家之道,另一种是技术的应用。科学研究只为实用服务,“为科学而科学”是受批判的。这种重实用、轻精神的科学观容易导致浮躁、肤浅。科学____是生产力,____是文化,对科学有如痴如醉的热爱,____会有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创新。
  ③东西方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权威崇拜”。基于农耕经济的华夏文化,特别主张尊师敬祖,学子的任务在于“替圣人立言”,只需引据“子曰”“诗云”,并不要求科学论证。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好背道而驰。如果在学术上只会师承、“紧跟”,对国内外权威唯马首是瞻、看脸色行事,创新就无从谈起。
  ④近百年来中国经历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反复,又对创新形成了新的障碍。170年前的鸦片战争,逼出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讨论。与之伴随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百年来快速、频繁的文化反复,“尊孔”和“批孔”就是一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像我们那样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里,对自己的主流意识全面否定和再否定,让是非、善恶的概念,如此频繁地经历180度的翻转。反复过多的后果,一方面是文化支柱的损坏和精神信念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历史表明,文化多样性才是创新的最佳环境,相互交流而又相对独立,对外开放又保持特色,例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或今天的西欧。当今世界在文化上的一边倒,并不见得是好现象。
  ⑤随着亚洲经济的复兴,东方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将被重新确定,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在新条件下对传统古文化作重新认识和“信息挖掘”,是中国创新路上的“法宝”之一。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这固然不利于早期分析科学的发展,但对于今天的系统科学整合研究,这种思维方式有没有优势可以发扬
  ⑥而中国的当今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文化反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提上日程的国家大事。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令全世界同行羡慕的科学春天。然而要使科学投入变为科学创新,不但要有规划,还要有推进创新文化的系统举措。
  ⑦科教和文化单位,对创新文化最为敏感。导向最重要,学校的特色各有不同,但决不可以去培养扭曲了的“社会人”。担负着科技传播责任的媒体,不少却患有趋同和广告化的通病,把科学家当模特儿宣扬,把研究成果当商品炒作,这种陋习有待主管单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加以纠正。从文化角度发展科学,重要的发力点在于科普的质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迫切需要将科学进展用非专业的语言进行传播。其中的关键在人。
  ⑧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会是一个各地齐步走的过程。德国以“科学城市”的评比来促进科普,中国能不能也提倡建设创新型城市?举例说,“海派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如果能重新定位、去芜存菁,上海能不能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
  ⑨总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和建设小康国家一样具有历史意义、而又不可分割的宏伟目标。那时候的中国不单是经济腾飞,而且在精神上一扫暮气旧习,新意盎然地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前景!
1.第①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语“这样”在文中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入最合适的选项(   )
A.不但/更/就
B.不但/更/才
C.既/又/就
D.既/又/才
3.本文主要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角度“直面”我国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
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比较,阐明了古代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的观点。
B.作者认为,是否重视“技术应用”和“权威崇拜”,是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标尺。
C.第④段以“尊孔”和“批孔”的例子来证明我国近代文化主流意识曾屡遭颠覆。
D.文章结尾论证了创新型国家和小康型国家的关系,认为两者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5.从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严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⑧段作者提出上海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先行一步”,请你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鼓手的遭遇 
(波兰)姆罗热克
  我爱我的鼓。我用一根宽带子系着鼓,挂在我的脖子上。我的手指已把鼓槌磨得铮亮。我常常背着这面鼓走,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咚咚声。因为我的手已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这面鼓的了。一旦这面鼓沉默下来,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
  一天傍晚,正当我精神抖擞地敲打着这面鼓的时候,一位将军走到我面前。他衣着不整,上身穿件短上衣,没有扣扣子,袒胸露怀,下身穿的是一条衬裤。他跟我打了个招呼,干咳了一声,接着便赞扬起政府和国家来,最后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说:
  “您总是这样不停地敲鼓吗?”
  “是的!”我高声回答,同时敲得更有劲了。“为国争光!”  
  “说得对,很对。”他点点头表示赞同,但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您还要这样长时间地敲下去吗?”  
  “是的,将军同志,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兴奋地回答。  
  ①“噢,好小伙子!”将军夸奖我说,同时伸手挠了挠头。  
  “你能这样敲多久呢?”  
  “一直敲到死!”我自豪地大声说。  
  “嗯,嗯……”将军感到惊诧,他沉默了片刻,思索着什么,随后又转了话题。  
  “已经很晚了。”他说。  
  “晚只是对敌人而言,决不是对我们。”我大声叫嚷说,“明天属于我们!”
  “说得很好,很好。”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将军,您可以信赖您的鼓手!”我怀着一名真正的鼓手的高尚的激情,振臂高呼起来。
  “我们的军队可以因为您而感到骄傲。”将军有点儿酸溜溜地说。他的身子微微颤抖了一下,因为夜幕已经降临到宿营地上。  
  “是的,我们的军队会感到骄傲。我们不会停滞不前,因为我们要进军,夜以继日地进军。但我们每前进一步……”  
  “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不停的胜利鼓声!”我脱口而出,一边击着鼓。
  “喔,这,这,”将军嗫嚅地说,“是的,确实是这样。”说完,他朝自己的帐篷走去。我独自一人留了下来。但是,孤独更增强了我作为一名鼓手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将军,你走了。”我心想,“但是你知道,你忠诚的鼓手还在警戒着。你的额上已经出现了一道道犁沟似的皱纹,你还在全神贯注地考虑战略部署。你和我,我们两人将一起迎接曙光。我将以你和我个人的名义,用鼓声宣告它的来临。”这种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我竭尽全力把鼓点敲得更急,更响。②夜已深沉,我用青春的全部热情,怀着一个伟大的理想,献身于我的光荣劳动,只是在鼓锤击鼓间歇的时刻,我才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后来,在将近午夜的时候,在帐篷前面,隐约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这就是身穿睡衣的将军。他的声音有点嘶哑。  
  “所以,您是说,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他说。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他还到我这儿来,真是使我感动,他真正是战士的慈父啊!  
  “是的,将军!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击鼓,我的天职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求我这样做,我保证战鼓长鸣!”  
  将军咬了咬牙。我以为,这是因为他感到冷的缘故。后来,他瓮声瓮气地说:“好,很好。”说完就走了。  
  很快,我就被捕了。执行这项命令的巡逻队一声不吭地包围了我,从我的脖子上摘去了战鼓,从我精疲力竭,冰冷的手中夺走了鼓槌。谷地里一片寂静。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告诉我,逮捕我是执行将军的命令,罪名是暴露目标,暴露目标!  
  此刻,天色已开始发亮。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这鼾声。(选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 )
A.文章的题目是“鼓手的遭遇”,由此可以看出 ,小说的主人公是鼓手,“遭遇”一词的使用流露出作者对鼓手命运的同情和对将军的不满。
B.文中划线①句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将军既怕伤害了鼓手的爱国情,又对鼓手没完没了敲鼓影响到他的正常休息感到十分无奈而言不由衷。
C.文中划线②句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鼓手的满腔热情,也将阵阵鼓声和“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鼓手最终被抓的命运。
D.小说结尾“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军为了得到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用“暴露目标”的借口抓走了鼓手,足见其爱面子和虚伪。
E.小说结尾一段写到鼓手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清楚地听见了响亮的这鼾声,看到天已发亮,反映出鼓手此时为自己的做法感到懊悔和不安。
(2)小说开篇对鼓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鼓手的遭遇带给你哪些思考?结合文本就一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3 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①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②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③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④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⑤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⑥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⑦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⑧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⑨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用选择复句的形式对“水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不仅强调了水杉数量的众多、整齐划一,而且为后面两只鸟选树筑巢埋下了伏笔。
B、文章以两只鸟筑一新巢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上。
C、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年青一代为了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
D、在第三段第四段中,作者巧用“盘查”、“停留”、“选择”、“建造”、“修筑”等一系列动词,使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爆发艺术张力,赋与两只鸟以灵性、以思想、以情绪、以动作,读之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E、两只鸟不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和当前的“啃老族”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对某些年轻人善意的批评和善诱的教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文段“晋侯、秦伯围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完成1?题。

1.下列加横线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

C.君所知也                 D.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远(边远)

C.行李之往来,其乏困(通“供”,供给)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缺,损害)

3.下列加横线的“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4.下列句子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①意动 ②名词作状语 ③名词作动词 ④宾语前置

(1)越国以鄙远(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3)夫晋,何厌之有(4)夜缒而出

5.下列烛之武所言于秦有利无害的一句是(  )

A.亡郑以陪邻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郑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陪邻”的意思是:而给邻国(指晋国)扩大土地。

C.君之所知也

“所知”的内容是“晋国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君图之”的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啊。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B.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两城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C.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他已经在东边把郑国作为了它的边邑,势必会继续向西边扩展疆土。

D.①您曾经对晋君有恩,他答应以焦、瑕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等到他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郑国,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杀人不能举          B.刑人如恐不

沛公起厕            沛公不桮杓

C.去不义,不可不语      D.其常在沛公也

广故数言欲,忿恚尉       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2.与例句中“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张良是时沛公     B.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樊哙良坐  D.乘犊车,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3.“且”作“那么”讲的一项是(   )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划线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人如恐不胜          B.封闭宫室,还霸上

C.此亡秦之耳          D.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

A.今日之事何如       B.客何为者

C.沛公安在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翻译横线上的句子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7.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出场说的两句话虽起势平淡,但却显现出樊哙的“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智勇双全”的性格展示垫铺了基础。

B.“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泄露出项羽内心的惶恐而惊慌,同时也有力地反衬、烘托了樊哙的威。

C.这段作者笔法虽简尤繁。从正面,也从侧面;写言行,描神态;示其忠,叙其勇,状其威,言其壮。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李若水字清卿,名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大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费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日:“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效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
觐:拜见。
D.我为国死,
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C.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D.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帝殊有难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汝归勿遽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奈并累若属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李若水字清卿,名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大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费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日:“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效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所以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
觐:拜见。
D.我为国死,
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C.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D.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帝殊有难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汝归勿遽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奈并累若属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季节的开始
(德)伊丽莎白.朗格瑟
工人们扛着木牌和钉木牌用的桩子来到了村口。村庄高高地坐落在群山之中最后一个山隘的转弯处。这是一个炎热的暮春天气,雪线已经退到了山顶附近的冰雪壁下。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草坪;法国菊尽情地舒展开它那密密的花瓣,怒放的蒲公英昂起了它那长在乳白色花茎上的饱满花冠,仿佛涂满黄色乳脂的金梅草花高兴得绽裂开来,池塘里长满了开着小花儿的龙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映出了蓝得出奇的天空。周围的房屋和旅店也焕然一新:刚刚油漆了的窗台,精心修缮过的木板屋顶,重新修补过的篱笆。只消喘口气的工夫,大批外乡人,那些来避暑的游客们,将蜂拥而至。到处都会看到车身上镀铬金属配件和玻璃窗闪光。一切都为此做好了准备。人们竖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路标,有急转弯指示牌,有标明里程的路牌,还有专门为行人而立的其他牌子,诸如“前行两分钟即到‘阿尔卑斯山玫瑰花咖啡馆’”之类。
就在工人们准备埋木桩的地方,立着一个木头十字架,基督头像上方也钉着一块牌子。牌子上至今仍写着彼拉多斯当初的题词:I.N.R.I.——本来的意思应该是“他不过自称是犹太王而已”,但却没有明写出来。人们对此感到的不满,在过去几个漫长的世纪之后,早已不再那么强烈了。两个工人把扛在肩上的木桩和挖土用的大铁锹一起放在路边这个十字架下,第三个工人把工具箱、锤子、钳子和钉子放在木桩的旁边,使劲地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随后三人就商量起该把他们的牌子钉在什么地方,以便使上边的字迹格外醒目;所有宽阔的隘口公路上过来的行人,说得更确切一些,所有驾驶汽车驶进村庄的人,都应该一眼就能看见,而不会忽略过去。最后他们一致同意,将牌子钉在十字架的前面,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算作是这个村庄给予每一个外来游客的欢迎吧。遗憾的是,他们发现,这样就必须把木桩钉在一个加油站的铺石地面上——这当然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那样一来,就会妨碍汽车,特别是较大的汽车转弯。于是工人们便拖拽着木桩又向村外走了一段,停在区公所前的草坪旁边。他们刚要动手,却又发现,这里距离另一块标明村名及其所属的区名牌太远。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村庄想要充分利用这块牌子和那上边的字的话,就必须把木桩再移近一点儿——最好是把它竖在十字架的对面,这样,车辆和行人就必须从它们中间穿过。
那位拿着钉子和锤子的工人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同伴们的赞许。另外两人重又扛起木桩,把它抬到十字架的前面。现在这块写有文字的木牌应该垂直地立在十字架的对面;可是他们又发现,恰恰这儿长着一棵古老的山毛榉,它那巨大的枝丫歪歪扭扭地伸向两边,仿佛是一位穿长袍的圣母抖开了她的披肩,夏日里就会遮住木牌,枝叶投下的斑驳阴影就会使牌子上边的字句模糊不清,至少也会使它们黯然失色。
这样一来也就只剩下耶稣十字架的那一侧可以考虑了。然而,他们最初选中的那块加油站的铺石地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使人联想起那个死在耶稣左边的强盗所处的位置,所以他们最后就选中了十字架右边的空地。两个人挖土,第三个人迅速、有力地把牌子钉到了木桩上,然后三个人一起将木桩插进坑里,还在四周填满了石头。
他们的忙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给他们帮忙,递锤子、递钉子、找合适的石头。几个女人也停下来,仔细的琢磨着牌子上的字句。两个才给十字架脚下的花盆重新填满了水的修女疑惑的相互望了一眼便走开了。那些伐木回来或是下地回来的男人们对木牌却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些人笑了笑,有些人只是默默无语的摇着头,但大多数人则无动于衷,既不表示欢迎也不表示反对,而是显得非常淡漠,不管事情会如何发展,都将和他们毫不相关。总之,工人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非常满意。钉着那块牌子的木桩笔直地立在道旁,从老远就可以看见牌子上的字迹。午后的阳光像一只大手,划过这一行粗大的字,慢慢的抚弄着每一个字母,就好像那是写在牌子上的法官的判决。
连垂死的基督也好像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他那苍白的、鲜血淋漓的头在咽气时向右边偏着。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现在,这一行字将无情而长久的、黑白鲜明的面对着他,正如他那巨大而永恒的痛苦一样。
当工人们重新收拾起他们的工具箱,离开这将人钉在十字架上的刑场时,他们再一次抬头满意地瞧了瞧那块木牌。牌子上写着:“本疗养区内犹太人不受欢迎。”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淡化了情节,没有中心人物,仅着重描绘一件事情——竖木牌。
B.小村所有的木牌都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使他们更舒适方便而准备的。
C.工人们多次选择放置木牌的合适地点,围绕的中心都是让木牌上的字迹更加醒目。
D.小说末尾从工人的眼里挑明牌子的内容,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豁然开朗。
E.讽刺有多种方式:反语式,夸张式,矛盾式。本篇小说的讽刺方式属于反语式。
【小题2】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①小说的标题有何含义?(2分)
②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的含义? (4分)
【小题4】这篇小说行文结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