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活画出一个热忱、多情、温柔可亲、为爱情所陶醉 的少女形象。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诗人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 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 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将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哀怨、痛苦、失落、无奈和消沉表现得淋离尽 致。 D、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应读出情调。该诗是四言体,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 贸丝,来即/我谋。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咸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需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
(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小题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 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的“中”,其原则就是 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说法虽不同,体现 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
纯朴的嗜血者
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3.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4.“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杭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桂壮红皮书·高中同步系列·活题巧解巧练·高二语文(上) 题型:013
下面对《氓》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用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诗的意蕴,从而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B.“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活画出了一个热忱、多情、温柔可爱,为爱情而陶醉的少女的形象。
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句,把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哀怨、痛苦、失落和无奈的消沉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诗歌的朗诵应注意节奏,读出诗的情调。该诗是四言体,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胔(zi):腐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 特:只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2)翻译:
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
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试题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胔(zi):腐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说:高兴? |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 |
C.公曰:“以属狱。”属:交付? |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特:只是? |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师大附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①,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胔(zì):腐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 特:只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3分)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昔 吾 先 君 桓 公 出 游 睹 饥 者 与 之 食 睹 疾 者 与之 财(2分)
(2)翻译: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