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主辱,臣死有余僇
B、拔剑切而啗之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无能为也已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主辱,臣死有余僇
B、拔剑切而啗之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无能为也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理解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日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①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前,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注]①贲、育:孟贲和夏育,壮士。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服)

B.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与……交好)

C.最后病,庄助为请(续假)

D.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其奏(批准)

(2)与“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中“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数犯主之颜色
B.亦以数直谏
C.群臣或数黯
D.上常赐告者数

(3)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B.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C.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D.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

(4)与“甚矣,汲黯之戆也”这一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一句在文中的意思 是

[  ]

A.陛下对内要求繁多而对外施行仁义,怎能取得唐虞治国那样的政绩呢?

B.陛下对内欲望很多而对外施行仁义,那又何必要去学习唐虞治国的方法呢?

C.陛下对内心欲望很多而对外作施行仁义的样子,怎样达到唐虞治国那样的境界呢?

D.陛下对内心欲望很多而对外作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学得到唐虞治国的方法呢?

(6)“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  ]

A.难道让他们一味谄媚、迎合旨意,使主上落到不合正道的地步吗?

B.难道让他们一味谄媚、迎合旨意,陷害主上做不正义之人吗?

C.难道让他们跟着别人阿谀逢迎,使主上落到不合正道的地步吗?

D.难道让他们跟着别人阿谀逢迎,陷害主上做不正义之人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核心学习与完全检测(高一语文上) 题型:013

阅读理解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日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①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前,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注]①贲、育:孟贲和夏育,壮士。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服)

B.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与……交好)

C.最后病,庄助为请(续假)

D.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其奏(批准)

2.与“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中“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数犯主之颜色
B.亦以数直谏
C.群臣或数黯
D.上常赐告者数

3.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B.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C.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D.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

4.与“甚矣,汲黯之戆也”这一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一句在文中的意思 是

[  ]

A.陛下对内要求繁多而对外施行仁义,怎能取得唐虞治国那样的政绩呢?

B.陛下对内欲望很多而对外施行仁义,那又何必要去学习唐虞治国的方法呢?

C.陛下对内心欲望很多而对外作施行仁义的样子,怎样达到唐虞治国那样的境界呢?

D.陛下对内心欲望很多而对外作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学得到唐虞治国的方法呢?

6.“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  ]

A.难道让他们一味谄媚、迎合旨意,使主上落到不合正道的地步吗?

B.难道让他们一味谄媚、迎合旨意,陷害主上做不正义之人吗?

C.难道让他们跟着别人阿谀逢迎,使主上落到不合正道的地步吗?

D.难道让他们跟着别人阿谀逢迎,陷害主上做不正义之人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逍遥游》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读下面这篇文言文,然后答题。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 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 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诧(chà,夸耀)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候,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 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 :“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直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僭:侮蔑

B.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望:埋怨

C.即欲以诧鄙县鄙:边远的地区

D.其后安国坐法抵罪坐:触犯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B.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C.甲曰:“然即溺之”。

D.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灰独不复然乎——死灰难道不再燃烧了吗?

B.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田甲不任官职,我就灭掉你的家庭。

C.智足以当世取合——才智足够在政坛上适应形势。

D.唯天子以为国器——希望天子让他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说明韩安国才略的一组是(  )

①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  ②何梁王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③死灰独不复然乎   ④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⑤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由于倍受窦太后喜爱,就私自设置丞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并且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几乎招惹祸患。

B.由韩安国话可知,梁孝王在七国叛乱时,派军队打退叛军,为阻止叛军西进,保卫太后和皇上立下功勋。

C.韩安国明于整理,善于剖断,终于通过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矛盾。

D.选文中着重肯定了韩安国有谋略、有才智、为人宽厚、能力国举贤等优点,也提到了他的缺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赵孟頫,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读到赵孟頫那一句“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
赵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赵孟頫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赵孟頫五岁开始习书学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赋闲家中。
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頫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但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失大节”,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此时的赵孟頫犹如站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頫“被荐应诏”。他抱着“在山为远志”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
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赵孟頫终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吴兴。
隐居乡野四年,赵孟頫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修养陡然增高。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
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自己“误落尘网中”的羞愧和自责吗?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頫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
假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1310年,57岁的赵孟頫再次奉旨进京。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用汉文化的“博雅渊深”来藻饰元朝的“太平之美”。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頫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摆弄的“花瓶”,不禁悲从中来。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1319年赵孟頫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夫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这让赵孟頫身心俱疲,万念俱灰。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
1322年,69岁的赵孟頫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
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的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国破家残,赵孟頫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为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他笔下的“无主桃花”是对自己境遇盼慨叹。
B.赵孟頫虽心怀远志入朝为官,但内心既有离别故土亲人的不舍,也有身为亡宋宗亲却仕元施政、辱没门庭、为人所不齿的不安。
C.赵孟頫的尴尬,源自身份的尴尬。身为宋室遗胄,他空有一身才华、满腔抱负,却始终英雄无用武之地,始终与元朝政治无缘。
D.再次奉旨进京的赵孟頫成为朝廷藻饰“太平之美”的工具,妻子的词表明了她对丈夫抛弃虚名浮利、归隐田园的想法的理解。
E.本文以空间转换为序,记叙了赵孟頫尴尬的一生。作者运深情于笔端,行文流畅自然,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赵孟頫的崇敬之情。
小题2:为什么说“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解释文章结尾“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一句话的内涵。(5分)
小题4:文中说,“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没感到“寒意”。你有过类似的阅读体验吗?请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你的体会。(不少于200字)(1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赵孟頫,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读到赵孟頫那一句“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
赵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赵孟頫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赵孟頫五岁开始习书学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赋闲家中。
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頫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但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失大节”,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此时的赵孟頫犹如站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頫“被荐应诏”。他抱着“在山为远志”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
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赵孟頫终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吴兴。
隐居乡野四年,赵孟頫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修养陡然增高。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
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自己“误落尘网中”的羞愧和自责吗?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頫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
假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1310年,57岁的赵孟頫再次奉旨进京。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用汉文化的“博雅渊深”来藻饰元朝的“太平之美”。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頫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摆弄的“花瓶”,不禁悲从中来。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1319年赵孟頫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夫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这让赵孟頫身心俱疲,万念俱灰。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
1322年,69岁的赵孟頫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
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的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国破家残,赵孟頫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为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他笔下的“无主桃花”是对自己境遇盼慨叹。
B.赵孟頫虽心怀远志入朝为官,但内心既有离别故土亲人的不舍,也有身为亡宋宗亲却仕元施政、辱没门庭、为人所不齿的不安。
C.赵孟頫的尴尬,源自身份的尴尬。身为宋室遗胄,他空有一身才华、满腔抱负,却始终英雄无用武之地,始终与元朝政治无缘。
D.再次奉旨进京的赵孟頫成为朝廷藻饰“太平之美”的工具,妻子的词表明了她对丈夫抛弃虚名浮利、归隐田园的想法的理解。
E.本文以空间转换为序,记叙了赵孟頫尴尬的一生。作者运深情于笔端,行文流畅自然,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赵孟頫的崇敬之情。
【小题2】为什么说“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解释文章结尾“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一句话的内涵。(5分)
【小题4】文中说,“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没感到“寒意”。你有过类似的阅读体验吗?请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你的体会。(不少于200字)(1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