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面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① 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面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 2002年审查) 人教版 题型:013

下面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  ]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

    一个世纪以前,在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曾经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它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很多人认为托尔斯泰远远不止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最好的朋友,是欧洲全部艺术中的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艺术和生命是统一的。就作品与生命的密切联系而言,没有胜过托尔斯泰的了。他的作品几乎常常具有一种自传的特点,从他二十五岁起,他的作品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他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补充我们对他的认识,使我们一天一天的明了他的意识的演化,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

    他经历了“青少年荒漠时期”。荒凉的沙漠,一阵阵狂风猛烈地刮着。他很孤单,他的头脑处于持续不断的狂热状态。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又为自己找到了并实验着种种学说。在这当中,他丧失了所有的信念。十六岁时,他便不再祈祷,不再去教堂。他满脑子的仁慈梦幻,他想卖掉自己的马车,把卖的钱分给穷人,还想把自己财产的十分之一拿出来散发给他们,他想不雇佣仆人…… “因为他们是同我们一样的人。”病中,他写了一本《人生规则》,书中天真的为自己定下了责任,“研究一切,深化一切:法律、医学、语言、农业、历史、地理、数学,在音乐和绘画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坚信“人类的命运在于;再断的完善”。

    托尔斯泰冷静地观察世界,他发出非难战争的呼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在这片繁星点缀的广袤天空下,人们难道不能安适地生活吗?他们在这里怎么会保存着凶狠、仇恨和毁灭同类的情感?人类心中所有恶的东西都应该在与大自然接触时消失掉,这是美与善的最直接的表现。”

    《战争与和平》是时代最浩瀚的史诗。众多的人物和激情涌动其中。在波涛汹涌的人类的汪洋大海中,一颗灵魂巍然雄踞着,镇定自若地鼓动着和遏制着暴风雨。在凝视默思这部著作时,我不止一次地想到了荷马和歌德,尽管精神和时代都大不相同。然而,我看出,在托尔斯泰创作的那个时期,他的思想确实是从荷马和歌德:那儿汲取了营养。为了很好地感受这部作品的威力,必须体会它潜在的统一性。大多数的读者有点近视,只看见其中的无数细枝末节,他们迷失在这片人生的森林之中。必须登高远眺,用目光去环抱那自由的天际以及那一片树林和田野;那我们就会窥见这一部著作的荷马式的精神、永恒法则的静寂、命运气息的有力节奏、所有细节与之相连的整体情感,以及如同《创世纪》中的威临海上的上帝似的驾驭着其作品的艺术家的才华。

    开始时,大海平平静静。和平,战争前夕的俄罗斯社会。前一百页以一种沉着镇静的精确性和卓绝的嘲讽,反映出灵魂之虚幻。可是,波涛开始涌动,俄罗斯军队挺进奥地利,宿命在主宰着。在这发泄着一切兽性的场合——战争中,宿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有力地主宰着一切。听凭命运的摆布就是好!纯粹行动的幸福,正常而健康的状态。被扰乱了的精神重新找到了平衡。然而,生活恢复了,波涛止息了。心灰意冷、焦躁不安的芸芸众生又在沮丧绝望,在城市的混浊气氛中,在黑夜中,四处徘徊,游荡。对于这些贫血的心灵,是到了用战争的风暴来重新刺激一下的时候了。祖国遭受侵略。一切心灵通过热情的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对神明的律令的屈从而结合在一起了。“严肃地、认真地接受战争那可怕的在所难免……最艰难的考验就是让人的自由屈从于神明的律令。心灵的纯朴在于对神明的意志的屈服。”总之,俄罗斯民族那显而不露的悲壮的宿命观,终于获得了精神的解脱和神秘的欢乐。

    那数百个英雄,各有特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是士兵、农民、贵族、俄罗斯、奥地利人和法国人,他们特殊的生命力又如何去看呢?这里面没有任何的临时编造。对于这一系列欧洲文学中毫无雷同的肖像,托尔斯泰事先作过无数的草图,他说“那是由数百万个构思组织起来的”,他在各个图书馆里查询,动用了家庭档案、自己从前的笔记以及他个人的记忆。

    的确,《战争与和平》的荣光在于整个一个历史时代的复活,在于民族的那些变迁与民族战斗的复活。它真正的英雄,是各民族人民。

(摘编自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陈筱青译)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传记采用评传结合的手法,从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作品价值、艺术才华等众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全貌。

    B.托尔斯泰曾经满脑子的仁慈梦幻,为自己定下众多责任,他相信命运在于不断的完善,可见他当时处在探索、找寻、尝试的“青少年荒漠时期”。   

    C.托尔斯泰冷静地观察世界后,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大自然如此美妙,人们为什么不能安适地生活,为什么保存凶狠、仇恨的感情。

    D.托尔斯泰认为在战争中宿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有力地主宰一切,《战争与和平》是他非难战争的典型作品。

    E.《战争与和平》被称为“时代最浩瀚的史诗”,主要是因为场面浩大,人物繁多,人物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最好的朋友,请简要分析。

托尔斯泰的作品“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概括式的结尾高度评价了《战争与和平》的价值和意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药杯里的奠扎特

宗璞

一间斗室,长不过五步,宽不过三步,这是一个病人的天地。我住在这里,每天第一要事是烤电(一种治疗疾病的医学手段——编者注)。

    精神渐好一些时,安排了第二要事:听音乐。在病室里,两盘莫扎特音乐的磁带是我亲密的朋友,它使我忘记种种不适,忘记孤独,甚至觉得斗室中天地很宽,生活很美好。

三小时的音乐包括三个最后的交响乐“三十九”、“四十”、“四十一”。《第四十交响曲》的开始,像一双灵巧的手,轻拭着听者心上的尘垢。然后给你和着淡淡哀愁的温柔。《第四十一交响曲》素以宏伟著称,我却在乐曲中听出一些洒脱来。他所有的音乐都在说,你会好的。  

除了这疗那疗以外,我还有音乐。它给我安慰,给我支持。

    终于出院了,回到离开了几个月的家中,坐下来,便要求听一听音响。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提琴组齐奏的那一段悠长芙妙的旋律简直像从天外飘落。我觉得自己似乎已溶化在乐曲间,不知身在何处。第二乐章快结尾时,一段简单的下行的乐音,似乎有些不得已,却又是十分明亮,带着春水春山的妩媚,把整个世界都浸透了。没有人真的听见过仙乐,我想莫扎特的音乐胜过仙乐。

    别的乐圣们的音乐也很了不起,但都是人间的音乐。贝多芬当然伟大,他把人间的情与理都占尽了,于感动震撼之余,有时会觉得太沉重。好几个朋友都说,在遭遇到不幸时,柴可夫斯基是不能听的,本来就难过,再多些伤心又何必呢。莫扎特可以说是超越了人间的痛苦和烦恼,给人的是几乎透明的纯净。充满了灵气和仙气,用欢乐、快乐的字眼不足以表达,他的音乐是诉诸心灵的,有着无比的真挚和天真烂漫,是蕴藏着信心和希望的对生命的讴歌。

    在死亡的门槛边打过来回的人会格外欣赏莫扎特,膜拜莫扎特。他自己受了那么多苦,但他的精神一点没有委顿。他贫病交加,以致穷死,饿死,而他的音乐始终这样丰满辉煌,他把人间的苦难踏在脚下,用音乐的甘霖润泽着所有病痛的身躯和病痛的心灵。他的音乐是真正的“上界的语言。”

    虽然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不同,莫扎特在音乐领域中全能冠军的地位有些像我国文坛上的苏东坡。莫扎特在短促的人生旅程间写出了交响乐、协奏曲、独奏曲、歌剧等许多伟大作品。音乐创作中几乎什么都和他有关,近来还考证出他是摇滚乐的祖师爷。苏东坡在宦游之余写出了诗词文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始终是未经册封的文坛盟主。他们都带有仙气,所以后人称东坡为坡仙。莫扎特生活在十八世纪,世界已经脱离了传说,也少有想象的光彩了,我却愿意称他为“莫仙"。就个人生活来说,东坡晚年屡遭贬谪直到蛮荒之地。但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始终有家人陪伴。莫扎特不同,重病时也没有家人的关心。但是他不孤独,他有音乐。

    回家以后的日子里,主要内容仍是服药。最兴师动众且大张旗鼓的是服中药。我手捧药杯喝那苦汁时,下药(不是下酒)的是音乐。似乎边听音乐边服药,药的苦味也轻多了。听的曲目较广,但听得最多的,还是莫扎特。

    热气从药杯里冉冉升起,音乐在房间里回绕,面对伟大的艺术创造者们,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而有福气,生在这样美好的艺术已经完成之后——而且,在我对时间有了一点自主权时,还没有完全变成聋子。

                                            (选自宗璞《告别阅读》,文章有删改)

19.作者在讲述莫扎特的音乐时,为什么要举中国文学家苏东坡的例子?(4分)

  

20.如何理解“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而有福气,生在这样美好的艺术已经完成之后——而且,在我对时间有了一点自主权时,还没有完全变成聋子”这一句子的含意?(4分)

  

21.请分析作者以“药杯里的莫扎特”为文章标题的用意。(4分)

  

2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莫扎特音乐的艺术魅力?试作具体分析。(答出两条即可)(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共24分。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注]1锻炼:打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

(4)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①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管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②自负不少者也, 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 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③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定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也    陋:浅薄

B.则有劳于家大矣    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        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      宜:应该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五霸何独盛于春秋也     苟天下之大

B.而其实父母也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D.区区褒贬,足齿及         其间旦暮闻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 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 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3分)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①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管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②自负不少者也, 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 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③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定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也    陋:浅薄

B.则有劳于家大矣    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        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      宜:应该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五霸何独盛于春秋也     苟天下之大

B.而其实父母也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D.区区褒贬,足齿及         其间旦暮闻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 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 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3分)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萧子显字景阳,幼聪慧,文献王异之,爱过诸子。七岁,封宁都县侯。永元末,王子例拜给事中。累迁司徒主簿,太尉录事。

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奏之,诏付秘阁。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尝从容谓子显曰:“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时以为名对。三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又启撰高祖集,并《普通北伐记》。春年迁国子祭酒,又加侍中,于学述高祖《五经义》。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故。

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然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与促宴。子显尝起更衣,太宗谓坐客曰:“尝闻异人间出,今日始知是萧尚书。”其见重如此而已。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致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诏曰:“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子显,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殒,恻怆怀。可赠侍中、中书令。今便举哀。”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子显尝为《自序》,其略云:“余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前世贾谊、傅毅徒,并以文章显,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天监十六年,始预九日朝宴,稠人广坐,独受旨云:‘今云物甚美,卿得不斐然赋诗?’诗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谓才子。’余退谓人曰:‘一顾之恩,非望而至。遂贾谊何如哉?未易当也。’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①分竹: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学述高祖《五经义》       递:传递

B.每与促宴                   引:请,召

C.书成,奏之                 表:古代大臣上书皇帝的一种文体,此处名词作状语

D.遂贾谊何如哉               方:比拟,相比。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子例拜给事中           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尚书令沈约见称曰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①前世贾谊、傅毅徒         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D.①恻怆怀                   ②某所,而母立

16.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萧子显“负其才气”和“见重”的一组是

A.①子显伟容貌,好学,工属文       ②可谓得明道之高致

B.①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       ②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

C.①圣制符同,复在兹日             ②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

D.①所以屡上歌颂,自比古人         ②每有制作,特寡思功

17.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显尽管恃才傲物,死后被太宗赐予谥号“骄”,但是他的才华依然得到了高祖、太宗两任皇帝的赏识。

B.高祖认为他编篡《通史》,完成之后定会超过此前的其他史书,萧子显巧妙应对,认为此举成就堪比孔子。

C.萧子显聪慧好学,善于写文章,著有《鸿序赋》《幽通》等文,为人称赏,并先后编篡《后汉书》《齐史》两本史书。

D.萧子显在《自序》中谈到创作时,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是兴之所至,并不是苦心孤诣地构思而来,这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筵侍坐,偏顾访焉。(5分)

(2)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衣冠窃恨之。(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福安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小题。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述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观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知此那!”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编类礼书,复留之会:恰巧,适逢
B.鲁曰:袭帕误耳让:谦让,退让
C.使者过,即令易去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引疾:称病辞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纳贡称藩不奉正朔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岛夷狡狯如此耶今其智反不能及
C.鲁复如此,文运昌乎皆出于此
D.舌为笔者曾得之也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3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高二下期期中联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编类礼书,复留之会:恰巧,适逢
B.鲁曰:袭帕误耳让:谦让,退让
C.使者过,即令易去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引疾:称病辞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纳贡称藩不奉正朔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岛夷狡狯如此耶今其智反不能及
C.鲁复如此,文运昌乎皆出于此乎
D.舌为笔者曾得之也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5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