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 |
A.美丽的南海之花——鼓浪屿,假如有十分姿色,三分姿色应该分给这朵朵白帆。 B.片中,婉怡是个托戏、衬戏、接戏的人物,演婉怡的我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自己跳起来“扣 球”就不对了。 C.五四时代介绍了一个易卜生,名声倒还好,今年介绍了一个肖伯纳,可就糟了,至今还有人肚子发 胀。 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 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长宁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17题。
缺憾的长度
钟成才
①缺憾,有长度吗?
②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普通人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要紧处要用一寸长的钉子,你搜索家中积累的五金杂件,什么螺丝图钉垫片一大堆,好不容易清出一枚钉子,一试,钉子太长;又探雷似的犁一遍过去,看中一枚,比一比,短了;再地毯式的搜查,在笔筒或书架等平常比较冷清丧失关照的地方勘查出几十枚钉子,结果无一适宜。备用的钉子不算少,合用的就一枚。可是,这一枚就那么难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问题不太大,只好取长就短,凑合着用,但是,一时找不到钳子,只得用钢锯代劳,然而不巧,中途又断了锯条,让你一筹莫展。坚硬的五毫米,够短了,足以让你伤透脑筋。
③一杆秤,秤锤与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如果秤锤移动五毫米,那么矛盾便立即激化,不可调和。平衡是一种美,缺憾便是短短的五毫米,那么一点点而已。
④一点点,接近于忽略不计,用来表示少之又少。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在夜晚,漫步于原野花径,皓月悬空,云丝飘拂,离得很远,很美丽,如果靠得近探看冷宫,遂发现它不过是清寂寒虚止境而已;日间的太阳更远,更美丽,但是,除了夸父逐日,没有谁渴望舍命造访,好让自己靠近它,立刻化作灰烬。极致,有时更接近于虚无缥缈,算不得缺憾,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事物。在艺术方面,缺憾便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生,也可以引诱科学家废寝忘食迷茫不醒。人类有可能借助科技在星际间旅行,却一定难以利用科技来描述和纠正感觉上存在的似有若无的长度。这是缺憾萦怀不化的魅力所在。
⑤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撼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就越澄明,慧眼就越稳固。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有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巨著,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怎见得?南朝的吴均《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此即滴水映汪洋之态,星火具燎原之势。一种感叹,一种豪气,前景光明。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选自2006年《散文》第一期,有删改)
14.请分别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是如何认识“缺憾”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⑤段列举孔子、孙膑、司马迁等人物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从生活琐事谈起,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缺憾的长度”,并说明缺憾虽短,却影响很大,发人深思。
B.“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艺术上的缺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C.文章第④段中谈到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为了克服存在的缺憾而废寝忘食迷茫不醒,作者对这一做法是否定的。
D.文章末尾引用南朝吴均的诗,进一步说明了缺憾是“完美的前兆”,使文章立意显豁,深化了主题。
E.缺憾本无所谓长短,作者却赋予它以长度,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作者对缺憾的认识和感悟。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
缺憾的长度
钟成才
①缺憾,有长度吗?
②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普通人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要紧处要用一寸长的钉子,你搜索家中积累的五金杂件,什么螺丝图钉垫片一大堆,好不容易清出一枚钉子,一试,钉子太长;又探雷似的犁一遍过去,看中一枚,比一比,短了;再地毯式的搜查,在笔筒或书架等平常比较冷清丧失关照的地方勘查出几十枚钉子,结果无一适宜。备用的钉子不算少,合用的就一枚。可是,这一枚就那么难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问题不太大,只好取长就短,凑合着用,但是,一时找不到钳子,只得用钢锯代劳,然而不巧,中途又断了锯条,让你一筹莫展。坚硬的五毫米,够短了,足以让你伤透脑筋。
③一杆秤,秤锤与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如果秤锤移动五毫米,那么矛盾便立即激化,不可调和。平衡是一种美,缺憾便是短短的五毫米,那么一点点而已。
④一点点,接近于忽略不计,用来表示少之又少。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在夜晚,漫步于原野花径,皓月悬空,云丝飘拂,离得很远,很美丽,如果靠得近探看冷宫,遂发现它不过是清寂寒虚止境而已;日间的太阳更远,更美丽,但是,除了夸父逐日,没有谁渴望舍命造访,好让自己靠近它,立刻化作灰烬。极致,有时更接近于虚无缥缈,算不得缺憾,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事物。在艺术方面,缺憾便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生,也可以引诱科学家废寝忘食迷茫不醒。人类有可能借助科技在星际间旅行,却一定难以利用科技来描述和纠正感觉上存在的似有若无的长度。这是缺憾萦怀不化的魅力所在。
⑤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撼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就越澄明,慧眼就越稳固。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有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巨著,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子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怎见得?南朝的吴均《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此即滴水映汪洋之态,星火具燎原之势。一种感叹,一种豪气,前景光明。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选自2006年《散文》第一期,有删改)
1.请分别说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
(2)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2.作者是如何认识“缺憾”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⑤段列举孔子、孙膑、司马迁等人物有何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从生活琐事谈起,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缺憾的长度”,并说明缺憾虽短,却影响很大,发人深思。
B.“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艺术上的缺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C.文章第④段中谈到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为了克服存在的缺憾而废寝忘食迷茫不醒,作者对这一做法是否定的。
D.文章末尾引用南朝吴均的诗,进一步说明了缺憾是“完美的前兆”,使文章立意显豁,深化了主题。
E.缺憾本无所谓长短,作者却赋予它以长度,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作者对缺憾的认识和感悟。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名师全程点拨丛书·高一语文 题型:048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身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这段文字都写了哪些内容?从下面的答案中,挑选出恰当的一项。
[ ]
A.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
B.江水两岸的山景。
C.写了两岸的高山、寒树、泉水和蝉、猿、鸢等禽曾与鸟类。
D.写了夹岸高山的景观,抒发了作者观景的感受。
2.对这段写景的手法,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
B.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C.除了使用对偶修辞外,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格。
D.作用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绘写两岸的山景。
3.挑出与其他三句结构类属不同的一句。
[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C.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下面两个短句中带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夹岸高山
③负势竞上
②争高直指
④横柯上蔽
5.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下面哪一项解说不妥当?
[ ]
A.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了,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
B.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C.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D.那些尘世间汲汲于功名利禄之徒,那些被世俗事物缠身以致晕头转向的人们,都应当到这儿来看一看奇美的山光水色,使身心得到暂时的安慰和歇息。
6.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系南北朝时________朝________代人,本文选自欧阳询等人编的《________》卷七。是一篇________体的小品名作。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意朦胧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峰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而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班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妖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①“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②③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⑤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它们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面对近于桎梏的格律给以否定。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D.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意朦胧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峰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而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班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妖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①“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②③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⑤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它们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面对近于桎梏的格律给以否定。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D.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御风而行
朱以撒
这只长尾巴的鹳在树顶长叫一声,一朵硕大的木棉花扑地掉了下来,把潮湿的地面砸了一个坑。又是一个落花时节到了。再过不了多久,木棉的果实经不住暴晒,嘭地一下打开弹匣,刹那雪白飞絮随风起舞。这种植物身高数丈,借风力传送种子,年年如此。
在城市里,一棵树的种子落在地面要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可能性非常小。只有那些在园林工人培育下的植物,大小成批、均匀如一,才有可能纳入计划之内,栽种在道途两边。那种以前我们在原野上看到的落地生根的景象——生命一沾上泥土就开始了长大的历程,毫无规划自由的伸长,在城市里是受到制约的,这也使城市的树木趋于一致。
那些没有被改造的老树,必定连着还没有改造的旧坊巷。由于苍老,没有哪一棵树是笔直站立的,或俯于前或仰于后。种植者早已不在人世,当初还是拉着绳子齐齐种下的,岂料风雨南方,品相也生出了那么大的变化。这也应和着老坊巷木板房的疏影横斜,斑驳脱落,已非初始时的严丝合缝。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现在,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已经缺少了差异的审美空间。我接连几个傍晚在中州的街巷散步,走了很长一段,如果不是耳畔充满陌生的语调,我还以为身在熟悉的居住地呢。
我站在中州国际饭店大立面的玻璃窗前,俯视隔街的博物院,它的外在形态有些像锥形竹笠,罩住下边的宝藏。抽空我去了两回,那里正展出一批文物精品。第一回草草走了一趟,第二回就有目的地细看了。在锈迹重迭的青铜鼎彝间穿行,心绪不免沉重,直到几个元代青花瓶出现,才砉然松了下来。这个地域的青铜、碑刻太多了,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立在一群孔武的大汉当中。那么多时光过去了,依旧那么新鲜、清洁,不染尘泥。喜欢青花的人很多,我想未必是价值上的缘由,而是它的神采、光泽。时光之锉锉不动它的皮表,容颜不改一贯的清雅,让人惊讶其完好如新。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规避伤害,渴望保全。晋人石崇说:“士当身名俱泰”,这是我见到的最有保全意识的一句名言,并不一定要以残破伤痕来显示时光过后的美感。我现在很厌烦的就是看到许多的作旧之作,很拙劣的手法篡改着生命的历程,然后声称这是清代的或者是明代的。
时间尚早,我穿过大片的阳光,买了一张票,进去听一场华夏古乐。当眼睛适应漆黑的空间时,才发现几百人的演奏厅,不过七八人而已。我喜欢这样的场面,很宽松地坐着,很安静地倾听。这几位弹奏者的神情平静如水,举止安详,服饰也特别得体,我觉得一定有我期待的情调从他们指下、唇下流淌出来。瑟、箫、磬、编钟一起,开始了一曲《蒹葭》的旅程。四周太静了,只有这些乐器的交织、承续。如果没有听错,此曲是以商音和羽音为主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清音和沉细音,安和中揉入了些许幽怨,朝着那不明之处轻轻滑落。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那么寻常的植物、流水,那么普通的人之常情,好像都在眼前了。音乐厅的冷气开得那么充分,我抱着双臂,如同站在白露为霜的蒹葭丛中,静默地等待那个人的到来。许多书读过一遍,如果没有机缘,再翻动的可能性很小,前边还有更多的阅读在等待。现在在这里,应和着古乐重温,已不轻易忘却。还有更多的绝妙文字被尘埃捂着,显不出生命之新鲜。情形就是这样,迅疾奔驰中,竟至于缺乏听一曲《蒹葭》的功夫了。
腾出功夫来的人,明显喜欢生活中的散漫,浮生闲情,从容为之。我相信这种人生状态一定是感到了适宜痛快,才如此轻松地代代相传,不会中断。
这和我开头写的木棉花絮是很相同的,一以贯之地持抱自己的生长方式,到了时辰就结出许多成熟种子,被轻悠悠的花絮裹着,御风而行,满城飘白。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8日,有删节)
【小题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完好如新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3分)
(2)以音乐来复活远久之诗再也合适不过了。(2分)
【小题2】第三段,为什么作者“走在其中,四处望望,步子就快不起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3】作者在第五段描述了自己听《蒹葭》古曲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青花反而稀罕,就像体态修长的清纯少女”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了青花新鲜、清洁,不 染尘泥的美丽形象。 |
B.作者现在很厌烦看到声称是清代或者是明代的作旧之作,因为这些作品用很拙劣的手法篡改了生命的历程。 |
C.本文中的“御风而行”与庄子写的《逍遥游》中不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列子御风而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
D.本文语言凝练流畅,含蓄蕴藉,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