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缒而出,见秦伯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济而夕设版焉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缒而出,见秦伯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济而夕设版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

叶圣陶

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凭一时的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

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感情,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更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察觉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全收。

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多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如果说作者让孔乙己把四种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个句子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的小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呢?”

可见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原因在此,否则明明已经知道那文艺中间讲的是什么事物了,为什么还要反复阅读?

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粗略地阅读似乎也颇有趣味。但只要细细地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了。

可见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慢慢地成长起来。

采取走马看花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纯处于被动地位的,也谈不到文艺鉴赏。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途径。

1.第三段中列举了“有耐心去鉴赏的人”的三种看法,请分别归纳各自的鉴赏角度。

   ①第一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②第二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③第三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2.“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四点

   原因。

                                                                               

                                                                               

                                                                               

3.文章谈了文艺鉴赏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另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题。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他还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鲁迅幼年时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幼年读的书有《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花镜》等。他还亲手栽种过石竹、万年青、映山红、荷花等许多花草。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生理和化学时,鲁迅经常“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做采集植物标本的工作”。他还计划和周作人一起翻译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普及著作《昆虫记》。可惜还没动手译,鲁迅就与世长辞了。

  鲁迅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不仅使他的杂文增加了批判的力量,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鲁迅对昆虫学非常熟悉,所以他能随手选取恰当的昆虫加以解剖。鲁迅在《春末闲谈》中指出“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用毒针在青虫的‘运动神经球’上一螫”,把它麻醉成半死不活状态,然后“在它身上产下蜂卵”,慢慢孵化子女。形象地刻画出统治者利用愚民手段害民的“高招儿”。

  鲁迅学过医学,学过解剖学。他的杂文就有了“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他“也照污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因此,他的杂文准确、鲜明、生动,也更具有战斗力。谈到创作小说《狂人日记》,鲁迅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

  对于造林、治水等课题,鲁迅在一些文章中都有所涉及,并且论述得十分精辟。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十分新鲜、亲切。鲁迅在1919年《坟·我之节烈观》中说,“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患,没有新知识的结果……”近些年来出现的毁林毁木事件,还不都是“没有新知识”,即没有自然科学知识造成的吗?

  鲁迅在《新秋杂识》中对武士蚁掠夺别的蚂蚁的幼虫作奴隶是深恶痛绝的,并指出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长大,不但失掉天真,还变得呆头呆脑,是我们时时看见的……不是教科书,就是儿童书,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但那里面讲的是什么呢?要将我们的孩子们造成什么东西呢?却还没有看见战斗的批评家论及,似乎已经不大有人注意将来了。”鲁迅预测的“将来”又如何呢?我们看到各种粗制滥造、内容低下而装饰华贵的课外书及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教材不也正“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吗?小学生的书包虽日见鼓胀,却少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譬如建楼需要打底角,那自然科学知识应是人们完善自己不可缺少的“底角”。一个人尤其青少年得不到自然科学的滋润,就不懂得自然,不懂得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也就不懂得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起的作用,更谈不上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因此,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对我们分辨是非,识别伪科学骗子和抨击反科学谬论是大有裨益的。

(文/赵昌治)

(1)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短语分别指什么内容?引用鲁迅语的目的是什么?

①很残忍的凶手:(不超过1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极高明的解剖学家:(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用鲁迅话的目的;(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段画线的这个比喻句,作者旨在论证青少年应怎样?(根据文段意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试分别从三个方面归纳。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自然科学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举例说鲁迅幼年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是论证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的论据之一。

B.作者说鲁迅杂文有“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这是比喻的说法,说鲁迅的杂文深刻,入木三分。

C.“没有新知识”意在论证“新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D.作者引用鲁迅《新秋杂识》,目的是论证应从孩子时起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

E.本文的主旨是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

F.作者善于运用例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4)题。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他还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鲁迅幼年时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幼年读的书有《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花镜》等。他还亲手栽种过石竹、万年青、映山红、荷花等许多花草。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生理和化学时,鲁迅经常“到西湖附近的山上去,做采集植物标本的工作”。他还计划和周作人一起翻译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普及著作《昆虫记》。可惜还没动手译,鲁迅就与世长辞了。

  鲁迅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不仅使他的杂文增加了批判的力量,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感染力。鲁迅对昆虫学非常熟悉,所以他能随手选取恰当的昆虫加以解剖。鲁迅在《春末闲谈》中指出“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用毒针在青虫的‘运动神经球’上一螫”,把它麻醉成半死不活状态,然后“在它身上产下蜂卵”,慢慢孵化子女。形象地刻画出统治者利用愚民手段害民的“高招儿”。

  鲁迅学过医学,学过解剖学。他的杂文就有了“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他“也照污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因此,他的杂文准确、鲜明、生动,也更具有战斗力。谈到创作小说《狂人日记》,鲁迅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

  对于造林、治水等课题,鲁迅在一些文章中都有所涉及,并且论述得十分精辟。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十分新鲜、亲切。鲁迅在1919年《坟·我之节烈观》中说,“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患,没有新知识的结果……”近些年来出现的毁林毁木事件,还不都是“没有新知识”,即没有自然科学知识造成的吗?

  鲁迅在《新秋杂识》中对武士蚁掠夺别的蚂蚁的幼虫作奴隶是深恶痛绝的,并指出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长大,不但失掉天真,还变得呆头呆脑,是我们时时看见的……不是教科书,就是儿童书,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但那里面讲的是什么呢?要将我们的孩子们造成什么东西呢?却还没有看见战斗的批评家论及,似乎已经不大有人注意将来了。”鲁迅预测的“将来”又如何呢?我们看到各种粗制滥造、内容低下而装饰华贵的课外书及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教材不也正“黄河决口似的向孩子们滚过去”吗?小学生的书包虽日见鼓胀,却少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譬如建楼需要打底角,那自然科学知识应是人们完善自己不可缺少的“底角”。一个人尤其青少年得不到自然科学的滋润,就不懂得自然,不懂得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也就不懂得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起的作用,更谈不上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因此,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对我们分辨是非,识别伪科学骗子和抨击反科学谬论是大有裨益的。

(文/赵昌治)

(1)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短语分别指什么内容?引用鲁迅语的目的是什么?

①很残忍的凶手:(不超过1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极高明的解剖学家:(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引用鲁迅话的目的;(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段画线的这个比喻句,作者旨在论证青少年应怎样?(根据文段意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试分别从三个方面归纳。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自然科学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举例说鲁迅幼年就喜欢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是论证鲁迅是“传播和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先驱”的论据之一。

B.作者说鲁迅杂文有“放大镜”、“显微镜”的功能,这是比喻的说法,说鲁迅的杂文深刻,入木三分。

C.“没有新知识”意在论证“新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D.作者引用鲁迅《新秋杂识》,目的是论证应从孩子时起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

E.本文的主旨是提倡读点鲁迅,读点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

F.作者善于运用例证、引证等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设计指导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者,秦也(灭族,杀尽)

B.

后人哀之而不之(借鉴)

C.

而族灭也(必须,应该)

D.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

(2)

对下列句子中“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A.

则思正身以黜

B.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辞楼下殿,来于秦

(4)

对下列句中“后人”的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  ]

A.

“后人”①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B.

“后人”②是指秦朝以后的人。

C.

“后人”③是指唐朝以后的人。

D.

“后人”④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5)

根据要求默写课文有关语句。

(1)最后总结出秦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作者给后人敲警钟的一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设计必修五语文语文版 语文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也许《鲁滨逊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它是一部杰作,它之所以是杰作,主要是因为作者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感。为此,他处处使我们受挫,受嘲弄。让我们大体上看看本书的主题,把它和我们的先人之见加以比较。我们知道,这是写一个人在经历了多次危险和冒险之后,孤身一人被弃于一个荒岛的故事。仅仅这一暗示——危险,孤独,荒岛——就足以引起我们的向往,期待着在世界边缘一个遥远的地方;日出和日落;一个同人类隔绝的人,孤独地思考着社会的本质和人们的奇风异俗。在翻开本书之前,也许我们就已经把期望它给我们的那种愉快模糊地勾画出来。我们读下去,读每一页我们都受到粗暴的顶撞。没有日落日出;没有寂寞,没有人。相反,只有一个大瓦罐摆在我们面前。即是说,我们得知那是一六五一年九月一日。主人公的名字叫鲁滨逊·克罗索;他的父亲害痛风。显而易见,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态度。现实,事实,实质将支配以下整个故事。我们必须赶快彻底改变我们的勾画: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我们每次出动搜寻关于这些透视的基本方位——上帝,人,大自然——的信息,都遭到无情的常识的断然拒绝。鲁滨逊想到上帝:“有时,我告诫自己,苍天为什么这样完全毁了它的生灵——但总有什么东西很快回到我身上,阻止这些想法。”上帝不存在。他想到自然,田野“装饰着野花和青草,到处都是繁茂的树林”,但是树林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庇护大量可以驯养、可以教它说话的鹦鹉。大自然不存在。他考虑他打死的人。应当马上把他们埋了,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太阳下曝晒,不久就会发臭”。死亡不存在。除了一个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即是说,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人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

  那么,让我们回到开头处,再重复一遍,“我于一六三二年出生于约克城一个体面人家”。没有比这一句更平易,更实际的开头。我们清醒地受其引导,去思考井井有条的勤奋的中产阶级生活的种种福分。他让我们相信,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最幸运。显贵们可怜,穷人也一样;这两种人都不免心神不宁,忧虑不安;处于卑微与显贵之间的中间地位最好;它的优点——有节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过。可是,一个中产阶级青年倒了霉竟然傻里傻气迷上了冒险,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1)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如果要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感,他就必须处处使读者受挫,受嘲弄。

B.

“鲁滨逊想到上帝:‘有时,我告诫自己,苍天为什么这样完全毁了它的生灵——但总有什么东西很快回到我身上,阻止这些想法。’上帝不存在。”“总有什么东西”是指鲁滨逊心中的信仰,笃信上帝存在,上帝是他的精神支柱。“上帝不存在”只是指上帝存在于心,与前文并不矛盾。

C.

透视法则就是让读者摈弃幻想、浪漫、愉悦,以痛苦的心态来阅读作家的作品。

D.

“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人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之所以如此,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新旧思维交锋,从拒绝到接受,被笛福的思想潜移默化了。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如果不用透视法则来创作《鲁滨逊漂流记》,那么从当时英国文坛流行的文风来看,这部小说很有可能有浪漫的气息、温暖碧绿的田野、上帝与主人公的神人交流等情景。

B.

鲁滨逊埋葬亡者首要不是从道德角度出发,而是认为“因为他们在太阳下曝晒,不久就会发臭”。可见在孤独的岛屿上,生存成了第一要素,但这绝不是道德沦丧。

C.

“倒了霉”“傻里傻气”“令人遗憾”等词语其实是反语,是对鲁滨逊虽为中产阶级一员,却有勇于探险、冒险进取精神的褒扬与肯定!

D.

“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意在告诉读者,上帝是存在的,为了怜悯孤独的鲁滨逊,屈尊降位,在天边抬眼可见,只要心中有上帝。

(3)

“我们每次出动搜寻关于这些透视的基本方位——上帝,人,大自然——的信息,都遭到无情的常识的断然拒绝。”“断然拒绝”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即是说,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人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这里的“愿意给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原文中有一句话说“死亡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山势高而险。

(1)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断岸千尺
断岸:陡峭的江岸
B.如此夜何
良:美好的
C.攀栖鹘之
危:危险
D.乎中流
放:不拘束,使任意行动

(2)下面两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是岁十月之
待子不时之需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
②咸愚辱焉

A.两个“望”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望”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望”不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望”不同,两个“以”相同

(3)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以待子不时之需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俯冯夷之幽宫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选出都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

①掠予舟而西也
②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③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⑤横江东来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⑦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履巉岩
A.①④⑥⑧
B.①②⑤⑧
C.②③⑦
D.③④⑤⑦

(5)下列句子从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②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6)下列省略句填充有误的一项是

[  ]

A.是岁十月之望,(余)步自雪堂

B.(余)归而谋诸妇

C.盖二客不能从(余)焉

D.(道士)过临皋之下

(7)下面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环顾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们边走边唱,相互唱和应答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

C.顾安所得酒乎——回想一下从哪里能得到酒呢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快到半夜的时候,向四周望去,一片寂静空旷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据说此赋为苏轼三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从内容上看,前赋重在写水,此文重在写山。

B.这篇赋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了一层缥缈的气氛,暴露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但消极之中仍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

C.从描写的景象看,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D.从境界上说,前赋安谧幽静,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山势高而险。

(1)下面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断岸千尺
断岸:陡峭的江岸
B.如此夜何
良:美好的
C.攀栖鹘之
危:危险
D.乎中流
放:不拘束,使任意行动

(2)下面两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是岁十月之
待子不时之需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
②咸愚辱焉

A.两个“望”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望”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望”不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望”不同,两个“以”相同

(3)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以待子不时之需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俯冯夷之幽宫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选出都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

①掠予舟而西也
②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③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⑤横江东来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⑦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履巉岩
A.①④⑥⑧
B.①②⑤⑧
C.②③⑦
D.③④⑤⑦

(5)下列句子从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②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6)下列省略句填充有误的一项是

[  ]

A.是岁十月之望,(余)步自雪堂

B.(余)归而谋诸妇

C.盖二客不能从(余)焉

D.(道士)过临皋之下

(7)下面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环顾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们边走边唱,相互唱和应答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

C.顾安所得酒乎——回想一下从哪里能得到酒呢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快到半夜的时候,向四周望去,一片寂静空旷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据说此赋为苏轼三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从内容上看,前赋重在写水,此文重在写山。

B.这篇赋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了一层缥缈的气氛,暴露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但消极之中仍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

C.从描写的景象看,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D.从境界上说,前赋安谧幽静,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