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栏目主持人动情地说,整治环保要靠大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B.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C.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是各国人民创新、交流的平台,她将打开未来城市的大门,
      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D.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在今年的团体赛中取消了“综合素质考核”,这一看似微小的举措却引起
      了热议。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会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栏目主持人动情地说,整治环保要靠大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B.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C.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是各国人民创新、交流的平台,她将打开未来城市的大门,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D.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在今年的团体赛中取消了“综合素质考核”,这一看似微小的举措却引起了热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  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  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  愆:延误    D.同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老:衰老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    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蒙故业,因遗策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    “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 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津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校模(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  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  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  愆:延误    D.同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老:衰老

2.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    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蒙故业,因遗策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    “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 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愆:延误D.同守元气,所以老其师老:衰老
小题2: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蒙故业,因遗策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 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津市耀华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校模(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愆:延误D.同守元气,所以老其师老:衰老
【小题2】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蒙故业,因遗策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 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      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其未至     夺:改变

C.克期不,布阵有方         愆:延误

D.固守元气,所以其师        老:衰老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B

 

A

 
病方衰,则必穷其所        本各平之药,而峻药补之

沛公乃夜驰沛公军        夫夷近,则游者众

D

 

C

 
挟宿食而病者,先除食      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无忘乃父之志         蒙故业,遗策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③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译文:                                            

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渍。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布阵有方——愆:延误
D.固守元气,所以其师——老:衰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病方衰,则必穷其所②乃夜驰沛公军
B.①本和平之药,而峻药补之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C.①挟宿食而病者,先除食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②蒙故业,遗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作者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使人易于接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吾负神明,而使汝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湖北省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4.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  B.宫中卑湿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厌:满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吾负神明,而使汝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B.②⑤⑥C.①③④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