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
      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
      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
      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
      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
      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
      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
      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
      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高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策……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笔杆”比成“曙光”,是因为曙光光芒万丈,给人温暖的感觉。
  2. B.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摇篮”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平有边际,有依靠,使人感到安适的特点。
  3. C.
    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运用排比手法,列举狼嗥对于多种事物的不同意义,表现作者对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表达对人类无视生态规律的愤慨之情。
  4. D.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运用拟人手法,体现欧·亨利作品语言的幽默、风趣和俏皮,渲染出悲剧性的喜剧色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一全优设计语文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芋老人传

周容[注]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人与相国有旧      谓:以为。

B.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臼 井:汲井水。

C.

闻甲落,笑不顾,交以绝  落魄:穷困不得志。

D.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曰  谢:感谢。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以下各项句子中,分别属于“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和“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现的一组是

[  ]

A.

B.

C.

D.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

作者由“相国食芋”提炼出“芋视”一词,不仅以名词作状语,借用比喻方式形象地表现出行动的特征,而且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行动者对承受者的漠视、忘恩、负义、背叛等复杂态度,文笔简洁有力,富有讽刺意味。

C.

芋老人同《论语·微子》中的荷蓧丈人和《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丈人,以及韩愈笔下的圬者王承福、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一样,都是处微贱,操末业,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的人,成为历代传记文学中的重要形象。

D.

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对卖国士大夫的切齿之恨。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2)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3)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题型:013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  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 “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  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  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现代文必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猛虎和蔷薇》(余光中)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因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无法说清的话;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怒马,如飞瀑,其一如夜莺,如驯羊,如静池。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他显然因此种阳刚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其实东坡之词何尝都是“大江东去”?“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恐怕也只合十七八女郎慢声低唱吧?而柳永的词句“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又是何等境界!他如王维以清淡胜,却写过“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诗句;辛弃疾以沉雄胜,却写过“罗帐昏灯,哽咽梦中语”的词句。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人微。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非蔷薇,猛虎便成了粗汉;非猛虎,蔷薇便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二十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1)作者说“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里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这两种本质是什么?

答:                                 

(2)“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说“更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试从原文中摘录原话或自己组织语言解释。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诗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以象征的写法,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无法说清的话,它象征了人性国度里的两种相对的本质以及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

B. 作者以宋词为例,说明尽管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但豪放派也有为情所困之时,婉约派也有豪情万丈之举,以此来说明人是兼有两种相对的本质的。

C. 人虽然兼有两种气质,但由于所占的比例不同,表现出的气质的强弱也不同。一般说来,气质强的给人以强烈的感觉,而弱的气质相对给人的感觉也弱些。

D.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行诗通过“细嗅”一词形象地表达了两者相容、和谐的状态。

E. 表现手法上,本文除了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名言、警句,为文章增色外,还运用了比喻、象征、借代、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教材完全解读 苏教版课标版 高中语文 必修1 苏教版课标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友人论学书

[清]顾炎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在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颇承友朋一日之长 推:尊重

B.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 性命:心性与天命

C.

我以文 博:渊博

D.

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出处:入仕与归隐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现在社会上一般君子的求学态度的一组是

①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②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

③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④求一贯之方

⑤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⑥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  ]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提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号召学者以研究经史为务,以潜修躬行为本,务使有用有守,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

古今之人在治学的态度、方法、目的上,可谓是天壤之别,由此今人治学的虚伪密疏、不务实际也就昭然若揭,但作者并未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C.

古人在处世的态度上更注重君子的德行节操,经常谈及“去就、辞受、取与”问题,一言一行讲究有“耻”。

D.

文章除大量引用儒家经典以说明自己的见解、批评今人不务实的思想以外,给人另一突出印象就是论述严密,行文周到,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论证问题,体现了大学问家作为清代考据学的开山之祖其行文周密、论证充分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