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列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A.韩非子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论证,是为了证明“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的观点。
B.韩非子认为统治者应该进行大胆革新,而不是拘泥于古法和旧制度。
C.韩非子主张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有进步意义。
D.韩非子以守株待兔设喻,揭示了“法先王”的可笑,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吉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5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
  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节选自《后汉书·郭陈列传》)
1.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世衣冠/衣冠:借指士大夫、官绅  
B. 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关:关押  
C. 伏惟天恩莫不荡宥/伏惟:伏在地上想    
D.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无虑:大约、大概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太守寇恂弘为决曹掾 ②皆美于徐公
B.①事皆施行,著令 ②以全人命,有益
C.①显宗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 ②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D.①诸弘所决者,退无怨情 ②且汉制棨戟即斧钺
3.下面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躬掌法宽平的一组是(     )
①于法,彭得斩之
②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③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④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
⑤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⑥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
A.③⑤⑥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躬家族世代为官,父亲郭弘是当年著名的断案专家,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精通法律,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
B.郭躬认为,按照法律,秦彭应该斩首,但是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
C.郭躬认为,犯罪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对过失犯罪的应比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D.郭躬认为皇恩浩荡宽宏,在押死刑犯在大赦时都获得了新生,但大赦令还没恩及那些已经逃亡的死刑犯。
5.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
①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扬州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追和①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①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辙亦海康    迁:贬官

B.

而实腴     癯:清瘦

C.

自量为己必俗患 贻:留下

D.

其出进退    处:处所

(2)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

①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②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

①惟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穷苦

C.

①诗有古人之风      ②其学日进

D.

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自托于渊明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做评论的态度。

C.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机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追和陶渊明诗引》)

(2)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始得西山宴游记》)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六国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2011学年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高二11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A.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洗头
C.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D.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同“择”,选择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D.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报任安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对朋友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B.选文乙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问答,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浪漫。
C.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是我们的精神榜样。
D.从上述两个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感情,也能体会到屈原对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诠释。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题4】翻译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
(《新唐书·来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高其选高:高,与“低”相对。
C.副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被:蒙受,普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笃志为文章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B.①以承宗庙、母天下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①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D.①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②事如此,此必及我
小题3: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②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   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建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
与吴质书
魏·曹丕
①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②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③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④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⑤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⑥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
注:①指徐干、陈琳、应瑒、刘祯等。 ②相传尧让位给许由,许由不受,隐居于箕山。 ③“于邑”同“呜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离:离散
B.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遂:如愿
C.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逮:及、达到
D.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更:经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善刀而藏之
C.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多于南亩之农夫
D.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各项关于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昔年疾疫流行,曹丕的很多文友相继病逝。他痛失知己,伤心不已,曾将亡友的诗文遗作整理,辑录成集,以作纪念。
B.文章以伤逝为主,追念旧游,哀悼亡友,自伤年高,表现了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惆怅。
C.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作者与包括徐伟长在内的建安七子各人的交往,第三段更对建安七子的德行、才学及其诗文予以详细地评述。
D.这篇书信体抒情散文“前段念往,后段悲来”,有一层慷慨悲凉的情感色彩,这与当时已为帝的曹丕遭逢建安时期战乱不无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2――36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语段节选自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3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民间

B.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同寻常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看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惋惜

3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及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因为,介词

B.不能容于远近                                       被,介词

C.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什么,疑问代词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或者,连词

3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路也不回头。)

B.不敢复有株治。                     (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发生。)   

C.佯狂不知所之者。                   (有假装疯癫,不知逃到哪里去的。)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假使让这五人保住他们的头领。)

35、下列对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阉之乱”时,缙绅多“易其志”,而出身“编伍”的五人却能“蹈死不顾”,通过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正义感。

B.拿高爵显位者为保全性命,或脱身以逃,或剪发杜门的辱人贱行与五人的英勇牺牲作比,突出了五人之死死得高尚,死得有意义。

C.把周公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之事与五人得以加其土封,使四方之士“拜且泣”的结局进行对比,以突出五人之死的影响之大。

D.拿五人自身如果“老于户牖之下”尽其天年,与现在“激昂大义”而死进行对比,以突出现在的死价值重大影响深远。

36、下列不属于体现五人之死重大意义的一项是

A.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B.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C.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
与吴质书
魏·曹丕
①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②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③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④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⑤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⑥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
注:①指徐干、陈琳、应瑒、刘祯等。 ②相传尧让位给许由,许由不受,隐居于箕山。 ③“于邑”同“呜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离:离散
B.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遂:如愿
C.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逮:及、达到
D.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更:经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善刀而藏之
C.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履醢于子路多于南亩之农夫
D.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各项关于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昔年疾疫流行,曹丕的很多文友相继病逝。他痛失知己,伤心不已,曾将亡友的诗文遗作整理,辑录成集,以作纪念。
B.文章以伤逝为主,追念旧游,哀悼亡友,自伤年高,表现了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惆怅。
C.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作者与包括徐伟长在内的建安七子各人的交往,第三段更对建安七子的德行、才学及其诗文予以详细地评述。
D.这篇书信体抒情散文“前段念往,后段悲来”,有一层慷慨悲凉的情感色彩,这与当时已为帝的曹丕遭逢建安时期战乱不无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11月份高三百题精练(1)科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宋)

  予以罪废,无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苹树郁然,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秸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原碕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⑤,光影会合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哉!

  噫!人固动物⑥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闽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僦(ji)):租赁。

  ②燠(y)):热。

  ③杠:小桥。

  ④碕(q0):曲折的河岸。

  ⑤榦(g4n):树干。

  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1)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阜广水     崇:高

B.

形骸既则神不烦 适:到……去

C.

不亦哉     鄙:鄙陋

D.

予既而获斯境  废:(被)罢黜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予以罪废,无

又间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B.

南,其地益阔

严大国威以修敬也

C.

光影会合轩户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

D.

因之复能见内外失得之原

浩浩如冯虚御风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D.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

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

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

D.

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

本州辟,不就。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

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咸服焉。

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

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躬亲侍养    躬:亲自

B.含课励家人   课:督促

C.豫讨苏峻功   豫:预先

D.为恶彰露    彰:明显,显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含“雅重行实,抑绝浮伪”的一组是

(1)本州辟,不就   (2)隐伏之奸,非圣不诛   (3)简而有恩,明而能断

(4)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  (5)惟与邓攸深交  (6)遗命素棺薄敛

A.(1)(2)(3)  B.(4)(5)(6)  C.(1)(3)(5)  D.(2)(4)(6)

3.下列对文中有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母亲和妻子服侍的有些厌倦,颜含却放弃一切家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江南豪右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曾被任命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他回答说:“先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召出来,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不要几年,就会户给人足,礼乐教化得以恢复。”

C.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D.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丧事期间邻居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2)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B.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咎:责怪
C.余自齐安舟行临汝适:前往
D.因笑谓迈曰:“汝之乎?”识:认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四人拥火以入独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入愈深,其进愈难古人不余欺
C.不出,火尽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
D.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特美丽的景色,往往在偏远险要的地方,而能观赏到的人却很少。
B.苏轼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尊重事实的精神,也让他在游览中获得喜悦。
C.两段文字夹叙夹议,因事见理,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D.王文概括地叙写景物,记叙得简要明白;苏文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3分)
(2)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