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伦 伦理道德 冰屑 不屑一顾 B.屈服 咄咄逼人 飘泊 淡泊明志 C.瓦菲 匪夷所思 凌侮 壮志凌云 D.讴歌 沤心沥血 忸怩 泥古不化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侠”在宋代,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存在趋于消失,但歌咏侠的文学作品却延续不衰。体现大众文化道德准则的侠伦理在唐代开始渗入到精英文化中,使“侠”的道德关系和伦理准则得以确立,侠义精神中的一部分也就成为全民接受的规范而积淀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至宋代,经过儒家伦理兼容并包的改造,“忧国忧民”等一系列儒家观念更扩大了侠的伦理内涵。在被视为“艳科”的宋词中,闪烁着侠文化的异彩。尽管受到词的体裁限制,宋词并没有全面体现宋代侠文化的所有特征。
传统的侠虽然“羞伐其德”,但重视个人名誉,信守承诺,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自己的名誉。到了宋代,由于唐代侠文化和上层文化的相互交融及对士大夫影响至深的宋代儒学对侠文化的渗透,使宋代的侠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侠的精神从小群体的江湖侠义进一步升华到了家国大义,不仅“为国为民”,还进而和建功立业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重大变化,显然和继承侠文化的主体为文人士大夫是分不开的。
宋词中作为侠义伦理传承主体的文人士大夫亦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儒家积极人世、乐观进取的思想,必然植根于其灵魂深处。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可见,苏轼幼年就立志要成为范滂那样为官清厉正直、疾恶如仇、奋发有为之人。对文人士大夫而言,儒家思想终其一生的浸染,使他们给侠伦理注入新内容实属在所难免。与此同时,贯穿于整个宋代的民族矛盾以及两宋的最后灭亡,使文人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空前强烈。他们抚剑悲歌,谱写了一曲曲激昂慷慨的篇章,表达了驱除鞑虏、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抒发了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苦闷悲愤,怒斥贪鄙误国的奸佞小人,表现了冲天的侠节豪情。在这些词中,“剑”的意象频繁出现,作为侠伦理的核心意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成为文人士大夫侠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精神的象征。
宋词中的侠文化表现出的建功立业的特征,使侠义精神和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建安游侠诗“积极刚健的入世情怀”,同时又有所发展。一方面升华了侠义伦理,而但另一方面也喻示着侠伦理精神的蜕变,当侠阶层退隐在历史的幕后,知识分子继承并改造了侠的伦理精神,此后,侠的独立品格逐渐失落了,明清侠义小说中为官府效力的爪牙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侠的核心特征。同时,宋词对侠文化的表现与描写,也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侠客形象。
【小题1】下列关于“侠”和“侠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侠是一个特殊阶层,传统意义上他们重视个人名誉,信守承诺。这与宋词中的侠客形象有所不同。 |
B.侠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文学作品中虽然延续不衰,但其独立品格在文人士大夫的继承改造中却逐渐失落,至明清则完全没有了核心特征。 |
C.宋代侠文化中,侠的精神突破了小群体的江湖侠义,表现出与建功立业的要求相结合的为国为民的新特点。 |
D.侠文化在宋词中表现出的新内涵,既是对传统侠义伦理的升华,也喻示着传统侠伦理精神的蜕变。 |
A.侠义伦理传统的传承者是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儒家思想的信奉者。 |
B.唐代侠文化和上层文化相互交融以及宋代儒学的渗透。 |
C.宋词中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侠客形象,他们抚剑悲歌,有着冲天的侠节豪情。 |
D.民族矛盾和两宋的灭亡激发了文人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
A.宋词中侠的伦理升华到家国大义与其传承主体受儒家思想终其一生的浸染有关。 |
B.宋代侠文化的所有特征之所以没有在宋词中全面体现出来,是受被视作“艳科”的词的内容限制。 |
C.侠伦理深入精英文化中,使部分侠义精神在唐代成为全民接受的规范而积淀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 |
D.尽管宋代侠这一阶层已趋于消失,但其精神特性却为两宋的文人士大夫所继承,并表现在宋词中。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四川省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侠”在宋代,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存在趋于消失,但歌咏侠的文学作品却延续不衰。体现大众文化道德准则的侠伦理在唐代开始渗入到精英文化中,使“侠”的道德关系和伦理准则得以确立,侠义精神中的一部分也就成为全民接受的规范而积淀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至宋代,经过儒家伦理兼容并包的改造,“忧国忧民”等一系列儒家观念更扩大了侠的伦理内涵。在被视为“艳科”的宋词中,闪烁着侠文化的异彩。尽管受到词的体裁限制,宋词并没有全面体现宋代侠文化的所有特征。
传统的侠虽然“羞伐其德”,但重视个人名誉,信守承诺,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自己的名誉。到了宋代,由于唐代侠文化和上层文化的相互交融及对士大夫影响至深的宋代儒学对侠文化的渗透,使宋代的侠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侠的精神从小群体的江湖侠义进一步升华到了家国大义,不仅“为国为民”,还进而和建功立业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重大变化,显然和继承侠文化的主体为文人士大夫是分不开的。
宋词中作为侠义伦理传承主体的文人士大夫亦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儒家积极人世、乐观进取的思想,必然植根于其灵魂深处。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可见,苏轼幼年就立志要成为范滂那样为官清厉正直、疾恶如仇、奋发有为之人。对文人士大夫而言,儒家思想终其一生的浸染,使他们给侠伦理注入新内容实属在所难免。与此同时,贯穿于整个宋代的民族矛盾以及两宋的最后灭亡,使文人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空前强烈。他们抚剑悲歌,谱写了一曲曲激昂慷慨的篇章,表达了驱除鞑虏、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抒发了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苦闷悲愤,怒斥贪鄙误国的奸佞小人,表现了冲天的侠节豪情。在这些词中,“剑”的意象频繁出现,作为侠伦理的核心意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成为文人士大夫侠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精神的象征。
宋词中的侠文化表现出的建功立业的特征,使侠义精神和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建安游侠诗“积极刚健的入世情怀”,同时又有所发展。一方面升华了侠义伦理,而但另一方面也喻示着侠伦理精神的蜕变,当侠阶层退隐在历史的幕后,知识分子继承并改造了侠的伦理精神,此后,侠的独立品格逐渐失落了,明清侠义小说中为官府效力的爪牙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侠的核心特征。同时,宋词对侠文化的表现与描写,也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侠客形象。
1.下列关于“侠”和“侠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侠是一个特殊阶层,传统意义上他们重视个人名誉,信守承诺。这与宋词中的侠客形象有所不同。 |
B.侠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文学作品中虽然延续不衰,但其独立品格在文人士大夫的继承改造中却逐渐失落,至明清则完全没有了核心特征。 |
C.宋代侠文化中,侠的精神突破了小群体的江湖侠义,表现出与建功立业的要求相结合的为国为民的新特点。 |
D.侠文化在宋词中表现出的新内涵,既是对传统侠义伦理的升华,也喻示着传统侠伦理精神的蜕变。 |
2.下列各项,哪一项不属于宋词中的侠文化表现出的建功立业特征的原因
A.侠义伦理传统的传承者是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儒家思想的信奉者。 |
B.唐代侠文化和上层文化相互交融以及宋代儒学的渗透。 |
C.宋词中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侠客形象,他们抚剑悲歌,有着冲天的侠节豪情。 |
D.民族矛盾和两宋的灭亡激发了文人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侠的伦理升华到家国大义与其传承主体受儒家思想终其一生的浸染有关。 |
B.宋代侠文化的所有特征之所以没有在宋词中全面体现出来,是受被视作“艳科”的词的内容限制。 |
C.侠伦理深入精英文化中,使部分侠义精神在唐代成为全民接受的规范而积淀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 |
D.尽管宋代侠这一阶层已趋于消失,但其精神特性却为两宋的文人士大夫所继承,并表现在宋词中。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上海市十校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①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可能是实情。它说的是事物较深层次的问题,离现象世界较远,也发展出一套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德国哲学及其表达方式可能是其典范。叔本华称,康德的书具有“辉煌的枯燥性”,我想叔本华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这里“辉煌”是肯定其学说的深刻,“枯燥性”可能就是指复杂艰深,很难读懂。我国康德的研究者郑昕先生说,超过康德可能有新东西,绕过康德只能是坏的哲学。如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这当然是必须的。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不过,任何表达方式发展到极致就有些让人消受不了。也许受德国哲学传统的影响,很多哲学工作者都有一种崇尚模糊思辨、玩弄晦涩概念,以显示自己高深的倾向。
②坦率地说,我不喜欢这种过于极端的倾向。在我看来,哲学家,即便是大师级的哲学家的中心思想都是明确的,之所以长篇大论只是为了向别人,特别是那些假想的“敌人”提供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这些论证就像架在城堡围墙上的大炮,是用来吓唬潜在敌人的。而城堡本身并不怎么复杂。哲学家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如若“攻防”太过繁复,读者在这概念的迷宫中往往会迷失方向,难以接近论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我想,言说与写作尽管免不了要有逻辑的“铺陈”,但应尽量使之线索清晰、明白晓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应当有深入浅出的表达,这应当是现代写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③不过,这大概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各类人物,特别是学者中,认为文字上容易明了的东西大概是浅薄的,而口气大的,充满生造术语或搬用遥远学科概念,语言晦涩难懂的,大概是高深的。结果,那些扎扎实实、文字明了易懂的作者不被重视,而说大话、玩概念、搬用或生造术语的作者却博得青睐。
④我觉得现在国内出版的哲学著作仍然有这个特点。这种晦涩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很难确认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可能是错误的。当一个哲学思想的表达如此含糊和艰涩,以致人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想说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使得人们甚至不能说:“亲爱的教授,这是错误的”。如果人们真的想要负责任地谈论,人们就必须明白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能够指出他的哪些谈论是错误的。这种晦涩的谈论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讨论中,当然,首先是在哲学中,甚至到达这种地步,如果某个人以人们能够接受的语言,简单而清楚地谈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对真正的学术一窍不通。
⑤就说海德格尔吧,去读读他的 《艺术作品的本源》,多么吸引人的一个题目!可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进入了一个概念的迷宫。可全世界大多数自称哲学家的人都在钦佩和效仿海德格尔,看看他给世界开出的处方,听起来辉煌灿烂,实际上却毫无内容。他宣扬的所谓 “诗意地栖居”的学说,看上去那么美,但当他在课堂上行纳粹礼,喊:“嗨,希特勒”时,这个“栖居”显然不像是“诗意”的。我当然不否认他有一些“深刻的”言说,我有时也喜欢引用,但他的整个学说却是让人难以消受的。由于他自己声称他的思想深奥难懂,于是读者也跟着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我怎么都觉得人们的赞美声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些 “众人”,就让我做那个看不见皇帝身上的“新衣”,任由那些“众人”嘲笑的孩子吧!
⑥波普是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他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也因此,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他指出,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关于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关于语言污染人们却很少谈到,然而它却是更严重的问题。这不仅因为它的发展日甚一日,而且因为它侵蚀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义务和良心。
⑦当我们在民众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地空谈。波普在其晚年出版的 《寻求更好的世界》一书中说,“知识分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责任,由于他拥有从事研究的特权和条件,因此他对周围的人(或社会)也负有义务,即把他的研究结果以最简单清楚的形式十分谦虚谨慎地陈述出来。最坏的事情就是,知识分子试图在社会面前以伟大的先知自居,并用含混晦涩的哲学去影响人们,这是对神圣精神的犯罪。谁不能简单清楚地陈述,谁就应该沉默并继续工作,直到他能清楚地表达为止”。我很欣赏波普的这段话,知识分子负有不可取代的对有关文化、国事、尤其是伦理问题进行公开讨论的责任。他必须学着做一个能清晰、简约说话的人,这是让别人能够对此表达意见的前提,除非你害怕别人对你的质疑。
(选自2012.2.11《解放日报》第6版)
【小题1】联系上下文,为第②段空白处选项填空。(2分)
A.因为所以 | B.虽然但 | C.即便也 | D.由于因此 |
A.康德的书具有 “枯燥性”,但也有新东西,为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 |
B.文中作者把“哲学道理”和“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分别比作“城堡”和“大炮”。 |
C.作者把那些赞美深奥难懂的海德格尔学说思想的人,比作《皇帝的新衣》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 |
D.作者推崇波普,因为他是一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 |
A.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
B.晦涩的谈论方式可以休矣 |
C.以简约的方式谈问题 |
D.做一个清晰简约说话的人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上海市十校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分)
①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可能是实情。它说的是事物较深层次的问题,离现象世界较远,也发展出一套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德国哲学及其表达方式可能是其典范。叔本华称,康德的书具有“辉煌的枯燥性”,我想叔本华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这里“辉煌”是肯定其学说的深刻,“枯燥性”可能就是指复杂艰深,很难读懂。我国康德的研究者郑昕先生说,超过康德可能有新东西,绕过康德只能是坏的哲学。如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这当然是必须的。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不过,任何表达方式发展到极致就有些让人消受不了。也许受德国哲学传统的影响,很多哲学工作者都有一种崇尚模糊思辨、玩弄晦涩概念,以显示自己高深的倾向。
②坦率地说,我不喜欢这种过于极端的倾向。在我看来,哲学家,即便是大师级的哲学家的中心思想都是明确的,之所以长篇大论只是为了向别人,特别是那些假想的“敌人”提供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这些论证就像架在城堡围墙上的大炮,是用来吓唬潜在敌人的。而城堡本身并不怎么复杂。哲学家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如若“攻防”太过繁复,读者在这概念的迷宫中往往会迷失方向,难以接近论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我想,言说与写作尽管免不了要有逻辑的“铺陈”,但应尽量使之线索清晰、明白晓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应当有深入浅出的表达,这应当是现代写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③不过,这大概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各类人物,特别是学者中,认为文字上容易明了的东西大概是浅薄的,而口气大的,充满生造术语或搬用遥远学科概念,语言晦涩难懂的,大概是高深的。结果,那些扎扎实实、文字明了易懂的作者不被重视,而说大话、玩概念、搬用或生造术语的作者却博得青睐。
④我觉得现在国内出版的哲学著作仍然有这个特点。这种晦涩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很难确认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可能是错误的。当一个哲学思想的表达如此含糊和艰涩,以致人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想说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使得人们甚至不能说:“亲爱的教授,这是错误的”。如果人们真的想要负责任地谈论,人们就必须明白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能够指出他的哪些谈论是错误的。这种晦涩的谈论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讨论中,当然,首先是在哲学中,甚至到达这种地步,如果某个人以人们能够接受的语言,简单而清楚地谈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对真正的学术一窍不通。
⑤就说海德格尔吧,去读读他的 《艺术作品的本源》,多么吸引人的一个题目!可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进入了一个概念的迷宫。可全世界大多数自称哲学家的人都在钦佩和效仿海德格尔,看看他给世界开出的处方,听起来辉煌灿烂,实际上却毫无内容。他宣扬的所谓 “诗意地栖居”的学说,看上去那么美,但当他在课堂上行纳粹礼,喊:“嗨,希特勒”时,这个“栖居”显然不像是“诗意”的。我当然不否认他有一些“深刻的”言说,我有时也喜欢引用,但他的整个学说却是让人难以消受的。由于他自己声称他的思想深奥难懂,于是读者也跟着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我怎么都觉得人们的赞美声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些 “众人”,就让我做那个看不见皇帝身上的“新衣”,任由那些“众人”嘲笑的孩子吧!
⑥波普是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他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也因此,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他指出,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关于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关于语言污染人们却很少谈到,然而它却是更严重的问题。这不仅因为它的发展日甚一日,而且因为它侵蚀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义务和良心。
⑦当我们在民众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地空谈。波普在其晚年出版的
《寻求更好的世界》一书中说,“知识分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责任,由于他拥有从事研究的特权和条件,因此他对周围的人(或社会)也负有义务,即把他的研究结果以最简单清楚的形式十分谦虚谨慎地陈述出来。最坏的事情就是,知识分子试图在社会面前以伟大的先知自居,并用含混晦涩的哲学去影响人们,这是对神圣精神的犯罪。谁不能简单清楚地陈述,谁就应该沉默并继续工作,直到他能清楚地表达为止”。我很欣赏波普的这段话,知识分子负有不可取代的对有关文化、国事、尤其是伦理问题进行公开讨论的责任。他必须学着做一个能清晰、简约说话的人,这是让别人能够对此表达意见的前提,除非你害怕别人对你的质疑。
(选自2012.2.11《解放日报》第6版)
1.联系上下文,为第②段空白处选项填空。(2分)
A.因为所以 |
B.虽然但 |
C.即便也 |
D.由于因此 |
2.第②段中“铺陈”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第①段中“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一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评析。(3分)
4.下列各项对文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康德的书具有 “枯燥性”,但也有新东西,为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 |
B.文中作者把“哲学道理”和“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分别比作“城堡”和“大炮”。 |
C.作者把那些赞美深奥难懂的海德格尔学说思想的人,比作《皇帝的新衣》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 |
D.作者推崇波普,因为他是一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 |
5.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3分)
A.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
B.晦涩的谈论方式可以休矣 |
C.以简约的方式谈问题 |
D.做一个清晰简约说话的人 |
6.文中提到:“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其实如今社会上的“语言污染”现象既多又严重,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语言污染”的认识。(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作者通过叙述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日军的侵掠给叶廷芳造成的心理创伤。战争给他带来的恐惧刻骨铭心,也使他很快成熟起来。 |
B.战争的磨难和断臂的不幸,是叶廷芳的两段重要人生经历。作者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叶廷芳的心路历程及其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
C.文章对叶廷芳求学过程和学术成就的记叙,表现了他的心智聪慧、心理健康、意志顽强和他所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
D.卡夫卡父亲的粗暴、专制,造成了卡夫卡心理和性格的扭曲。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件和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情绪。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十校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