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及壮,为吏,为泗水亭长——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
C.将顺其美,匡其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
D.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0110 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

A.及壮,为吏,为泗水亭长——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
C.将顺其美,匡其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
D.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启东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13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
A.

及壮,为吏,为泗水亭长/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

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

C.

将顺其美,匡其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

D.

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非常讲解·教材全解全析 高中语文 必修5 (山东版) 山东版 题型:048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

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愿比死者一之  洒:洒同情之泪

B.

寡人之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C.

彼陷其民,王往而征之  溺:意为暴政害民

D.

寡人之身  及:到,达到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为其象人用之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于赵也

B.

壮者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可使制梃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C.

出以事长上  使不得耕耨以养父母

D.

兽相食,人恶之  臣死不避,厄酒安足辞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孟子“施仁政”思想的一项是

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③省刑罚,薄税敛

④深耕易耨

⑤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⑥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  ]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4)

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1—2002学年度第二学期形成性练习 高一语文 题型:013

阅读《伶官传序》中的文字,完成1-7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天,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雕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继发,泣上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以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索
B.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C.本其成败之迹
抑:压抑
D.而皆自于
人:人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属官
B.及仇雠已灭
仇雠:仇人
C.而皆自于人欤
自于:由于
D.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下题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A.①即使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吗!

②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B.①虽然说是天命,难道就能说不因为人事吗!

②你可不应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啊!

C.①即使说是天命,难道就能说不因为人事吗!

②你可不应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啊!

D.①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吗!

②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6.下题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

A.忧思劳累可以兴盛国家,犹犹豫豫可以毁灭自己,这是真切的道理啊。

B.忧虑辛劳可以建立国家,安逸舒适可以葬送自己,这是当然的道理啊。

C.忧思劳累可以兴盛国家,犹犹豫豫可以毁灭自己,这是当然的道理啊。

D.忧虑辛劳可以建立国家,安逸舒适可以葬送自己,这是真切的道理啊。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晋王与庄宗是父子关系。庄宗谨记父亲的遗志并实现了他的志愿。

B.梁、燕、契丹都曾与晋王交好,但后来背叛了。晋王因此而怀恨。

C.晋王赐庄宗三矢,寄托着对三家仇敌的仇恨,还矢表明大仇已报。

D.“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活画出庄宗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处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 慕:羡慕

B.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信:确实,果真

C.

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极:穷尽

D.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固:本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有池洼然而方

勇气闻于诸侯

B.

羲之之书晚

今君亡赵走燕

C.

夫人有一能

壮也,犹不如人

D.

又告巩曰:“愿有记。”

因击沛公

(3)

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

B.

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D.

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4)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伶官传序》中的文字,完成1-7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天,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雕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继发,泣上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以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索
B.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C.本其成败之迹
抑:压抑
D.而皆自于
人:人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属官
B.及仇雠已灭
仇雠:仇人
C.而皆自于人欤
自于:由于
D.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下题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A.①即使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吗!

②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B.①虽然说是天命,难道就能说不因为人事吗!

②你可不应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啊!

C.①即使说是天命,难道就能说不因为人事吗!

②你可不应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啊!

D.①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吗!

②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6)下题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  ]

A.忧思劳累可以兴盛国家,犹犹豫豫可以毁灭自己,这是真切的道理啊。

B.忧虑辛劳可以建立国家,安逸舒适可以葬送自己,这是当然的道理啊。

C.忧思劳累可以兴盛国家,犹犹豫豫可以毁灭自己,这是当然的道理啊。

D.忧虑辛劳可以建立国家,安逸舒适可以葬送自己,这是真切的道理啊。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晋王与庄宗是父子关系。庄宗谨记父亲的遗志并实现了他的志愿。

B.梁、燕、契丹都曾与晋王交好,但后来背叛了。晋王因此而怀恨。

C.晋王赐庄宗三矢,寄托着对三家仇敌的仇恨,还矢表明大仇已报。

D.“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活画出庄宗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处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曰正则兮        名:名字
B.纫秋兰以为佩        以为 :以之为,把它当作。
C.日月忽其不兮      淹:淹没
D.及前王之踵        武:武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摄提贞孟陬兮    何不改此度?
B、日月忽不淹兮    春与秋代序。
C、又重以修能      唯草木零落兮
D、肇锡余嘉名     夫唯捷径窘步。
3.选出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又重之以修能
C、不患人之不己知
D、指九天以为正兮
4. 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一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诗人具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
B、说明诗人在被楚王放逐后,曾经管理过花草树木。
C、此句运用了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即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
D、句中的木兰喻美好的事物;宿莽喻指丑恶的东西。
5.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千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字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日“惠济”,神日“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矾,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兵 戍:把守
B.已非它山可       拟:模仿
C.碧峰巉然孤起,上云霄  干:插
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
2.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此得名也   今已亭亭如
B.极登临胜    徙倚久而归
C.若稍饰楼观亭榭 作《师说》贻之
D.无风,亦浪涌  大风浪鸣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一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初,袁绍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西平和洽,以为冀州土平民强,英杰所利,不如荆州土险民弱,易依倚也,遂从刘表。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辟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欺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表辟南阳刘望之为从事,而其友二人皆以谗毁为表所诛,望之又以正谏不合,投传①告归。望之弟廙谓望之曰:“赵杀鸣犊,忡尼回轮②。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尘于内,则直模范蠡迁化于外,坐而自绝于时,殆不可也。”望之不从,寻复见害,廙奔扬州。南阳韩暨避袁术之命,徙居山都山。刘表又辟之,遂循居孱陵,表深恨之,暨俱,应命,除宜城长。河东斐潜亦为表所礼重,潜私谓王畅之子粲及河内司马芝日:“刘牧非霸王之材,乃欲西伯③自处,其败无日矣!”遂南适长沙。于是操以暨为丞相士曹属,潜参丞相军事,洽、廙、粲皆为掾属,芝为菅令,从人望也。

  [注]①投传:弃官而去。②回轮:中途返回。③西伯:周文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表以上客待②遂南武陵③昏世主④刘牧非霸王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3)下列各句的内容与表现刘表性格无关的一项是

[  ]

A.西平和洽,以为冀州土平民强,英杰所利,不如荆州土险民弱,易依倚也,遂从刘表,表以上客待之。

B.刘牧非霸王之材,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

C.南阳韩暨避袁术之命,徙居山都山。刘表又辟之,遂遁居孱陵,表深恨之,暨俱,应命,除宜城长。

D.表避南阳刘望之为从事,而其友二人皆以谗毁为表所诛,望之又以正谏不合,投传告归。

(4)下列判断与文段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A.本段写了袁绍与刘表各为壮大自己势力而争夺人才的情形。

B.本段写了刘表因心胸狭窄,致使人才外流的情形。

C.本段写了刘表本来无多大才能,却以周文王自居,其结果可想而知。

D.本段写了士人看出刘表难成气候,因而纷纷躲避他的情形。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刘表又辟之,遂遁居孱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土平民强,英杰所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人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