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填然
②假舟楫者,非能
③外连横而诸侯
④吾从而
⑤天下集响应
立法度,务耕织
⑦于其身也,则师焉
⑧五十者可以帛矣
匈奴七百余里
⑩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A.①②/③⑨/④⑤⑦⑧/⑥⑩
B.①②⑧/③⑨/④⑦/⑤⑥⑩
C.①⑦③/③⑦⑨/④⑤/⑥⑩
D.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③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填然
②假舟楫者,非能
③外连横而诸侯
④吾从而
⑤天下集响应
立法度,务耕织
⑦于其身也,则师焉
⑧五十者可以帛矣
匈奴七百余里
⑩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A.①②/③⑨/④⑤⑦⑧/⑥⑩
B.①②⑧/③⑨/④⑦/⑤⑥⑩
C.①⑦③/③⑦⑨/④⑤/⑥⑩
D.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

⑴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⑵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⑶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⑷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⑸于是一种美出现。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⑹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⑻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⑼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⑽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⑾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⑿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的石块与齐腰的荒草混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原生态,才确切地保留着它最后毁灭于战火时惊人的景象。

⒀今天,入夜后如果我们在遗址点上篝火,我们的想象还会进入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中去。于是我想,如果把迈锡尼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把迈锡尼散乱的石头好好“整顿”一番,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将倾毁的城墙重新砌起来;甚至突发奇想,像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一样,把迈锡尼复原一新。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⒁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

    历史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

2.作者在第(11)自然段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阅读第⑹到(13)自然段,说说作者发现了哪些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了哪些历史?

 

 

 

3.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第(13)自然段设想了“我们”保护迈锡尼遗址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联系全文,在第(14)自然段空格内填写一句话,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能概括启示,不超过20字。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文中第(4)自然段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讨论文化问题,可以列举文化的各个部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伦理……请注意,数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数学和任何其他学科不同,它几乎是任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怀疑了。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时代的总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是数学影响人类文化最突出之点。我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诚然,其他的学科也可能有这些特点,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分不开的。

  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在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吸引到数学中来的人正是因为数学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说,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都为。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自然会要求在一切领域中都这样去做。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也仅仅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就数学本身而言,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既有逻辑的方面也有直觉的方面,但就其与其他科学比较而言,就其影响人类文化的其他部门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迄今为止,人类知识还没有哪一个部门应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数学那样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到今天某个知识部门还是只有论断而没有论据,只是一堆相互没有逻辑联系的命题,前后又无一贯性,恐怕是不会有人接受的了。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1)加粗词在句中用比喻义的是

[  ]

 A.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B.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C.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

 D.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

 E.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

 F.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

(2)分别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指代的内容。

  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

  “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点”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以“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为例来阐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数学研究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句子和第一段中的哪个句子照应?

  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一课3练  高三(全年)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讨论文化问题,可以列举文化的各个部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宗教、伦理……请注意,数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数学和任何其他学科不同,它几乎是任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怀疑了。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时代的总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是数学影响人类文化最突出之点。我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诚然,其他的学科也可能有这些特点,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分不开的。

  首先,它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在这本小书里可以看到许多被吸引到数学中来的人正是因为数学有这样的特点。例如说,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都为。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并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自然会要求在一切领域中都这样去做。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也仅仅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就数学本身而言,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既有逻辑的方面也有直觉的方面,但就其与其他科学比较而言,就其影响人类文化的其他部门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迄今为止,人类知识还没有哪一个部门应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数学那样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到今天某个知识部门还是只有论断而没有论据,只是一堆相互没有逻辑联系的命题,前后又无一贯性,恐怕是不会有人接受的了。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1.加粗词在句中用比喻义的是

[  ]

A.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B.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C.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

D.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

E.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

F.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

2.分别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指代的内容。

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

“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点”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以“欧几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为例来阐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数学研究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句子和第一段中的哪个句子照应?

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

叶圣陶

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凭一时的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

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感情,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更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察觉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全收。

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多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如果说作者让孔乙己把四种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下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个句子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的小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呢?”

可见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原因在此,否则明明已经知道那文艺中间讲的是什么事物了,为什么还要反复阅读?

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粗略地阅读似乎也颇有趣味。但只要细细地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了。

可见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慢慢地成长起来。

采取走马看花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纯处于被动地位的,也谈不到文艺鉴赏。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途径。

1.第三段中列举了“有耐心去鉴赏的人”的三种看法,请分别归纳各自的鉴赏角度。

   ①第一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②第二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③第三种看法的鉴赏角度是

                                                                             

2.“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四点

   原因。

                                                                               

                                                                               

                                                                               

3.文章谈了文艺鉴赏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另一个方面的任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设计指导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者,秦也(灭族,杀尽)

B.

后人哀之而不之(借鉴)

C.

而族灭也(必须,应该)

D.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

(2)

对下列句子中“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A.

则思正身以黜

B.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辞楼下殿,来于秦

(4)

对下列句中“后人”的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  ]

A.

“后人”①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B.

“后人”②是指秦朝以后的人。

C.

“后人”③是指唐朝以后的人。

D.

“后人”④是指秦朝以后的唐朝人。

(5)

根据要求默写课文有关语句。

(1)最后总结出秦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作者给后人敲警钟的一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高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涸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痰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歇”,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迭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迸,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粗词“性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填人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第五册教学目标与检测 题型:01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1)对下列句子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招待。
B.以便宜置吏
便宜: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C.匈奴即入盗
入盗:指入境的强盗。
D.百金之士五万人
百金之士:指能冲锋陷阵而获奖赏的勇士。

(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便宜置吏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③终以为怯④以数千人委之

A.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D.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3)对下列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②赵王让李牧

A.①集市的税收全要用车送到幕府,给士兵使用。

②赵王让李牧出战。

B.①城市税收都要送到李牧帐下,给士兵使用。

②赵王让李牧出战。

C.①集市的税收全要用车送到幕府,作为军队经费。

②赵王责备李牧不出战。

D.①城市的税收都要送到李牧帐下,作为军队经费。

②赵王责备李牧不出战。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臣如前,乃敢奉令。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牧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戍边将领,他爱护士兵,重视练兵,注意敌人动向,策略得当,号令严明,成功地保卫了赵国的边疆。

B.李牧的戍边策略,不能得到将士与赵王的理解,一度曾被免职,但继任将领屡为匈奴所败,赵国损失了许多土地,赵王只好重新起用李牧。

C.李牧复职后,依旧施行严守政策,匈奴认为他胆怯;后来他一战大破匈奴,使匈奴十余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城。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之前,他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以两侧包抄的战术击败了入侵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1)对下列句子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招待。
B.以便宜置吏
便宜: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C.匈奴即入盗
入盗:指入境的强盗。
D.百金之士五万人
百金之士:指能冲锋陷阵而获奖赏的勇士。

(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便宜置吏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③终以为怯④以数千人委之

A.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D.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3)对下列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②赵王让李牧

A.①集市的税收全要用车送到幕府,给士兵使用。

②赵王让李牧出战。

B.①城市税收都要送到李牧帐下,给士兵使用。

②赵王让李牧出战。

C.①集市的税收全要用车送到幕府,作为军队经费。

②赵王责备李牧不出战。

D.①城市的税收都要送到李牧帐下,作为军队经费。

②赵王责备李牧不出战。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臣如前,乃敢奉令。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牧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戍边将领,他爱护士兵,重视练兵,注意敌人动向,策略得当,号令严明,成功地保卫了赵国的边疆。

B.李牧的戍边策略,不能得到将士与赵王的理解,一度曾被免职,但继任将领屡为匈奴所败,赵国损失了许多土地,赵王只好重新起用李牧。

C.李牧复职后,依旧施行严守政策,匈奴认为他胆怯;后来他一战大破匈奴,使匈奴十余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城。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之前,他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以两侧包抄的战术击败了入侵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