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无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恭而无礼则劳 B.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D.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黄石二中高三上学期联考考试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苟取一钱?苟:或许 |
B.某公素善余善:交好 |
C.往往启其所未及启:陈述 |
D.益以品节自厉厉:磨砺 |
A.①②③ | B.③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⑤ |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而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征系请室①,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王长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征,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②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③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
注:①请室:汉代囚禁官吏有罪者的牢狱。②贲(bēn)、育:战国时勇士。《尸子》云: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战国策》曰:夏育,叱呼骇三军。③许由:相传尧要让与君位,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盎遂不谢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①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①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②且陛下迁淮南王
D.①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②唯在陛下耳
下列各组中都能表明袁盎明义善谏的一组是
①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②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③盎遂不谢。
④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⑤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
⑥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⑦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
⑧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⑧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认为绛侯是机遇巧合偶获成功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他有能力,却并没及时阻止诸吕为祸。
B.古代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绛侯和孝文帝都有做得失礼的地方。
C.在淮南王之死一事上,孝文帝后悔不听袁盎的多番力谏,以致酿成终生追悔莫及的憾事,只好将其三子皆立为王以补救过失。
D.袁盎虽出身卑微不堪,却最终成为名重一时的权臣。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⑵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江西省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②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③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④“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⑤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⑥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其间,随着历史文化条件的变迁,儒道互补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特点。同时,佛教的传播又为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增加新的因素。但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史中,儒道的互补始终是最基础的。
⑦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忠、孝,讲究温、良、恭、俭、让,这些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不加批判地继承。同样,道家所讲的“自然”“无欲”“无为”等,也包含了一些消极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简单接受。而在剔除了其中的思想糟粕后,这些道德范畴和思想观念,就可能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的补充。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好,个人也好,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也不能唯利是图。而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辩,重义轻利,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相关矛盾仍有现实意义。自然,这里所说的“义”不仅仅是道义之义,它理应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即可以融入道家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包括对法制精神和经济期律的尊重,即可以引进现代意识,在此基础上,重利而不轻义。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1.下列对于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思想虽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但这些思想也有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内涵阐释。
B.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但实际上二者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
C.儒道两家的思想有着不是截然对立的差异,这是二者能够互补的前提原因。
D.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自觉推行儒道并用的治国之术,仅是为了达到安民治国的目的。这也是儒道能够互补的社会政治原因。
2.下列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儒道互补文化心理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这些诗句中体现了陶渊明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B.“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些诗句中体现了李白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C.“位卑未敢忘忧国”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些诗句中体现了陆游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诗词句中体现了苏轼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儒道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和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兼有这两种文化心理。
B.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儒道思想中旧时代的烙印和一些消极的东西在得以扬弃后,就可能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的补充。
C.自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史中始终是最基础的,也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
D.我们今天处理义利等相关矛盾时,可以借鉴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可以融入道家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②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③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④“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⑤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⑥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其间,随着历史文化条件的变迁,儒道互补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特点。同时,佛教的传播又为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增加新的因素。但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史中,儒道的互补始终是最基础的。
⑦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忠、孝,讲究温、良、恭、俭、让,这些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不加批判地继承。同样,道家所讲的“自然”“无欲”“无为”等,也包含了一些消极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简单接受。而在剔除了其中的思想糟粕后,这些道德范畴和思想观念,就可能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的补充。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好,个人也好,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也不能唯利是图。而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辩,重义轻利,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相关矛盾仍有现实意义。自然,这里所说的“义”不仅仅是道义之义,它理应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即可以融入道家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包括对法制精神和经济期律的尊重,即可以引进现代意识,在此基础上,重利而不轻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
【小题1】下列对于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思想虽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但这些思想也有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内涵阐释。 |
B.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但实际上二者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 |
C.儒道两家的思想有着不是截然对立的差异,这是二者能够互补的前提原因。 |
D.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自觉推行儒道并用的治国之术,仅是为了达到安民治国的目的。这也是儒道能够互补的社会政治原因。 |
A.“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这些诗句中体现了陶渊明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
B.“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些诗句中体现了李白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
C.“位卑未敢忘忧国”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些诗句中体现了陆游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诗词句中体现了苏轼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 |
A.儒道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和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兼有这两种文化心理。 |
B.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儒道思想中旧时代的烙印和一些消极的东西在得以扬弃后,就可能成为我们现代文化的补充。 |
C.自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史中始终是最基础的,也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 |
D.我们今天处理义利等相关矛盾时,可以借鉴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可以融入道家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环,字叔循。其父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因访一元家所在 蒙故业,因遗策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B.因访一元家所在蒙故业,因遗策 |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四川省高三2月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注】 选自《续古文观止》 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苟取一钱?苟:或许 B.某公素善余 善:交好
C.往往启其所未及 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厉 厉:磨砺
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3分)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3分)
(3)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麋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表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令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环尤好学,工书工:擅长 |
B.盍往依之盍:何不 |
C.谭谢不纳,母大困谢:推托,推辞 |
D.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独:独自 |
A.①⑤⑥ | B.②④③ | C.③④⑥ | D.①②③ |
A.杜环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带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 |
B.兵部主事常允恭的母亲因家庭变故无处可归,在九江城下哭泣,经人指点后便到金陵找到常允恭的朋友谭敬先,但谭敬先没有收留她。 |
C.遍寻亲朋来果后,常母就在杜环家中住了下来,虽然家贫,但杜环还是购置布帛让妻子为常母做衣服和被子,常母有病,杜环也亲自为她煮药,照顾周到。 |
D.常母因思念自己的孩子,病情加重,三年后去世,杜环为她置办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给她扫墓。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环尤好学,工书工:擅长 |
B.盍往依之盍:何不 |
C.谭谢不纳,母大困谢:推托,推辞 |
D.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独:独自 |
A.①⑤⑥ | B.②④③ | C.③④⑥ | D.①②③ |
A.杜环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带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 |
B.兵部主事常允恭的母亲因家庭变故无处可归,在九江城下哭泣,经人指点后便到金陵找到常允恭的朋友谭敬先,但谭敬先没有收留她。 |
C.遍寻亲朋来果后,常母就在杜环家中住了下来,虽然家贫,但杜环还是购置布帛让妻子为常母做衣服和被子,常母有病,杜环也亲自为她煮药,照顾周到。 |
D.常母因思念自己的孩子,病情加重,三年后去世,杜环为她置办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给她扫墓。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