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畜:饲养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发现 C.去关市之征——去:除去 D.其如是,孰能御之——御:抵挡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 人教社(新课标B 2004年初审通过) 人教版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津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B.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各组织中最能反映孟子“王道”之成观点的是( ) 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⑦ D.③④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提出的措施,比上一段提出的措施更前进了一步。 B.最后一段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暴政,摆出事实,揭穿谎言,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了比喻进行驳斥。 C.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一句可知当时年成确实不好,到了饿死人的地步。 D.结尾一句与开篇的“民不加多”照应,而且回应了梁惠王的疑问。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三导练语文人教 人教版 题型:048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 C. 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 D. 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 )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 河东凶亦然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C.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水为之,而寒于水 3. 下列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C.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B. (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 (乙)文,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6.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温州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同步练习册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