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对下面的句子有A、B两种翻译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A.从十三到十六岁,(我)学了织绢,学了裁衣,学了弹箜篌,也学了经书和礼仪。十七岁做了你的妻
      子,心里常常痛苦伤悲。
B.我十三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裁衣,十五岁能弹箜篌,十六岁又诵读经书。十七岁做了你的
      妻子,心里常常痛苦悲伤。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对下面的句子有A、B两种翻译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A.从十三到十六岁,(我)学了织绢,学了裁衣,学了弹箜篌,也学了经书和礼仪。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心里常常痛苦伤悲。
B.我十三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裁衣,十五岁能弹箜篌,十六岁又诵读经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心里常常痛苦悲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一4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C.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雅:高雅

    D.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热:弹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可大任”的一组是( )

    ①他日救时宰相也   ②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③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④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⑤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⑥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因顶撞过王振,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请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朝臣围打马顺的事件时,设法稳住了郕王,并让他宣谕不予追究众人打马顺之事,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正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儿时侍父士昌及塾师罗王宾仰观星象,辄了然于次舍运转大意。年二十七,师事竹冠道士倪观湖。值书之难读者,必欲求得其说,往往废寝忘食。残编散帖,手自抄集,一字异同,不敢忽过。畴人子弟及西域官生,皆折节造访,有问者,亦详告之无隐,期与斯世共明之。所著历算之书凡八十余种:《方程论》六卷,《弧三角举要》五卷,《历志赘言》一卷等。

万历中利玛窦入中国,始倡几何之学,以点线面体为测量之资,制器作图,颇为精密。学者张皇过甚,未暇深考,辄薄古法为不足观;而株守旧法者,又斥西人为异学:两家之说,遂成隔碍。文鼎集其书而为之说,用筹、用尺、用笔,稍稍变从我法。若三角、比例等,原非中法可有,特为表出。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则专著论,以明古人之精意不可湮没。又为《九数存古》,以著其概。

己巳,至京师,谒李光地于邸第,谓曰;“历法至本朝大备矣,而经生家犹若望洋者,无快论以发其趣也。宜略仿元赵友钦《革象新书》体例,作简要之书,俾人人得其门户,则从事者多,此学庶将大显。”因作《历学疑问》三卷。光地扈驾南巡,遂以所订刻《历学疑问》谨呈。明年癸未春,驾复南巡,于行在发回原书,面谕光地:“朕已细细看过。”中间圈点涂抹及签贴批语,皆上手笔也。

未几,圣祖西巡,问隐沦之士,光地以关中李永、河南张沐及文鼎三人对。上亦夙知永及文鼎,乙酉二月,南巡狩,光地以抚臣扈从,上问:“宣城处士梅文鼎焉在?”光地以“尚在臣署”对。上曰:“朕归时,汝与偕来,朕将面见。”四月十九日,光地与文鼎伏迎河干,越晨,俱召对御舟中,从容垂问,至于移时,如是者三日。上谓光地曰:“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文鼎,真仅见也。其人亦雅士,惜乎老矣!”连日赐御书扇幅,颁赐珍馔。临辞,特赐“绩学参微”四大字。

文鼎为学甚勤,刘辉祖同舍馆,告桐城方苞曰:“吾每寐觉,漏鼓四五下,梅君犹构灯夜诵,乃今知吾之玩日而愒(荒废)时也。”家多藏书,手抄杂帙不下数万卷。岁在辛丑,卒,年八十有九。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九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经生家犹若望洋者          望洋:仰视的样子,犹“慨叹力量不足”

B.中间圈点涂抹及签贴批语    间:其间

C.上亦夙知永及文鼎            夙:平素,一向

D.无快论以发其趣             发:激发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值书之难读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又为《九数存古》,以著其概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因作《历学疑问》三卷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宣城处士梅文鼎焉在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文鼎家学渊源,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很小就懂得了一些天文星象知识。同行拜访询问,毫不隐瞒而详细告知。

B.为了让多人从事历法这门学问的研究,梅文鼎写了《历学疑问》一书,皇帝认为该书写得很好,还附贴纸条加了批语。

C.康熙南巡归,特地召见梅文鼎于御舟中交谈很长时间,连续三天如此。皇帝还发表了个人对梅文鼎的评价,肯定了梅文鼎在天文学上的研究。

D.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倡导几何学,梅文鼎既不盲目崇外,也不泥古守旧,而是对西方、中国两者都进行研究,正其得失,为己所用,写成《九数存古》一书。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则专著论,以明古人之精意不可湮没。(5分)

译文:                                

                                     

(2)吾每寐觉,漏鼓四五下,梅君犹构灯夜诵,乃今知吾之玩日而愒时也。(5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儿时侍父士昌及塾师罗王宾仰观星象,辄了然于次舍运转大意。年二十七,师事竹冠道士倪观湖。值书之难读者,必欲求得其说,往往废寝忘食。残编散帖,手自抄集,一字异同,不敢忽过。畴人子弟及西域官生,皆折节造访,有问者,亦详告之无隐,期与斯世共明之。所著历算之书凡八十余种:《方程论》六卷,《弧三角举要》五卷,《历志赘言》一卷等。
万历中利玛窦入中国,始倡几何之学,以点线面体为测量之资,制器作图,颇为精密。学者张皇过甚,未暇深考,辄薄古法为不足观;而株守旧法者,又斥西人为异学:两家之说,遂成隔碍。文鼎集其书而为之说,用筹、用尺、用笔,稍稍变从我法。若三角、比例等,原非中法可有,特为表出。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则专著论,以明古人之精意不可湮没。又为《九数存古》,以著其概。
己巳,至京师,谒李光地于邸第,谓曰;“历法至本朝大备矣,而经生家犹若望洋者,无快论以发其趣也。宜略仿元赵友钦《革象新书》体例,作简要之书,俾人人得其门户,则从事者多,此学庶将大显。”因作《历学疑问》三卷。光地扈驾南巡,遂以所订刻《历学疑问》谨呈。明年癸未春,驾复南巡,于行在发回原书,面谕光地:“朕已细细看过。”中间圈点涂抹及签贴批语,皆上手笔也。
未几,圣祖西巡,问隐沦之士,光地以关中李永、河南张沐及文鼎三人对。上亦夙知永及文鼎,乙酉二月,南巡狩,光地以抚臣扈从,上问:“宣城处士梅文鼎焉在?”光地以“尚在臣署”对。上曰:“朕归时,汝与偕来,朕将面见。”四月十九日,光地与文鼎伏迎河干,越晨,俱召对御舟中,从容垂问,至于移时,如是者三日。上谓光地曰:“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学今鲜知者,如文鼎,真仅见也。其人亦雅士,惜乎老矣!”连日赐御书扇幅,颁赐珍馔。临辞,特赐“绩学参微”四大字。
文鼎为学甚勤,刘辉祖同舍馆,告桐城方苞曰:“吾每寐觉,漏鼓四五下,梅君犹构灯夜诵,乃今知吾之玩日而愒(荒废)时也。”家多藏书,手抄杂帙不下数万卷。岁在辛丑,卒,年八十有九。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九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经生家犹若望洋者         望洋:仰视的样子,犹“慨叹力量不足”
B.中间圈点涂抹及签贴批语   间:其间
C.上亦夙知永及文鼎           夙:平素,一向
D.无快论以发其趣           发:激发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值书之难读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又为《九数存古》,以著其概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因作《历学疑问》三卷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宣城处士梅文鼎焉在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文鼎家学渊源,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很小就懂得了一些天文星象知识。同行拜访询问,毫不隐瞒而详细告知。
B.为了让多人从事历法这门学问的研究,梅文鼎写了《历学疑问》一书,皇帝认为该书写得很好,还附贴纸条加了批语。
C.康熙南巡归,特地召见梅文鼎于御舟中交谈很长时间,连续三天如此。皇帝还发表了个人对梅文鼎的评价,肯定了梅文鼎在天文学上的研究。
D.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倡导几何学,梅文鼎既不盲目崇外,也不泥古守旧,而是对西方、中国两者都进行研究,正其得失,为己所用,写成《九数存古》一书。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则专著论,以明古人之精意不可湮没。(5分)
译文:                                
                                   
(2)吾每寐觉,漏鼓四五下,梅君犹构灯夜诵,乃今知吾之玩日而愒时也。(5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一4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C.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雅:高雅
D.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热:弹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可大任”的一组是()
①他日救时宰相也  ②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③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④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⑤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⑥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因顶撞过王振,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请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朝臣围打马顺的事件时,设法稳住了郕王,并让他宣谕不予追究众人打马顺之事,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正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共20分

干干净净的傅雷

①A 很难想象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是怎样一个古怪的夜晚!也许那夜就像打翻一瓶墨水,整个一张稿纸没有一点洁白的地方;也许那夜狂风大作,雷霆万钧,偌大的上海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许那夜花好月园,竹影摇窗,与从前的夜未来的夜别无二致。然而就在此晚,午夜已过,凌晨刚至,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B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②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憨厚,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③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④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⑤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⑥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甚喜。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论,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心而行                   信心:有信心,自信。

B.公以是益重之               以是:因此

C.平畴千里                   平畴:平坦的田野

D.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         阴令:暗中下令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徐文长恃才放旷的一组是(   )

①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②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③竟满其纸,气韵遒逸            ④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

⑤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    ⑥好奇计,谈兵多中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胡梅林赏识徐文长的才华,对其宽容而信任,不仅其军中重要奏折公文都由他草拟,而且用兵之道,也多与他商量。

B.徐文长才华横溢,然中秀才后大考屡试不第,其间虽纵情山水,饱览胜景,然失意之情也多见于诗作。

C.徐文长擅长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作者虽无法用文字言尽它的美,但也认为他的书法造诣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

D.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徐文长这样一个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与世俗相抗争的悲剧命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授:授官

    C.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D.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起:起用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

    ③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 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蓄养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来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坏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止息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                                                              

(2)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

译文:                                                                

(3)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