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各句句意关系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B.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清照新传(节选)
陈祖美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金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
B.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和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因各种原因存留下来的作品不多,而这其中有些作品可能还不是她本人之作。 |
C.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
D.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生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形容绝不过分。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的事迹。 |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的事迹。 |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教学目标检测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 |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
C.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
E.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2.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4分)
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4分)
(2)解释第⑥段中划线句子“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3分)
4.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对“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这一句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来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来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来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来,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绝不过分。(《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事迹。 |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命若琴弦
史铁生
①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③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④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⑤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⑥“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⑦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⑧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⑨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⑩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
C.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
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疆自治区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具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民族主义层次。民族主义是覆盖在各种思潮上的一种普遍选择。在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情感,即阐明自身思想理论的民族主义属性,以与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由于近现代思想家们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认识有着极大的歧异,故他们的民族主义表现实在也有很大差异。换句话说,虽然大家都自认为是民族主义者,但内在的民族主义成分却有区别。在这一层面,我们很难说有哪一种民族主义握有绝对的真理。每一种民族主义选择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又可能因其偏见或个性带有某种局限性。二、国家意识层次。即在政体和国体上提出自己的国家建构理想目标,以与其他政治思想流派或政党相竞争,显然这是一种政治思想或政治意识。有关国家建构的争论,最初是在清朝末年革命派与改良派(保皇派、立宪派)之间围绕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选择展开争论。民国初年国民党人与北洋军阀主要表现为政党政治与军阀统治之间的斗争;1927年以后的共产党与国民党之争则以苏维埃政权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对抗为形式。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和搏斗中,现代国家架构的基本原则也越来越明确,包括国家统一、政党政治、权力制衡、人民民主等。围绕这些命题,各大政治思想流派、各大政党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论。三、世界意识层次。即对国际政治、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中。在二十世纪,中国由于充分吸取了十九世纪中国对外关系的教训,顾忌到自身实力的不足,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表现出特别的谨慎。在国际政治集团的对抗中,中国的每次“选择”都遵循国家利益优先,兼顾国际政治力量平衡这一原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派出华工支持英、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美、苏结盟,再到冷战时期从联苏抗美,到联美抗苏,中国都是“赢家”,并逐步完成了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取得每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结局面前,中国又因实力不足不能真正充分享受作为一个战胜国所应得的胜利果实。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中国思想家的认识常常产生歧异,对国家的发展趋向和人类前途因此做出不同的判断。中国成为世界各种新兴政治思潮和政治利益集团竞相争夺的努力推广的“实验”基地。
1.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不符合本文理解的一项是 ( )
A.民族主义是覆盖在近现代中国思潮上的一种普遍选择。
B.民族主义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的情感,是与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的。
C.民族主义在近现代思想家们的认识中虽有极大的歧异,却没有本质的区别。
D.每一种民族主义选择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也带有某种局限性。
2.在二十世纪,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表现出特别的谨慎,对其原因的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充分吸取了十九世纪对外关系的教训,对自身实力不足的顾忌。
B.在国际政治集团的对抗中,遵循国家利益优先,兼顾国际政治力量平衡这一原则。
C.是为了逐步完成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D.中国因实力不足不能真正充分享受作为一战胜国所应得的胜利果实。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由于思想家们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认识的极大歧异,民族主义在所有层面上都无法握有绝对的真理。
B.有关国家建构的争论,最初发生在民国初年国民党人与北洋军阀之间。
C.现代国家架构的基本原则,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和搏斗中明确起来的。
D.因为中国思想家的认识的歧异,中国也就成了世界各种新兴政治思潮的“实验”基地。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