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知其者  怠者不能
B.万物之得时  刀而藏之     
C.有四方之事  乃中《经首》之
D.杯水于坳堂之上  水难收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
A.未有知其者  怠者不能
B.万物之得时  刀而藏之     
C.有四方之事  乃中《经首》之
D.杯水于坳堂之上  水难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海宁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之北有其海者  发,指草木植被

B.

未有知其者    修,长

C.

翼若天之云    垂,同“陲”,边际

D.

此小大之也    辩,变化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有鱼焉       则将用彼相矣

B.

广数千里     皆出于此乎

C.

翼若垂天云    而蒙世俗尘埃

D.

有鸟焉,其名鹏  自令放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而彼且奚适也?”除了加重强调与反复的语气,还让人仿佛看到了斥鴳的不屑神态。

B.

斥鴳的可笑,不在于它本身的渺小,而在于它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

C.

“小大之辩”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用来肯定鲲鹏所达到的逍遥境界。

D.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鲲鹏,表现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之北有其海者——发,指草木植被
B.未有知其者——修,长
C.翼若天之云——垂,同“陲”,边际
D.此小大之也——辩,变化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鱼/则将用彼相矣
B.广数千里/皆出于此乎
C.翼若垂天云/而蒙世俗尘埃
D.有鸟焉,其名鹏/自令放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彼且奚适也?”除了加重强调与反复的语气,还让人仿佛看到了斥鴳的不屑神态。
B.斥鴳的可笑,不在于它本身的渺小,而在于它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
C.“小大之辩”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用来肯定鲲鹏所达到的逍遥境界。
D.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鲲鹏,表现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莒南县三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加:更加

B.

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C.

犹有未树也树:树敌

D.

而彼且奚适也适:到、往

(2)

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夫列子御风而行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3)

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

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

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C.

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子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却也是可以肯定和学习的人物。

D.

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4)

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讲,《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B.

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

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

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来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5)

把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
(1)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众人:________________
(2)适南冥                        且:_______________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__________
(4)犹有所者也                    待: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B、旬有五日而后反
C、御六气之辨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3、比较下列加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列子御风
②举世非之不加沮
③奚知其然也是
④而御六气之辨,游无穷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4、比较下列句式特点,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奚以知其然也
B、彼且奚适也
C、彼且恶乎待哉
D、辨乎荣辱之境
5、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1-2012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随着)

B.

短随化,终期于尽(高,长)

C.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趋向,取向)

D.

之所欣,俯仰之间(奔向)

(2)

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则与斗卮酒

[  ]

A.

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

B.

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C.

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

D.

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3)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4)

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

后来读到这个集子的人,也会对其中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

B.

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

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

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陕西省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乎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       正:预期
C、则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D、今日矣               病:生病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直养而无害                  何利吾国
B、天下不助苗长者寡矣          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          寡人之国也
D、非徒无益,又害之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谁以易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新教材 新同步 语文 高二下册 配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

下列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小年不及大年

B.

蟪蛄不知春秋

C.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D.

野马也,尘埃也

(2)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

②而彭祖乃今以久闻  特:

③穷之北       发:

④未有知其者     修:

(3)

下面对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头至“不亦悲乎”为第一小层,是对上段内容有力的归纳和补充,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B.

作者举“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等例,点明“大知”与“小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人为的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C.

本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看起来与前文“北冥有鱼”有些重复,但在这里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了“小大之辩”。

D.

无论是“扶摇而上”的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有大小长短之别,但都有所依赖,都不是逍遥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笑而不信也/固:未来
B.有大石中流/当:处在
C.空中而多/窍:窟隆
D.汝之乎/识:认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微波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舟已行矣,剑不行
C.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年九十
D.笑谓迈曰/击沛公于坐
3.下列对夜游石钟山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色,写得十分出色。
B.文中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些拟声词又都是联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说的一段话,表明了他深信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4.文中引用“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人不余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事异。  殊:不同。
C.文嗟悼。      临:面对。
D.其所述。      录:记下。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矣。
③犹不能不之兴怀。
④引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译文) 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译文) 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 译文) 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译为)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