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8、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读图回答
如果有同学认为该地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他可以从图中找到哪些判断依据
①终年高温 ②最高温在4、5月,而不是7月 ③分干湿两季 ④温差较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6、下图为世界上四条著名大河入海口附近的示意图,读图回答
甲、乙两图中,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未出现大城市的原因是
①入海口附近,地势低平,洪水威胁大
②河流入海口附近的航运价值不大
③入海口附近地区的气候过于湿热
④乙图所示河流的入海口不断变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5、下图为世界上四条著名大河入海口附近的示意图,读图回答
关于图中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条大河均为外流河,虽然流向不同,但却注入相同的海洋
B.乙图中的河流与其它三条河流的主要区别是汛期较短,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C.丙、丁两图中,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共同的气候特点是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D.丙图中的河流航运价值大,丁图中的河流是流经国家和地区最多的河流之一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4、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读“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完成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A.江南丘陵 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3、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读“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完成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②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
B.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西迁明显
C.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关系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2、下表为世界四个国家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读表完成
|
能源消费总量 (亿吨标准油) |
单位GDP能耗(标准油吨/万美元)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美元)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 |
① |
16.0935 |
8.33 |
0.6 |
3.2 |
② |
5.3320 |
1.16 |
0.4 |
9.6 |
③ |
2.7517 |
1.34 |
0.2 |
6.2 |
④ |
6.4153 |
10.84 |
1.2 |
10.3 |
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俄罗斯、法国、日本、中国 B.中国、日本、法国、俄罗斯
C.日本、中国、法国、俄罗斯 D.中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1、
|
能源消费总量 (亿吨标准油) |
单位GDP能耗(标准油吨/万美元)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美元)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 |
① |
16.0935 |
8.33 |
0.6 |
3.2 |
② |
5.3320 |
1.16 |
0.4 |
9.6 |
③ |
2.7517 |
1.34 |
0.2 |
6.2 |
④ |
6.4153 |
10.84 |
1.2 |
10.3 |
表中数据表明
A.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构成有关
B.能源消费越多,单位GDP能耗越多
C.人口越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少
D.单位GDP能耗越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15、读下图我国干旱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干旱频次>30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从干旱季节分布看,春旱常出现在什么平原,主要原因是什么?伏旱常出现在什么平原,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国干旱频次>30的三个地区又是我国洪水灾害多发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干旱频次>30的地区中,沙尘暴多发地区在哪里?形成沙尘暴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有哪些?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14、
读“辽东湾污染状况图”.“辽东湾海域图”.“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水质状况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乙处为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分析此处形成渔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2) 描述图中所示海域的水质状况,并叙述其形成原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