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读下图回答1~2题。 |
1、当地工业区和商业区的变化,主要是受____影响。 |
A、自然条件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变化 C、城市化的进程 D、市场需求的变化 |
2、与水路运输相比,铁路运输的优点是 |
A、运量大 B、投资少 C、运费低 D、受自然因素影响小 |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巴西利亚有多个钢铁工业区、②纽约金融区规模大、③三亚旅游风景区占地比重大、④上海有众多商业区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下图为西方某国统计的交通工具运行目的比例示意图,读后回答1~2题。 |
1、图中两条曲线可能是 |
A、实线是上下班交通,虚线是购物交通 B、实线是购物交通,虚线是上下班交通 C、实线是货物交通,虚线是购物交通 D、实线是购物交通,虚线是货物交通 |
2、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大力发展私人汽车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限制汽车发展,鼓励自行车使用 D、建设市内铁路网 |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皖江(长江安徽段)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江、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据下图和材料,回答1~2题。 |
1、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 B、地价、劳动力成本高 C、能源、资源消耗殆尽 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
2、对皖江沿岸工业带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
A、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水热资源非常丰富 B、主要依靠水运联系长江i角洲及周边地区 C,汽车等产业吸引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 D、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产品为发展目标 |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据2009年12月4日中央电视台报道,截止到11月份我国累计产销汽车超1200万辆。结合2002~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走势图,回答1~2题。 |
1、近些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变化特点是 |
A、汽车产量增长速度持续上升 B、汽车产量持续增加 C、2002年以来,每年增加的汽车产量数持续增加 D、汽车产量的同比增长率仍低于我国人口增长率 |
2、我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跃升为汽车生产强国,正确的途径是:①我国汽车产业应加强技术改造,增强品牌意识、②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应注重提升规模效益、③我国汽车产业要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④我国的汽车产业应向两部地区转移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美国独立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19世纪中叶开挖修建连接伊利湖与安大略湖间的人工运河;并且开通匹兹堡与苏必利尔湖间的铁路运输,东北部工业区崛起。下图为美国东北部区域图。完成1~2题。 |
1、19世纪中叶前,匹兹堡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区位因素组合,最有可能的是 |
A、汽车工业—科技发达 B、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丰富 C、钢铁工业—煤铁资源丰富 D、机械工—市场需求量大 |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区域产业升级 B、环境日趋恶化 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 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 |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1~2题。 |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
2、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两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 |
科目: 来源:gzdl 题型:
读下列城市发展过程表,完成1~2题。 |
1、表中Ⅰ、Ⅱ、Ⅲ、Ⅳ、V依次分别表示 |
A、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B、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D、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
2、城市郊区化是一个 |
A、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B、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C、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D、城区人口逐渐增加,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