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现有六种元素A、B、C、D、E均为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和B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B元素和C元素通常形成电子数为14或22的化合物。D元素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E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画出D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由C、A两种元素形成的18电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
(2)E的最高价氧化物与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由以上五种元素两两组合所形成的化合物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常见化合物有 (填化学式);它的主要用途是 ,它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O2、H2CrO、Cr(OH)3、H2O、H2O2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如下过程:H2O2→O2
(1)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不配平) 。
(3)如反应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I)(4分)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填序号)
A.把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可验证SO2的漂白性
B.一学生用pH试纸测得某氯水的pH为2
C.不宜用瓷坩埚灼烧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D.将10g ZnSO4?7H2O溶解在90g水中配制10%的ZnSO4溶液
E.向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
含有SO2-4
F.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盛放的药品是 C中是
(2)实验开始前先在D中放入一定量的硫粉,加热使硫熔化,然后转动和摇动烧瓶使硫附着在烧瓶内壁表面形成一薄层,这样做的目的是
(3)实验时,D装置需加热至50―59℃,最好采用何种方式加热 。为了防止E中液体挥发,可以采取的措施 。
(4)F装置中干燥管内所盛物质是 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将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的沉淀物中含铝元素的质量与溶液中铝元素的质量相等,则原氮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可能是( )
A.1:3 B.2:3 C.1:4 D.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46gNO2和N2O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B.用含4mol HCl的浓盐酸跟足量二氧化锰反应,生成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C.0.1 mol金属钠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不一定为0.1NA
D.1L 1mol?L-1硫酸铁溶液中含有Fe3+离子数目为0.2N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下述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无色透明的水溶液中:K+、Ba2+、I-、MnO-4
B.含有大量NO-3的水溶液中:NH+4、Fe2+、SO2-4、H+
C.c(HCO-3)=0.1MOL?L-1的溶液中:Na+、K+、CO2-3、Br-
D.强碱性溶液中:ClO-、S2-、SO2-3、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的是 ( )
①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③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氨水;
④向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集气瓶内装的混合气体呈红棕色,加入足量蒸馏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得橙黄色溶液,气体颜色消失,再打开玻璃片后,瓶中气体又变为红棕色,该混合气体可能是( )
A.N2、NO2、Br2 B.NO2、NO、N2
C.NO2、NO、O2 D.N2、O2、B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向Fe(OH)3悬浊液中加入HI:Fe(OH)3+3H+=Fe3++3H2O
B.碳酸氢钙溶液加以醋酸中:Ca(HCO3)2+2CH3COOH=Ca++2CH3COO-+2CO2↑+2H2O
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D.水玻璃(硅酸钠水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2SiO3+2H+=H2SiO3↓+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