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1753  171761  171767  171771  171777  171779  171783  171789  171791  171797  171803  171807  171809  171813  171819  171821  171827  171831  171833  171837  171839  171843  171845  171847  171848  171849  171851  171852  171853  171855  171857  171861  171863  171867  171869  171873  171879  171881  171887  171891  171893  171897  171903  171909  171911  171917  171921  171923  171929  171933  171939  171947  211419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8届初三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推断题

闽南客家围屋如同城堡,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现有五种物质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钡和碳 酸钠作为屋的守护“卫士”,只有相邻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才能组成守护的防线(如图所示).其中物质 A 常用于铅酸蓄电池中,其浓溶液有脱水性;物质 C 是人体胃液中的主要成分

(1)A 物质是_____, D 的俗称是_____。

(2)B 与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A 与 E 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为_____;

(3)现有下列物质作为“外敌”分别对围屋发起进攻,若该物质与两位相邻的守护“卫士”都能发生反应才能攻 破防线,那么能攻入围屋的物质是______(填序号)。

①铁 ②氧化铁 ③二氧化碳 ④氢氧化钡

H2SO4 纯碱(或苏打) NaOH+HCl=== NaCl+H2O 白色沉淀产生 ④ 【解析】物质A常用于铅酸蓄电池中,其浓溶液有脱水性,因此A是硫酸;物质C是人体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因此C是盐酸;B能够和盐酸、硫酸反应,因此B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E能够和A硫酸反应,因此E是氯化钡;D能够和C盐酸及氯化钡反应,因此D应该是碳酸钠,则B是氢氧化钠,带入验证符合转化关系,因此:(1)A是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8届初三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请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 a 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盛满水的 F 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_(填①或②)处通入 F 装置;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为_____(填字母)。

长颈漏斗 B 2KClO3=2KCl+ 3O2 ↑ ② 正 AD 【解析】(1)仪器 a 的名称:长颈漏斗;(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固固加热型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若用盛满水的 F 装置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应从②处通入 F 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3)实验室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8届初三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小玲的爸爸是化学教授,她对爸爸的一项研究成果产生了兴趣:CO2与Na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制得纳米级别的金刚石和一种白色固体。为了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小玲和同学一起来到爸爸的实验室,请你和她们一起完成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a.碳酸钠(Na2CO3)、氧化钠(Na2O)均为白色固体;b.氧化钠与水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 2NaOH。

【猜想与假设】根据资料,小玲与两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甲同学:“白色固体是氧化钠(Na2O)”;

乙同学:“白色固体是碳酸钠(Na2CO3)”;

小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①甲同学为验证猜想,取白色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滴加无色酚酞溶液,通过酚酞溶液变红就判断自己的猜想正确,但遭到其他同学反对,原因是:_______;

②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玲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取少量白色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使之溶解,并加入过量的________,观察现象

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固体中有碳酸钠

Ⅱ.往实验Ⅰ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________,观察现象

_________

白色固体中没有氧化钠

③通过上述实验可证明乙同学猜想正确,请写出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色固体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等) 无色酚酞溶液(或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铁溶液等) 无明显现象 4Na+3CO2===2Na2CO3+C 【解析】【猜想与假设】根据甲、乙同学的猜想分析解答; 【实验与结论】①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解答;②Ⅰ.根据生成碳酸盐的沉淀分析解答;Ⅱ.根据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氢氧化钠显碱性分析解答; ③根据钠与二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福建省2018届初三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向 50 g 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之 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Cu(OH)2↓+Na2SO4)

(1)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g。

(2)该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4.9 16% 【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刚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4.9g。 (2)设该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98 x 4.9g x=8g 该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g÷50g×100%=16% 答:该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段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蚕丝. B.羊毛 C.涤纶 D.棉花

C 【解析】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棉花属于天然纤维,羊毛、蚕丝属于蛋白质类. 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段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人体如缺钙可能患佝偻病 B. 胃酸过多可喝烧碱液中和

C. 燃烧鉴别羊毛和化纤织品 D. 天然气泄漏不能点火检查

B 【解析】A、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判断; B、根据烧碱的强腐蚀性判断; C、根据羊毛和化纤的成分及燃烧产物判断; D、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 【解析】 A、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所以正确; B、烧碱是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食用,所以错误; C、羊毛的主要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段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NH4NO3 B.KNO3 C.KCl D.Ca(H2PO4)2

B 【解析】 试题分析:复合肥是含有N、P、K三种元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段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用含有碳酸氢钠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B. 工业上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的污水

C. 医疗上用纯酒精作消毒剂

D. 生活中用含有NaOH的清洁剂去油污

C 【解析】试题分析:A、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故用含有碳酸氢钠的发酵粉焙制糕点,正确,B、根据中和反应原理,工业上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的污水,正确,C、医疗上用医用酒精作消毒剂,而不是纯酒精,错误,D、生活中用含有NaOH的清洁剂去油污,正确,故选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段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质的溶液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而减小的是()

A、.烧碱 B、石灰水 C、浓盐酸 D、氯化钠

B 【解析】石灰水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每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100份质量的碳酸钙,从溶液中析出的沉淀质量大于进入溶液的气体质量,故溶液质量减少. 故选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段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一般情况下,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接触时,活泼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为了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是( )

A. 锌板 B. 银板 C. 铜板 D. 锡板

A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五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为锌>铁>锡>铜>银,根据分析,为了避免轮船的钢质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上镶嵌的金属是锌板。故选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